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选拔赛晋级风波
校内选拔赛的演示会场,人头攒动,空气里弥漫着纸墨、电子设备与无形竞争交织的紧张气息。各个学院的顶尖项目在此集结,争夺那有限的、通往更广阔舞台的晋级名额。观众席上,低语声、翻动资料声、偶尔响起的掌声,构成了一曲独特的背景音。
“星桥”项目被安排在中间偏后的顺序出场。候场区,封瑶靠墙站着,指尖微微发凉。尽管演示流程已在脑海中预演了千百遍,尽管身边的伙伴给予她无限支持,但真正站在这关乎团队数月心血成败的关头,那种置身于聚光灯与审视目光下的悸动,依旧难以完全平复。这不仅是项目的考验,也是她个人蜕变的试炼场。
一只温暖干燥的手悄然覆上她的手背,轻轻握了握。是徐卓远。他没有看她,目光依旧平静地注视着台上正在演示的项目,声音低沉而稳定,只有两人能听见:“别担心,我们准备得很充分。就像平时在实验室讨论一样,把我们的想法和成果,清晰、自信地展示出来就好。”
他的声音带着一种奇特的安抚力量,像磐石般稳定,瞬间抚平了封瑶心中最后一丝不安的涟漪。她反手轻轻回握了他一下,指尖传来他掌心的温度,点了点头,再抬眼时,眸中已只剩下坚定与专注。
轮到他们上场。徐卓远作为项目主负责人,进行主要陈述。他步履沉稳,姿态从容,逻辑清晰,言辞精准,将“星桥”项目的创新性、攻克的技术难点以及广阔的应用前景阐述得淋漓尽致。大屏幕上,配合他演讲的演示程序运行流畅,界面美观,交互逻辑清晰,完美支撑着他的每一个论点。
到了最为核心的算法部分,徐卓远自然而然地侧身,将话语权交给了封瑶:“关于项目核心的心理学模型动态优化与自适应算法,下面由我的搭档,封瑶同学为大家详细讲解。”
聚光灯随着他的话语移动,笼罩在封瑶身上。她缓步上前,接过了激光笔。那一刻,台下所有的目光都聚焦于此。她看到了评委席上几位老师审视中带着期待的眼神,也看到了观众席上林皓紧握拳头、沈雨凝无声做着加油口型的鼓励表情,以及后排那个不知何时到场、抱臂静观的清冷身影——秦风。
没有预想中的慌乱。前世的她,或许会在这样的重压下大脑一片空白,语无伦次。但今生,无数个日夜的潜心钻研、与徐卓远和团队成员们的反复推敲论证、在周教授课题组经历的严谨思维碰撞……这一切早已将知识、自信与从容内化为她的骨血。
她展开一个从容的微笑,目光扫过全场,开始了讲解。声音清亮,条理分明,不仅深入浅出地解释了算法的基本原理和实现路径,更着重阐述了其如何巧妙地将发展心理学理论与计算机算法深度融合,旨在实现真正个性化的情绪认知辅助。当一位以严格着称的评委突然发问,针对算法在极端数据或噪声干扰下的鲁棒性提出质疑时,封瑶并未慌张,她略微思索,便从分布式系统设计中借鉴的“容错”与“冗余备份”思想出发,提出了一个颇具启发性的改进思路,让提问的评委先是讶异,随即眼中露出了欣赏的光芒。
徐卓远站在她身侧稍后的位置,目光始终落在她身上,那专注的眼神里,带着不易察觉的欣赏与为她感到的骄傲。他知道,此刻的封瑶,正在彻底告别过去那个因迷茫和自卑而缩在壳里的自己,真正破茧,绽放出独属于她的、理性与智慧交织的光芒。
演示与问答环节圆满结束。台下响起的掌声,比之前任何一个项目都要热烈和持久。封瑶和徐卓远相视一笑,默契地在台中央微微躬身致意,那一刻,无需言语,彼此眼中都映照着共同努力后的欣慰与激动。
---
结果宣布毫无悬念,“星桥”项目以绝对高分成功晋级区域赛。团队众人瞬间欢呼雀跃,林皓更是兴奋地直接跳了起来,用力拍着旁边沈雨凝的肩膀,惹得后者嗔怪地瞪他,脸上却也是掩不住的笑意。
然而,喜悦的浪潮尚未退去,一个小小的插曲却在封瑶心中投下了一丝微澜。
就在他们结束演示,带着轻松的心情走下舞台时,一个穿着深色西装、气质干练的中年男人面带笑容地迎了上来,动作利落地递上两张名片:“二位同学,恭喜精彩的演示。我是‘创科投资’的项目经理,鄙姓王。我对你们的‘星桥’项目非常感兴趣,无论是技术理念还是应用场景,都看到了巨大的潜力。不知道赛后是否有时间,我们简单聊一聊?”
风险投资?这么快?封瑶和徐卓远交换了一个眼神,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同样的惊讶。他们虽然对“星桥”未来的商业化前景有过初步探讨,但那更多是远期的蓝图规划,没想到项目刚在校内崭露头角,就立刻引起了场外投资方的注意。
徐卓远迅速收敛了讶色,礼貌地接过名片,应对得体:“谢谢王经理的青睐。这件事我们需要和团队其他成员共同商议一下,稍后再给您答复,可以吗?”
王经理笑着连连点头:“当然,当然,理解。你们先庆祝。”他的目光随即转向封瑶,笑容更盛了几分,“尤其是封瑶同学,刚才对核心算法的讲解非常精彩,逻辑清晰,深入浅出,令人印象深刻。”他的赞赏听起来很真诚,但封瑶却莫名感到一丝不易察觉的不适。那目光,在赞赏之外,似乎带着一种过于精明的评估与衡量,仿佛不是在看待一个有潜力的学生,而是在打量一件颇具投资价值的商品。
“怎么了?”徐卓远敏锐地察觉到了她细微的情绪变化,在王经理转身离开后低声问道。
“没什么,”封瑶摇了摇头,试图将那丝异样感归咎于自己的敏感,“可能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有点不适应。或许……是我想多了。”
---
庆祝的喧嚣暂时告一段落,封瑶独自走到会场外相对安静的走廊转角,迫不及待地想将这个好消息分享给父母。这是她重生后,第一次主动且带着满满的成就感和喜悦,与家人分享自己的进步。
电话接通,是母亲接听的。
“妈,我们项目晋级了!校内选拔赛第一名!”封瑶的声音里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和一丝寻求认可的期待。
电话那端沉默了几秒,随即传来母亲明显带着哽咽,却又努力保持平静的声音:“……好,好!太好了!瑶瑶真棒!妈妈……妈妈就知道你可以的!你爸爸就在我旁边听着呢……”
那压抑的、带着颤音的哽咽,像一根最轻柔的羽毛,却重重地拨动了封瑶内心最柔软的那根心弦。前世,她几乎从未听过母亲这样的声音。记忆中的母亲,总是被生活的焦虑和对她“不争气”的不满所笼罩,或是化作一声声无奈的叹息。而此刻,这简单的、带着哭腔的“真棒”,却蕴含着如此浓烈而复杂的情感——有为她成功的骄傲,有看到她改变的欣慰,或许,还有对她曾经封闭自我、疏离家庭的那些日子,深深的心疼与此刻的释然。
“妈……”封瑶的喉咙也有些发紧,眼眶微微湿润,“谢谢您。我……我以后会经常跟您和爸说说我的事情,好的坏的都说说。”
“哎,好,好!”母亲的声音终于恢复了往常的语调,却透着前所未有的轻快与激动,“你爸就在旁边,笑得合不拢嘴了,非要我开免提……你在学校一定要照顾好自己,吃饭别凑合,别太累着……”
挂断电话,封瑶倚着窗框,望着远处被夕阳染成金红色的天空,心中一片澄澈与温暖。原来,让亲人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感到骄傲,被他们这样毫无保留地支持和关爱着,感觉是如此的美好。这种双向流动的、健康积极的情感联结,远比她想象中更能给予人砥砺前行的力量。
---
晋级的好消息也迅速传到了周教授的课题组。当晚,封瑶收到了秦风罕见主动发来的信息:“演示逻辑清晰,临场应对得当,表现不错。”言简意赅,一如他本人。紧接着又补充了一句:“周教授看了比赛录像,对你在问答环节借鉴‘容错’思路解决鲁棒性问题的机智很感兴趣,希望你能更深入地参与我们下一个阶段的脑机接口实验设计,考虑将类似的韧性思维融入其中。”
几乎是同时,陆星辰也在线上发来了祝贺,并随信附上了一份他整理的、关于“星桥”算法可能进一步优化的几个技术点的文档,思路依旧犀利且具有建设性,显示出他即使在远方,也持续关注并思考着项目的进展。
封瑶感受到了被顶尖学者和优秀伙伴认可的成就感,但也清晰地意识到了肩上随之而来的、更重的责任与期待。她没有犹豫,将投资方接触的事情以及课题组的新邀请都详细告知了徐卓远。
徐卓远听完,沉思了片刻,冷静地分析道:“风险投资是双刃剑。资本能加速项目发展,但过早引入,尤其是我们尚未完全掌握核心技术主导权时,可能会打乱我们既定的研发节奏,甚至在某些关键决策上受制于人,影响项目的纯粹性和长远方向。这件事,我们需要非常谨慎地评估。”他顿了顿,看向封瑶,眼神温和而坚定,“至于周教授的课题组,这确实是难得的学习和提升机会,能接触到领域前沿的研究方法。但你也需要平衡好‘星桥’项目和新课题的时间与精力分配。”他最后强调,“无论你最终怎么选择,我都会支持你。但记住,‘星桥’是我们的根基,是我们一切的起点。”
他的分析总是如此冷静、条理分明,切中要害。封瑶赞同地点头:“我明白。投资的事情我们先放一放,集中所有精力准备接下来的区域赛,那才是现阶段的首要目标。课题组那边,我会量力而行,确保不影响‘星桥’的进展。”她顿了顿,语气中流露出一丝罕见的自我怀疑,轻声问道:“卓远,你觉得……我最近是不是太急于求成了?一边要精益求精地推进‘星桥’,一边又想抓住课题组的机会深入学习,还想弥补很多过去在人际和家庭关系上的遗憾……我好像想把所有事情一下子都做好。”
徐卓远看着她微微蹙起的眉头,伸出手,轻轻将她揽入怀中,声音低沉而温柔:“你不是急于求成,封瑶。你是在努力抓住每一次可能让自己成长的机会。重生带来的不应该是焦虑和负担,而是看清方向后,更有目标、更珍惜时间的全力以赴。但是,”他稍稍收紧手臂,“别忘了,成长本身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允许自己偶尔停下来,喘口气,感受当下的美好和身边人的温暖,这同样重要,甚至是支撑你持续走下去的动力。”
他的话语,像一阵和煦的春风,恰到好处地吹散了她心中因急切而产生的细微焦躁。是啊,她重活一世,是为了弥补遗憾,创造更好的未来,但更是为了真实地、好好地体验这来之不易的、充满可能性的人生。努力奋斗很重要,但身边人给予的温暖,此刻内心的宁静与满足,同样值得用心珍惜。
她把头靠在他坚实可靠的肩上,感受着那份令人安心的气息,轻声呢喃:“有你在身边,我好像就永远不会迷失方向,总能找到最清晰的那条路。”
---
然而,现实的波澜总在不经意间涌动。几天后,在校园论坛一个并不起眼的匿名讨论区里,悄然出现了一个帖子。帖子没有直接点名道姓,却用了许多容易对号入座的影射词汇,提到某个刚在校内选拔赛中获得高票晋级的、主打“心理关怀”的科技项目,其团队中的女性成员“交际手腕高超”,“长袖善舞”,不仅与校内几位颇受关注的男生(暗示包括项目搭档和另一位活跃的社团负责人)关系“非同一般”,更在赛后与校外投资方“过从甚密”,私下接触。帖子甚至语焉不详地暗示,该女生之所以能进入某个顶尖教授的课题组,并获得重视,或许也与其“善于经营人际关系”有关。
帖子内容含糊其辞,没有提供任何实质性证据,却充满了引导性的恶意和阴暗的揣测,旨在抹黑当事人的个人品行,进而质疑其成就的正当性。
沈雨凝是第一个发现这个帖子的人,她气得手都有些发抖,立刻截图发到了“星桥”核心团队的小群里,语气又是愤怒又是担忧。
林皓当即火冒三丈,在群里连发了几条语音:“哪个阴沟里的王八蛋胡说八道!敢做不敢当,只会匿名泼脏水!查出来看我不找他算账!”
封瑶点开截图,仔细地看着那条帖子,内心却出乎意料地平静。前世的她,若遭遇这种莫须有的诽谤,恐怕早已崩溃,陷入巨大的委屈、自我怀疑和人际恐惧之中。但今生,她清楚地知道自己每一步走来付出了多少努力,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更知道身边有着绝对信任她、支持她的伙伴和爱人。这种低劣的手段,已经无法撼动她内心的根基。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封瑶在群里回复,语气平静而坚定,“我们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集中所有精力准备区域赛。这种毫无根据、只会躲在暗处伤人的流言,不值得我们也无需我们浪费宝贵的心神去纠缠。”
她放下手机,走到窗边,目光投向远处沉静的夜色,眼神锐利而坚定。成长的路上,不仅有阳光和掌声,也可能有突如其来的风雨和泥泞。但她早已不是那个轻易会被流言蜚语击倒的封瑶了。她有自己要全力以赴守护的梦想,有并肩作战、彼此信任的伙伴,有坚定不移、相互扶持的爱情,还有正在逐渐回暖、给予她力量的亲情。
这些真挚的情感与共同的理想,才是她最坚实的铠甲,足以抵御一切明枪暗箭。
只是,这流言来得蹊跷,时机也耐人寻味。其源头究竟是谁?是单纯的嫉妒,还是有着更明确的目的?一丝冰冷的疑虑,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她心底漾开了一圈微小的、却不容忽视的涟漪。她知道,看似平静的校园生活水面之下,或许正隐藏着她尚未完全察觉的暗流。这件事,恐怕不会就此轻易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