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星晖的橄榄枝
决赛前一周的午后,“心域”团队收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邀请——星晖科技中国区研发部希望与他们进行一次非正式交流。
邮件是直接发送到徐卓远校邮箱的,措辞专业而克制,但字里行间透出的重视程度让两人都感到些许意外。
“李铭先生的助理发来的。”徐卓远将笔记本电脑转向封瑶,“他们想在下周三下午,也就是决赛前三天,安排一个两小时的会谈,地点在星晖北京的体验中心。”
封瑶仔细阅读着邮件,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星晖科技,这个在前世与她遥不可及的名字,如今竟主动向他们——两个尚未毕业的大学生——抛出了橄榄枝。她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分析:“说是非正式交流,但选在决赛前,恐怕不只是简单的‘了解项目’。”
“试探实力,评估潜力,或者...”徐卓远沉吟片刻,“为可能的投资或收购做前置考察。”
“收购?”封瑶微微睁大眼睛,“我们还只是个学生项目啊。”
徐卓远摇头:“别忘了,星晖一直在布局教育科技和心理健康赛道。‘心域’的核心算法和用户体验设计,恰好切中了他们正在探索的方向。而且...”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深邃,“学生项目有时反而更受青睐——成本低,创意新,团队可塑性强。”
封瑶陷入沉思。前世,“心域”止步于校内竞赛,从未有机会接触到这种级别的科技公司。这一世,一切都不同了。她想起周昀提到的李铭与徐父可能的交集,决定不再犹豫:“卓远,我记得徐伯伯是不是和李铭先生有过一面之缘?”
徐卓远略显惊讶:“你怎么知道?”他回忆片刻,“确实,三年前父亲去美国参加人机交互顶会时,与李铭先生同在一个圆桌论坛,后来还有过一次深入的私下交流。父亲很欣赏他的技术远见。”
“那么,”封瑶眼神明亮,“也许我们可以请教一下徐伯伯,关于如何更好地与星晖团队交流。不是走关系,而是了解他们的技术价值观和关注点。”
徐卓远凝视着封瑶,眼中满是欣赏:“瑶瑶,你总能想到那些被忽略却至关重要的细节。”他立刻拿出手机,“我现在就给父亲打电话。”
与徐文渊的通话开了免提。听完他们的想法,徐文渊的声音带着欣慰:“李铭是个技术理想主义者,他欣赏的不是花哨的功能,而是技术解决真实问题的深度和优雅。他特别厌恶为了创新而创新的伪需求。你们要突出‘心域’如何切实帮助用户理解和管理情绪,而不是堆砌技术参数。”
挂断电话,两人相视而笑,心中都有了方向。
接下来的几天,他们投入了更加紧张的准备中。封瑶负责梳理项目的核心价值主张和用户故事,徐卓远则专注于技术架构的清晰表达。他们不再将这次会面视为比赛前的一次干扰,而是看作让“心域”接受顶尖专家检验的宝贵机会。
周三下午,两人准时抵达位于中关村的星晖科技体验中心。简约而充满科技感的大厅里,一位身着深灰色西装、气质干练的年轻女性迎了上来。
“徐同学,封同学,我是李铭先生的助理苏晴。”她微笑着与两人握手,目光中带着专业评估的意味,“李先生正在参加一个视频会议,十分钟后会过来。在此之前,我可以带你们参观一下我们最新的情绪计算实验室。”
这是个意外的安排。封瑶敏锐地意识到,这看似随意的参观,实则是对他们专业理解和技术敏感度的第一重考验。
实验室里,各种先进的生物信号采集设备、眼动仪、脑电帽等一应俱全。苏晴简要介绍着各项研究,言语中不时夹杂着一些行业术语和英文缩写。徐卓远应对自如,提出的问题也切中要害。
当苏晴介绍到一项关于微表情识别的最新研究时,封瑶忽然开口:“这项技术的准确率在实验室环境下很高,但在真实场景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情表达差异是否会成为干扰因素?”
苏晴眼中闪过一丝惊讶,她没想到封瑶会注意到这个业界尚未完全解决的痛点:“很好的问题。我们正在通过跨文化数据集训练来解决,但目前仍是挑战。”
就在这时,一个沉稳的男声从身后传来:“所以,真正普适的情绪计算,必须考虑文化语境和个人基线。”
三人转身,只见一位约莫四十岁、穿着深蓝色衬衫和卡其裤、戴着无框眼镜的男人站在门口。他气质儒雅,眼神却锐利如鹰——正是李铭。
“李先生。”苏晴恭敬地点头。
李铭走上前来,与徐卓远和封瑶依次握手,没有多余的寒暄,直接切入主题:“我看过你们项目的简介和演示视频。很欣赏‘情绪日记’的设计理念——它没有试图替代专业心理咨询,而是创造了用户自我觉察的友好入口。”
接下来的交流中,李铭的问题果然如徐文渊所料,紧紧围绕着“真实问题”和“优雅解决”展开。他特别追问了“心域”如何处理误判情绪可能带来的风险,以及长期使用下的用户粘性策略。
封瑶在这些问题上展现了惊人的洞察力。她不仅分享了从用户测试中得到的真实反馈,还提出了“情绪语境理解”和“个性化适应曲线”的概念,这些想法让李铭频频点头。
“很有意思,”李铭双手交叠,“你们似乎预见了许多行业刚刚开始意识到的问题。”他的目光在封瑶身上多停留了片刻,“封同学对用户体验的敏感度,让我想起我们团队里一位资深的产品总监。”
这句话的分量不言而喻。苏晴在一旁难掩惊讶——她很少听到李铭如此直接地称赞别人,尤其对方还是个大学生。
会谈结束时,李铭递给他们两张名片:“不论比赛结果如何,保持联系。星晖的‘晨曦计划’专门扶持具有社会价值的创新项目,我认为‘心域’非常符合它的宗旨。”
回校的车上,两人都难掩兴奋。封瑶看着窗外飞速后退的街景,轻声道:“卓远,我从未想过,我们真的能走到这么远。”
徐卓远注视着她被夕阳镀上金边的侧脸,声音温和而坚定:“这只是开始,瑶瑶。”
当晚,封瑶在宿舍整理与星晖交流的笔记时,接到了父亲的电话。自从重生以来,她主动与父母沟通的频率大大增加,但父亲单独来电还是第一次。
“瑶瑶,你妈妈都跟我说了,你去徐家做客很顺利,现在项目也做得有声有色。”封父的声音一如既往的沉稳,但细听之下带着一丝不寻常的波动,“爸爸...很为你骄傲。”
封瑶的眼眶瞬间湿润。前世的她,直到父亲因病离世,都未曾听过他如此直白的表达。中国式父亲的爱,总是深沉如山,却沉默如谜。
“爸,”她轻声回应,“谢谢您。”
电话那头沉默片刻,封父继续说:“你妈妈告诉我,你现在变化很大,变得开朗了,也成熟了。其实爸爸一直知道,你小时候我们工作太忙,把你交给爷爷奶奶带,让你受了不少委屈...后来想弥补,却又不知道如何与你沟通。”
这番话如惊雷般在封瑶心中炸开。她从未想过,一向严肃寡言的父亲,内心竟藏着这样的自责和遗憾。前世的她,只沉浸在自己的委屈中,从未尝试理解父母的不易。
“爸,不是这样的,”封瑶急切地回应,“我从来没有怪过你们。是我以前太不懂事,太钻牛角尖。现在我才明白,你们给了我最好的爱。”
父女俩隔着电话,第一次进行了如此深入内心的交流。挂断电话后,封瑶久久不能平静。她意识到,重生给予她的最大礼物,不仅是弥补爱情遗憾的机会,更是重新理解与珍视所有重要关系的能力。
与此同时,徐卓远站在宿舍阳台上,望着满天繁星,也在与母亲叶知秋通话。
“李铭后来私下给我发了条信息,”叶知秋的声音透着自豪,“他说你和瑶瑶的项目让他看到了行业未来的可能性。儿子,妈妈真的为你高兴,不只是因为项目的成功,更是看到你变得越来越...完整。”
徐卓远沉默片刻,轻声道:“妈,是瑶瑶改变了我。她让我明白,技术不只是冰冷的代码,更是连接人心的桥梁。”
“那就好好珍惜她,”叶知秋温和地说,“这样的女孩,可遇不可求。”
周五下午,决赛前最后一次团队会议结束后,周昀在实验楼门口等到了封瑶。
“听说你们去了星晖?”周昀开门见山,语气中不再有之前的试探,而是多了几分尊重,“李铭亲自见的?”
封瑶点头:“交流很受益。”
周昀若有所思:“‘智瞳’昨天收到了晨星资本的投资意向书。”他坦然分享了这个通常会被保密的信息,“但我还在犹豫。”
封瑶有些意外他会告诉自己这些:“为什么?”
“因为看到了‘心域’的另一种可能性——技术不仅是为了赢,为了商业价值,还可以有更温暖的意义。”周昀推了推眼镜,语气难得真诚,“决赛见真章。无论结果如何,希望以后还有机会交流合作。”
望着周昀离去的背影,封瑶感到一丝恍然。前世那个总是咄咄逼人的竞争对手,这一世竟成了惺惺相惜的同路人。改变自身,真的可以改变与他人的整个关系场。
决赛前一晚,封瑶和徐卓远在图书馆老位置做最后的准备。工作告一段落时,徐卓远从包里拿出一个小盒子。
“给你的,”他的耳根微微泛红,“不算礼物,只是...觉得它很适合现在的你。”
封瑶打开盒子,里面是一枚精致的书签,银质的,上面刻着一行小字:“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莱昂纳德·科恩的歌词。前世的封瑶最喜欢的一句话,但她从未与任何人分享过。
她的心跳漏了一拍:“你怎么...”
“在你的旧笔记本扉页上看到的,”徐卓远轻声说,“觉得它很美,就像你一步步打破自己的壳,让光照进来的过程。”
封瑶握紧书签,金属的质感温润地贴合着她的掌心。前世的她,将这句话当作自我安慰的箴言,却从未真正相信裂痕可以是美丽的。这一世的她,终于懂得了它的真意。
“谢谢你,卓远。”她抬起头,眼中波光流转,“为所有的一切。”
窗外,一轮明月高悬,清辉洒满大地。梧桐树的影子在夜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低语着关于成长、关于勇气、关于爱的故事。
明天,将是“心域”和他们的重要时刻。但此刻,封瑶心中无比平静。她已经不再害怕任何结果,因为她已经找到了比成功更重要的东西——完整的自我,真挚的理解,以及双向奔赴的成长。
青春的遗憾,终将在勇敢前行中被抚平。而新的篇章,正一页页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