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复一日的洒扫劳作,如同清泉洗涤,让李清河(木河)的心神愈发沉静通透。伤势在平和的环境与独特的心境修养下,已好了七七八八,体内那丝暖流也变得更加凝练、运转自如。他渐渐习惯了藏书楼这方小天地的节奏,每日完成分内的杂役后,便有了大段可供自己支配的闲暇时光。
这一日,他将外院最后一片落叶归拢倒入肥堆,擦拭干净额角的细汗,望着眼前那座名为“博闻阁”的外院书库,心中涌起一股难以抑制的渴望。这座书阁虽不及内院藏经楼那般收藏着功法秘术,却存放着藏书楼数百年来收集的、浩如烟海的各类“杂学”典籍。此前,他因身份初定、伤势未愈,加之杂役身份所限,只是偶尔在整理书架时匆匆一瞥,早已心向往之。
如今,他伤势渐愈,行事稳妥,已初步取得了掌管外院事务的一位老执事的信任。他深吸一口气,走到那位正坐在阁前竹椅上打盹的老执事面前,恭敬地行了一礼:“陈老,院中洒扫已毕。晚辈……可否入阁阅览片刻?定当爱惜书籍,阅后归位。”
陈老睁开惺忪的睡眼,看了看眼前这个做事勤恳、眼神清亮的少年杂役,挥了挥手,懒洋洋道:“去吧去吧,楼里规矩你也晓得,不得损坏,不得携出,不得喧哗。里头的书,都是老古董了,小心着点翻。”
“多谢陈老!”李清河心中一喜,再次行礼,这才轻轻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踏入了“博闻阁”。
一股混合着陈年墨香、淡淡霉味和纸张特有气息的味道扑面而来。书阁内光线略显昏暗,只有几扇高窗透进天光,映照出空气中浮动的微尘。一排排顶天立地的柏木书架整齐排列,上面密密麻麻地摆放着各种材质的书籍,有竹简、有绢帛、更多的是线装的纸书,许多书脊上的字迹都已模糊不清,透着岁月的沧桑。
李清河站在门口,一时间竟有些目眩神迷。这里的藏书量,远超他之前在百川书院文渊阁外层所见!而且,种类之杂,令人咋舌。他信步走在书架之间,手指轻轻拂过那些冰冷的书脊,目光扫过上面的标签:《南疆风物志》、《天工开物录》、《九域地理图考》、《农政全书拾遗》、《茶经注疏》、《弈理指归》……从天文地理到医卜星相,从匠作农耕到琴棋书画,几乎无所不包。
他随手抽出一本《南疆瘴疠考》,翻开泛黄的书页,里面详细记载了各种瘴气的成因、特性、辨别之法以及简易的防治手段,配有一些粗糙但传神的插图。这让他立刻想起了穿越桃花瘴、遭遇蛊瘴的惊险经历,书中所述竟与他的亲身体验隐隐印证,一些之前不解之处豁然开朗。
他又拿起一卷《金石谱略》,里面罗列了各种矿石、古玉、铜器的鉴别特征和传闻轶事。当翻到关于前朝宫廷器物制式的篇章时,他的心跳不禁加速了几分。上面描绘的几种青铜器纹样,与他见过的青铜匣以及“柒”字令牌上的图案,竟有几分神似!虽然书中没有直接提及“封灵匣”或“影阁”,但却为他提供了更广阔的时代背景和器物演变脉络。
整个下午,李清河都沉浸在这片知识的海洋中。他不再局限于寻找与青霖城旧案直接相关的线索,而是放任自己的好奇心,涉猎各个领域。他读《水经注疏》,了解天下水脉分布与地气关联,结合自身“观气”之能,对地脉运行有了更系统的理解;他翻阅《匠作秘要》,学习器物锻造中的火候、力道、结构平衡之道,隐隐觉得这与修炼中对灵力掌控、招式发力有异曲同工之妙;他甚至对一本《百草镜原》产生了浓厚兴趣,里面记载的许多草药特性与苗疆所见相互补充,让他对萨狄大巫医的用药之理多了几分领悟。
读得累了,他便起身活动一下,走到专门存放棋谱和茶道的书架前。翻开一本古旧的《忘忧清乐集》,看着上面黑白交错、变化无穷的棋局,他仿佛能看到两位远古智者在方寸之间演绎天地至理,进退、取舍、虚实、攻守,无不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而一本薄薄的《煎茶水记》,则细致描述了不同水源、火候、茶具对茶汤滋味的影响,讲究的是一种极致细腻的感知与调和,与苗疆巫医调和药性的“君臣佐使”之道,似乎也遥相呼应。
这些知识,看似与提升修为、厮杀搏命毫无关系,却像一块块拼图,从不同的角度,为他勾勒出一个更加完整、更加深邃的世界图景。他不再仅仅从“灵气”、“煞气”、“功法”、“禁制”这些修行者的视角去看待天地万物,而是开始理解山川河流的脉络、草木枯荣的周期、匠人巧思的凝聚、乃至一局棋、一盏茶中所蕴含的“理”。
这种认知的拓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观气”之能。当他再次静心感知周围时,不再仅仅是分辨能量的属性与强弱,而是能隐约“看到”更细微的“纹理”与“韵律”——地气的流转如同大地的呼吸,有其固有的节奏;草木的生长遵循着阳光雨露的规律;甚至一本书籍,因其承载的思想和岁月,也散发着独特的精神气息。他的感知,变得更加丰富和立体。
黄昏时分,李清河才依依不舍地放下手中一本关于星象与历法的残卷,将其小心归位。他走出博闻阁,夕阳的余晖洒在脸上,带着暖意。虽然身体因久坐而有些僵硬,但头脑却异常清明,仿佛被甘泉洗涤过一般。
阿竹正在药圃边浇水,看到他出来,笑嘻嘻地跑过来:“木河哥,你在书阁里待了一下午哦!找到什么好看的故事了吗?”
李清河笑了笑,目光掠过远处连绵的青山和近处生机勃勃的药草,轻声道:“故事没找到多少,倒是看到了……很多条路。”
“路?”阿竹歪着头,不解。
“嗯,通往理解这片天地……的各种各样的路。”李清河没有多解释,只是深深吸了一口带着草木清香的空气。他知道,这片书海无涯,他方才所窥,不过沧海一粟。但这一粟,已足以让他原本有些狭隘的视野,豁然开朗。
青霖城的谜团,黑苗寨的恩怨,依旧如巨石压在心头。但此刻,他心中却少了几分焦躁,多了几分沉静。或许,答案并不只在刀光剑影和功法秘术之中,也隐藏在这些看似无用的“杂学”背后,那更加宏大、更加本质的“道理”之中。
书海无涯,而求知之路,亦是他修行之路的延伸。这藏书楼,于他而言,已不仅仅是一个藏身之所,更成了一座蕴藏着无限可能的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