第一百五十七章 铸就信任的基石
匿名举报信如同一块被恶意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不仅激起了层层涟漪,更试图搅浑“心域”项目组赖以生存的清澈水源。然而,风暴来临前的预想并未成真。当徐卓远在实验室那间灯火通明、堆满资料和设备的房间里,向核心成员——赵峰、林薇以及负责数据处理的王悦、李浩简明扼要地说明了“涉嫌抄袭”的指控后,预想中的恐慌和相互猜疑并未出现,反而像点燃了一根引线,引爆了一种被污蔑、被挑衅后同仇敌忾的凝聚力。
最先炸开的是赵峰。这个平日里大部分时间都沉浸代码逻辑、性格爽直的东北汉子,猛地从椅子上弹起来,拳头砸在桌面上,震得几个咖啡杯晃动。“抄袭?!放他娘的——咳!”他眼角瞥见身旁文静的林薇,硬生生把后半句粗口咽了回去,脸颊因愤怒和克制而涨得通红,“这纯属胡说八道!污蔑!咱们的‘心域’从最初的脑洞到现在的雏形,哪一行代码、哪一个算法模块,不是大家熬秃了头,一遍遍调试、优化,一点点抠出来的?匿名?藏头露尾的家伙,有本事站出来当面锣对面鼓地对质!看我不把数据流图拍他脸上!”
林薇的反应则更内敛,但焦急和愤懑丝毫不逊。她紧紧抱着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仿佛那里面不是冰冷的代码,而是需要她全力守护的易碎珍宝,眼圈微微泛红,声音却带着罕见的锐利:“封瑶学姐前期的构思笔记和推导过程,我都协助整理过!那些思维跳跃和灵感迸发,根本就不是借鉴任何现有模型能产生的轨迹!还有徐学长搭建的核心架构,逻辑严密得像精密的钟表,每一个齿轮的咬合都无懈可击!他们凭什么……凭什么用这么轻飘飘的举报,就否定我们所有人的心血!” 她的话语勾起了自己刚加入项目时,因经验不足而屡屡受挫,又被封瑶和徐卓远耐心指导的回忆,此刻的维护更添了几分真情实感。
负责数据清洗和特征工程的王悦和李浩也紧随其后表态。王悦推了推眼镜,语气沉稳但坚定:“我们所有的数据预处理流程都有严格日志记录,来源清晰,处理可追溯,根本不怕查。” 李浩则补充道:“对!特征工程的设计思路也都有讨论记录和版本控制,想凭空泼脏水,没那么容易!” 他们的愤怒之下,更多的是对项目纯洁性的扞卫,以及对身边同伴无条件的信任。
封瑶看着眼前这群情绪激动却目标一致的伙伴,胸腔里仿佛有暖流汹涌奔腾,几乎要溢出眼眶。前世,她习惯了单打独斗,所有风雨一人扛,所有的质疑一人咽。从未体验过,当风暴来临,身边会瞬间筑起一道由信任凝聚而成的坚固堤坝。这种感觉,比任何独自的逞强和隐忍,都更让人踏实,充满力量。
她深吸一口气,将翻涌的情绪压下,清越的声音在实验室里响起,带着一种安抚人心的镇定:“谢谢大家。现在生气解决不了问题,只会自乱阵脚。我们需要做的,是用最充分的准备,最坚实、无可辩驳的证据,让所有质疑者闭嘴,还‘心域’一个清白。”
徐卓远赞许地看了封瑶一眼,默契地接过话头。他站在白板前,眼神锐利如鹰,迅速将纷乱的情绪引导至高效的应对策略上。“情绪收一收,现在开始分工。赵峰,”他点名,“你负责整理所有底层架构的设计文档、迭代记录,特别是关键节点的决策逻辑和备选方案对比,突出我们的独创性和优化路径。”
“明白!”赵峰立刻应下,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
“林薇,”徐卓远转向她,“你算法优化的每一步,尤其是遇到瓶颈时的思考过程和突破关键,形成详细的技术文档。推导要清晰,证据链要完整。”
“好的,学长!”林薇重重点头,立刻打开了自己的代码库和笔记。
“王悦,李浩,”他看向两位数据骨干,“梳理所有数据预处理和特征工程的完整流程,确保每一步都可追溯、可验证,准备好原始数据样本和处理后的数据对比。”
“收到!”两人异口同声,立刻开始调取服务器日志和数据库记录。
最后,他的目光落在封瑶身上,深邃的眼眸中是不需言说的信任与默契,“封瑶,你和我一起,负责最核心的部分——整理情感模型的原始构思、理论推导基石,以及所有相关的灵感笔记、手稿。重点是体现其从无到有、独一无二的思维过程。”
任务被清晰分解,目标明确。实验室内的气氛瞬间从义愤填膺转变为紧张有序。密集的键盘敲击声、哗哗的纸张翻阅声、以及偶尔低声而急促的讨论,取代了之前的激昂议论。一种沉静却强大的力量在空气中凝聚、蔓延,仿佛无形的铠甲,将整个团队包裹起来。
封瑶回到自己的座位,从随身携带的背包里取出钥匙,打开了一个上了锁的抽屉。里面,珍而重之地放着几个厚厚的、封面已有些磨损的笔记本。这是她重生之后就开始记录的“灵感宝藏”。她小心翼翼地取出最开始的几本,翻开扉页,上面是她刚回来时,带着对前世的痛悔、迷茫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写下的关于“心域”最初、也是最粗糙稚嫩的构想。字迹时而潦草,时而工整,充满了随手的涂鸦、反复的划改、以及对自己不断的追问。这些看似杂乱的记录,却无比真实地呈现了一个想法从微弱星火到逐渐形成燎原之势的完整轨迹。
这些,是她穿越时空带来的独特视角,是她最原始也最珍贵的底气。
徐卓远自然地走到她身边,拉过椅子坐下。他的目光落在那些充满岁月感的笔记本上,眼中闪过一丝了然。他早就注意到封瑶有这个随时记录的习惯,她的笔记往往比最终成型的文档更富有生命的张力,更能体现思维跳跃的灵光和独创性。
“这些,会是打破指控最有力的武器。”他低声道,语气肯定。
“嗯。”封瑶点头,将几本关键的笔记推到他面前,“从最开始的萌芽,到后来的逐步完善,主要的思维过程都在这里了。”
两人随即进入了高效的合作状态。封瑶负责解读她当时每一个看似天马行空的想法背后的深层逻辑和情感驱动,解释那些涂改和追问所代表的思考碰撞。徐卓远则凭借其强大的逻辑思维和工程化能力,如同一位技艺高超的工匠,将这些碎片化的、充满感性的灵感珍珠,仔细串联、打磨、补完,构建成一条严谨、环环相扣的理论金链。
他们靠得很近,肩臂偶尔会因为同时查看笔记而轻轻相触。封瑶能清晰地闻到徐卓远身上那股淡淡的、清冽的皂角香气,混合着旧纸张和墨水的独特味道,奇异地驱散了她心头最后一丝因指控而带来的阴霾,让她感到无比的心安。在他身边,那些前世独自挣扎留下的惶恐和不确定,似乎都被这股沉稳而强大的力量悄然抚平。
在这个过程中,封瑶也更深切地领略到徐卓远冰山之下隐藏的深厚底蕴。他不仅代码能力超群,其知识体系的广博和对问题本质的洞察力更是令人惊叹。他总能精准地捕捉到她早期构想中那些看似“稚嫩”却充满潜力的闪光点,并用严谨的语言将其价值和独特性凸显出来。
“看这里,”徐卓远修长的手指指向某一页上封瑶画的一个极其潦草、只有她自己能看懂的示意图,“你当时设想用动态权重矩阵来调节不同情感维度在共鸣时的强度分配,这个思路非常巧妙,跳出了当时普遍的静态权重框架。虽然后来我们迭代了更复杂的数学模型来实现它,但创新的核心火花,确实源自于此。”
他的肯定,并非泛泛而谈,而是建立在深刻理解基础上的精准认同。这像细密温润的泉水,一点点渗入封瑶的心田,滋养着她的自信。他看到的,不仅仅是她现在呈现出的“成果”,更是她一路走来,每一个脚印所付出的努力和蕴含的成长。这种被“看见”、被“懂得”的感觉,远比单纯的赞美更让她动容。
就在团队紧锣密鼓地准备答辩材料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插曲,为这紧张的备战注入了一抹温情。
这天傍晚,封瑶刚和徐卓远核对完一部分推导过程,放在桌上的手机屏幕亮了起来。是一条来自父亲封卫国的短信。内容很简短:【瑶瑶,听老张(封卫国的朋友,学校某部门负责人)提起,你那个项目遇到点麻烦?需要爸爸帮忙吗?】
封瑶看着这条短信,怔了好一会儿。父亲消息灵通,她并不意外。意外的是他主动询问的姿态,以及字里行间那不易察觉的关切。前世,类似的情况,父亲要么因忙于工作而毫不知情,要么即使知道了,也多是带着质疑的语气,让她“安分些”、“别瞎折腾搞些没用的”。
这种微妙的变化,是她重生后,一次次主动沟通、尝试理解、表达信任后,父亲给予的积极回应。是“互动重新构建”在冰冷亲情线上开始融化的迹象。
她握着手机,走到窗边,看着窗外渐沉的夕阳和亮起的万家灯火,仔细斟酌着用词。最终,她回复道:【谢谢爸,是遇到点小麻烦,有人匿名举报我们项目抄袭。不过您别担心,我们证据很充分,团队也在全力准备答辩,能处理好。】
她选择了坦诚相告,同时报平安,既接受了父亲的关心,也展现了她的担当和自信,将他视为可以分享压力的盟友,而非仅仅是需要庇护的孩子。
短信几乎是在发出后的瞬间就得到了回复。封卫国只回了寥寥数字,却重若千钧:【好。有什么需要,随时跟我说。我相信我女儿的能力。】
“我相信我女儿的能力。”
这短短一句话,像一道强烈而温暖的阳光,瞬间穿透了因前世记忆而残留在心底的最后一丝阴霾与不确定。父亲的信任,在此刻,化为了她面对外界疾风骤雨时,最坚实、最温暖的后盾之一。
她忍不住扬起嘴角,转身将手机屏幕递到徐卓远眼前,语气带着一丝她自己都未察觉的、如同小女孩得到认可般的雀跃:“你看,我爸。”
徐卓远停下手中的笔,目光扫过屏幕上的字句,又落在封瑶脸上。看到她眼中闪烁的、不同于平日沉稳的明亮光彩,他冷峻的眉眼也不自觉地柔和了几分,轻轻“嗯”了一声,低声道:“这是好事。”
他洞察力极强,自然明白这条短信对封瑶的意义。她正在一步步修复的,不仅仅是与他的关系,还有与父亲之间那道无形的隔阂。这种来自家庭的支持和认可,让她整个人都仿佛被注入了新的能量,焕发着更加坚定和明亮的光彩。
答辩的前一天,所有材料终于准备就绪。厚厚的文档分门别类、条理清晰;复杂的算法流程图被绘制得一目了然;详实的实验数据表格罗列严谨;还有封瑶那几本承载着思想起源与进化的笔记本,如同历史的见证,整齐地码放在会议桌中央。
徐卓远环视着实验室里每一位成员——赵峰眼中有血丝却精神亢奋,林薇虽然疲惫但眼神清亮,王悦和李浩也做好了背水一战的准备。最后,他的目光定格在封瑶身上。
“准备好了吗?”他问,声音一如既往的平静,却仿佛蕴含着千钧之力,穿透所有的疲惫与紧张。
封瑶深吸一口气,仿佛将整个团队的信念与力量都纳入了胸中。她迎上他深邃而坚定的目光,清澈的眼眸中不再有丝毫前世的阴郁与怯懦,只有一往无前的决心和自信。她重重地点了下头,声音清晰而有力:
“准备好了。”
这一次,她不是去接受审判,而是要去战斗,去证明“心域”的价值,去扞卫这个团队不容玷污的努力、智慧与尊严。
微光已在黑暗中汇聚成灼热的火把,即将撕裂污蔑的阴霾,照亮前路,也必将照见彼此眼中那份历经考验而愈发清晰的信任与……那份悄然滋长、或许早已不止于信任的深刻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