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星桥项目获学术认可
徐卓远送封瑶回家后的那个周末,实验室的氛围悄然发生着改变。封瑶眉宇间那抹时常萦绕的、因家庭压力而产生的淡淡阴霾似乎被驱散了不少,她的笑容更加明亮,投入工作时的状态也愈发专注和富有创造力。这种变化细微却真切,如同给整个团队注入了一股柔和的能量。
徐卓远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那份关于弥补的笃定又加深了一层。他意识到,真正的守护,不仅是抵御外部的风雨,更要细心拂去她内心可能落下的尘埃。
然而,就在“星桥”项目组内部凝聚力不断提升之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涟漪,从校园的学术圈层中荡开。
周一午后,徐卓远被电子信息工程系的系主任,同时也是国内人机交互领域的权威之一——林为民教授,叫到了办公室。
林教授年近五十,气质儒雅,目光却锐利如鹰。他桌上正放着几份打印出来的材料,徐卓远一眼便认出,那是苏晴之前帮忙整理并递交给校级评审委员会的“星桥”项目中期简报的精简版。
“坐,卓远同学。”林教授指了指对面的椅子,语气平和,听不出喜怒。
徐卓远依言坐下,腰背挺直,姿态恭敬而不失从容。他心中快速掠过几种可能,面上却依旧沉静。
林教授没有立刻进入主题,而是端起茶杯呷了一口,目光落在徐卓远身上,带着审视:“这份简报我仔细看过了。构想很大胆,甚至可以说有些……超前。尤其是关于非线性神经网络动态调谐的部分,试图绕过传统冯·诺依曼架构的瓶颈,很大胆。我很好奇,以你们本科阶段的知识储备,是如何想到并尝试解决这个问题的?”
这个问题直指核心,也带着一丝对本科生能力的本能质疑。若在前世,心高气傲又内心敏感的徐卓远,或许会将其视为一种挑衅,要么语带锋芒地反驳,要么沉默以对,用冷漠筑起高墙。
但此刻的徐卓远,只是微微颔首,语气平和而清晰:“林教授,您的质疑非常中肯。这个思路的萌芽,确实源于我们在学习《神经信息学》和《高级算法》时遇到的理论困境。我们意识到,仅仅优化现有算法,可能无法突破本质性的天花板。”
他顿了顿,组织着语言,既不能暴露重生的匪夷所思,又要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后来,我们查阅了大量边缘交叉学科的文献,包括认知科学、甚至高等数学中的流形理论,尝试进行跨领域的知识迁移。具体的推导过程和数据模拟验证,在我们的项目日志和封瑶同学主要负责的算法核心模块中有详细记录。我们承认,目前的研究还很稚嫩,但这确实是我们基于现有知识,进行深度思考和反复验算后得出的方向。”
他提到了封瑶,将功劳明确归属,而非独揽。
林教授镜片后的眼睛闪过一丝讶异。他见过太多天才学生,有的恃才傲物,有的在权威面前唯唯诺诺,但像徐卓远这样,不卑不亢,思路清晰,既能坚持己见又能保持绝对理性的,实属罕见。更难得的是,他话语中对团队成员那份自然的推崇与维护。
“封瑶……是那个数学系很有灵气的姑娘?”林教授沉吟道,“简报里提到的几个关键数学模型的构建,确实体现了扎实的功底和独特的视角。”
“是的。”徐卓远肯定道,“她在数学直觉和将抽象问题转化为可计算模型方面的能力,是我们项目不可或缺的。”
林教授靠在椅背上,手指轻轻敲着桌面,陷入了短暂的思考。办公室内一片安静,只有窗外的蝉鸣隐约传来。
片刻后,他重新开口,语气中多了几分郑重:“我今天找你来,并非质疑。恰恰相反,是这份简报引起了我的兴趣,甚至可以说,是警惕。”
徐卓远目光一凝,认真聆听。
“你们探索的这条路,并非无人涉足。只是其中涉及的‘神经编码冗余度消减’与‘动态自适应接口’的融合问题,难度极高,国内外几个顶尖实验室也在此折戟。我原本认为,本科生接触这个,为时过早。”林教授话锋一转,“但你们这份简报里提到的那个‘双向渐进式学习框架’,虽然只是雏形,却提供了一个很有趣的、绕过部分传统线性约束的思路。这很巧妙,甚至……有点邪性,不像是常规教科书能教出来的。”
徐卓远心中微动。那个框架,正是他融合了前世失败经验和今生新领悟的关键节点之一。林教授果然眼光毒辣。
“项目目前推进到哪一步了?主要卡在哪个环节?”林教授问道,语气已然从审视转向了探讨。
徐卓远知道,这是一个机会,也可能是一次考验。他简明扼要地介绍了目前的进展,并坦诚地指出了在实时数据流处理效率和特定模式识别泛化能力上遇到的瓶颈,没有掩饰困难,也没有夸大其词。
林教授听得很仔细,偶尔插入一两个问题,都切中要害。一番交流下来,他看向徐卓远的眼神,已经从最初的审视,变成了带着欣赏的探究。
“很有意思。”最终,林教授评价道,“你们这个项目,潜力比我想象的要大。但也正因为如此,接下来的路会更难。”他顿了顿,抛出一个徐卓远未曾预料的提议,“下个月,在京城有一个非公开的小范围学术沙龙,主题正好是神经接口的前沿动态。主办方是我的一位老朋友,参会者多是圈内的青年学者和少数有潜力的博士生。我可以推荐你们项目组派个代表去听听,或许能给你们一些启发。当然,名额有限,竞争会很激烈。”
这无疑是一个极为珍贵的机会!意味着“星桥”项目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国内该领域权威的视野,并且获得了初步的认可。
徐卓远压下心头的激动,沉稳地表示感谢:“谢谢林教授的认可和提携!我们会认真准备,不辜负您的期望。”
离开林教授的办公室,午后的阳光有些刺眼。徐卓远深深吸了一口气,感受着胸腔里那颗心脏有力而充满希望的跳动。这不仅是对项目的认可,更是对他重生后选择的道路的一种印证。
他没有立刻返回实验室,而是找了个安静的角落,拨通了封瑶的电话。
“瑶瑶。”电话接通,他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振奋,“有个消息……”
他将与林教授的谈话内容,以及京城沙龙的机会,清晰地转述给封瑶。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然后传来封瑶带着惊喜和些许不确定的声音:“真的吗?林教授……他肯定了我们的方向?可是,派代表去……卓远,这个机会应该你去最合适。”
“不,”徐卓远语气坚定地打断她,“这个沙龙涉及大量数学模型和算法基础的探讨,你是最核心的构建者,没有人比你更了解其中的精妙与困境。你去,最能吸收到有用的信息,也最能代表我们项目的技术底蕴。”
他顿了顿,声音放缓,带着鼓励:“相信自己,瑶瑶。你的能力,足以在那个舞台上被看见。而且……”他补充道,带着一丝玩笑却又认真的意味,“我记得,你一直想去京城的国家图书馆看看。”
封瑶握着手机,听着听筒里传来徐卓远沉稳而信任的声音,眼眶微微发热。他不仅将如此重要的机会给她,更细心地记得她随口提过的小愿望。这种被全然信任、被细心珍视的感觉,如同暖流,冲刷着她内心深处那最后一丝因前世经历而产生的自卑与不确定。
“好。”她听到自己清晰而有力的回答,“我去。我会好好准备,不会让你和林教授失望的。”
挂了电话,封瑶看着实验室窗外郁郁葱葱的树木,阳光透过枝叶缝隙,洒下斑驳的光点。她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在体内生长。原来,当他主动为她拨开迷雾,当她勇敢地接下挑战,成长的道路竟是如此明亮。
当晚,项目组核心成员开了一个小会。当徐卓远宣布了林教授的认可和沙龙名额的事情,并明确表示推荐封瑶参加时,众人在短暂的惊讶后,纷纷表示赞同。经过这段时间的共事,封瑶的实力和贡献有目共睹。
苏晴更是笑着拍了拍封瑶的肩膀:“太好了!瑶瑶,这可是我们‘星桥’迈向更大舞台的第一步,就看你的了!”
看着伙伴们信任和鼓励的目光,封瑶心中最后一丝忐忑也化为了动力。
会议结束后,徐卓远和封瑶默契地留了下来,并肩走在回宿舍的林荫小道上。夜空晴朗,星子稀疏却明亮。
“有点紧张?”徐卓远偏头看她,月光勾勒出他柔和的侧脸轮廓。
“嗯,有一点。”封瑶老实承认,随即又扬起嘴角,“但更多的是兴奋。卓远,谢谢你。”
“谢我什么?”
“谢谢你把机会给我,谢谢你看得到我……自己都没完全发现的潜力。”封瑶停下脚步,仰头望着星空,声音轻柔却坚定,“以前,我总觉得要足够完美,才配得上站在耀眼的地方。但现在我明白了,真正的光芒,是在追逐热爱、解决难题的过程中,一点点被自己点燃的。而你,是那个一直为我举着火把,照亮前路的人。”
徐卓远心中一震,低头凝视着她被星辉柔化的脸庞。她的话语,如此通透,如此契合他重生的初衷。
“不,”他轻轻摇头,目光深邃如夜海,“我们是在互相照亮。瑶瑶,是你让我明白,弥补遗憾最好的方式,不是沉溺于过去,而是携手创造更好的现在和未来。你的成长,你的光芒,就是我重生……不,是我们这一世,最好的答案。”
夜风轻柔,拂过两人的发梢。他们没有再说话,只是静静地并肩而行,身影在路灯下时而交叠,时而分离,却又始终保持着最近的距离。
青春的裂痕,在共同的目标、相互的成就与深入灵魂的理解中,正被一点点弥补、抚平。通往未来的星桥,不仅在实验室的代码与数据中构建,更在两人彼此呼应、愈发坚定的心弦共振中,缓缓延伸向璀璨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