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在旧地种下新的圆满
重返母校的日子,定在学术研讨会圆满落幕后的第一个周末。那场汇集了国内外顶尖学者的盛会,最终以“情境场”理论及其演示系统的惊艳亮相而告终。封瑶的报告,以其精妙的逻辑、动人的叙述和扎实的数据,赢得了满堂喝彩。徐卓远作为技术核心,在答辩环节展现出的深厚功底与冷静洞察,更是折服了在场的诸多专家。团队载誉而归,笼罩实验室数月之久的压力云团骤然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成功的狂喜与无尽的疲惫。
而这趟计划中的母校之行,便成了卸下重担后,专属于徐卓远和封瑶的一次心灵疗愈之旅。它不仅仅是为了填补那本速写本的空白,更像是一场仪式,一次对过去遗憾的温柔告别,以及对未来共同岁月的郑重开启。
秋日的阳光已褪去盛夏的酷烈,变得温煦而明亮。走在熟悉的林荫道上,两旁是依旧繁茂的梧桐,树叶边缘已染上浅浅的金黄。空气中弥漫着桂花的甜香,与记忆中学子们匆匆的脚步声、隐约传来的读书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鲜活而怀旧的画卷。
封瑶穿着简单的针织衫和长裙,步履轻快。重活一世,再次踏上这片土地,心境已是天壤之别。前世的她,在这里留下的多是敏感、自卑和挣扎的剪影,而今天,她牵着徐卓远的手,内心充满了安宁与笃定。
徐卓远依旧是白衬衫搭配休闲长裤,清隽挺拔,只是那份曾经拒人千里的清冷,如今化为了只对身边人流露的专注与温柔。他肩上背着那个装有速写本和画笔的帆布包,仿佛一位虔诚的考古学家,准备用心挖掘和重塑属于封瑶的“历史遗址”。
他们的第一站,是封瑶提到过的教学楼后的紫藤花架。时值秋日,紫藤早已过了花期,只剩下虬劲的藤蔓缠绕其上,绿叶开始泛黄,别有一番萧疏之美。
“就是这里。”封瑶指着那个熟悉的石凳,“那天我就坐在这里,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
徐卓远静静地凝视了片刻,然后拿出速写本,翻到之前画着阴郁紫藤花架和孤单背影的那一页。他并没有覆盖掉那幅画,而是在旁边,用更明亮、更轻盈的笔触,重新勾勒了此刻的景象——秋阳透过稀疏的叶片,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点,石凳安静地空着,仿佛在等待,却不再承载悲伤。他在画纸的留白处,写下了一行小字:“此处,悲伤已过期。”
封瑶看着他笔下新旧画面的并置,眼眶微热。他并非要抹去她的过去,而是用一种更强大的、属于“现在”的温暖视角,去重新解读和覆盖那些灰暗的记忆,赋予它们新的意义。
接着,他们来到了教学楼大厅的光荣榜前。如今的光荣榜早已更新换代,贴满了陌生而朝气蓬勃的新面孔。
“看,那里,”封瑶笑着指向理科排行榜顶端的位置,“以前,你的名字和照片就挂在那里,像一座遥不可及的灯塔。”
徐卓远顺着她的手指望去,目光柔和。他拿出笔,却没有画现在的光荣榜,而是凭着记忆和想象,在速写本上新的一页,细致地画下了多年前那面光荣榜的模样,尤其突出了顶端那个名字——“徐卓远”,以及照片上那个眉眼清冷、目光却锐利的少年。画完后,他在这幅画的旁边,画下了此刻并肩站在光荣榜前的他们俩的侧影。他的手稳稳地勾勒出封瑶含笑的眉眼,和自己低头看她时,眼中那再也无法掩饰的深情。
“灯塔还在,”他合上速写本,轻声说,“只是现在,它想照亮的是你一个人的航程。”
封瑶的心跳漏了一拍,甜意如同藤蔓,悄悄爬满了心墙。
他们走过曾经排练童话剧的礼堂,走过深夜偷吃关东煮的小卖部(如今已装修一新),走过写下“前程似锦”的教室门口……徐卓远的速写本一页页丰富起来,那些被封瑶口述过的记忆碎片,在他的笔下被赋予了具体的形象、光影和温度。他不仅画场景,还捕捉那些微小的细节——窗棂上的尘埃在光柱中舞蹈,小卖部阿姨熟悉的笑容,黑板上残留的粉笔印记……他的画,像是一部沉默却深情的纪录片,忠实地记录着封瑶的青春,也记录着他此刻试图理解和融入的努力。
就在他们沿着操场边的跑道慢慢行走时,一个略带迟疑的声音从身后响起。
“封瑶?……是封瑶吗?”
封瑶回过头,看见一位穿着得体、气质温婉的中年女性正惊讶地看着她。是她们高中时代的语文老师,陈静,也是当年少数能敏锐察觉到封瑶内心敏感并给予过温和引导的老师之一。
“陈老师!”封瑶惊喜地叫道,连忙上前问好。
陈老师笑容满面地打量着封瑶,目光又落到她身边气质不凡的徐卓远身上,眼中闪过一丝了然和欣慰:“真的是你!变化真大,老师都快不敢认了。这位是……”
“陈老师您好,我是徐卓远。”徐卓远上前一步,微微躬身,礼貌地自我介绍。他没有说“我是封瑶的男朋友”,但这个姿态和眼神,已说明了一切。
“徐卓远……”陈老师重复了一遍这个名字,随即恍然,“哦!我想起来了!就是当年那个总是考第一,名字一直挂在光荣榜顶端的徐卓远!”她看看封瑶,又看看徐卓远,脸上的笑容更深了,带着一种“果然如此”的感慨,“真好,真好。看到你们现在这样,老师真为你们高兴。”
陈老师拉着封瑶的手,语气充满了回忆:“封瑶啊,你高中那会儿,心思重,不太爱说话,但老师知道你心里有股劲儿,文字里也透着灵气。就是有时候,太容易否定自己了。”她说着,目光慈爱地看向徐卓远,“现在看到你变得这么开朗自信,身边还有这么优秀的伴侣,老师就彻底放心了。时间真是奇妙,能把当年看起来毫无交集的两个人,就这样牵到一起。”
陈老师的话,像最后一块拼图,巧妙地嵌入了徐卓远正在描绘的图景中。他从一位旁观并关怀过的师长口中,更立体地看到了封瑶的过去,也更清晰地认识到封瑶这一路走来的蜕变有多么不易和珍贵。
“谢谢您,陈老师,当年对封瑶的关心。”徐卓远再次郑重地道谢,这已经是他今天第二次为“过去”向人致谢。
陈老师笑着摆摆手:“都是老师该做的。看到学生好,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她又鼓励了两人几句,便告辞离开,留给这对年轻人独处的空间。
这个小插曲,让封瑶感慨万千。她看着徐卓远,轻声说:“你看,连陈老师都觉得我们在一起是‘果然如此’。”
徐卓远握紧了她的手,目光投向操场尽头那一片蔚蓝的天空:“不是‘果然如此’,是‘幸好如此’。”幸好,她重活一世,选择了勇敢和改变;幸好,他走出了封闭的壳,学会了倾听和珍惜;幸好,他们都没有在时空的错位中再次错过。
夕阳西下,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他们最后来到了学校那片最大的草坪上,这里承载了许多届学生午休、闲聊、看星星的回忆。
徐卓远拿出速写本,翻到崭新的一页。他没有再画具体的景物,而是开始画人像。不再是模糊的侧影或背影,而是清晰、温柔的正面——是封瑶。他画她在实验室里凝神思考的专注,画她在研讨会舞台上自信演讲的光彩,画她此刻依偎在他身边,眉眼弯弯、满是幸福的模样。
“过去的遗憾,我无法亲身参与弥补,”他停下笔,看向她,眼神如同落满了星子的夜空,“但我希望,从今往后的每一个瞬间,我都能在场。你的快乐、你的成就、你的烦恼,我都想见证,都想参与。”
封瑶依偎进他的怀里,听着他沉稳有力的心跳,觉得前所未有的踏实。
“这本速写本,我会继续画下去。”徐卓远的声音在她头顶响起,“不过,不再只是画过去,更多的是画我们的现在,和未来。”
重生的意义,对于封瑶而言,不仅仅是逆袭人生,弥补前世的遗憾,更是获得了重新解读过去、勇敢塑造现在、坦然迎接未来的能力和勇气。而对于徐卓远,封瑶的出现,像一道强光,照进了他井然有序却情感荒芜的世界,教会他共情,教会他如何去爱,完成了对他情感世界的救赎与重建。
他们在曾经的校园里,用理解和爱,为彼此的青春遗憾举行了最温柔的葬礼,然后,在这片埋藏着无数人青春记忆的土地上,亲手种下了只属于他们的、新的圆满。
夕阳的余晖将他们的身影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色,紧紧相拥的两人,仿佛与这充满回忆的校园融为一体,成为了秋日里最动人的风景。他们的故事,关于救赎,关于成长,关于爱,才刚刚翻开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