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墨渊老人的一局手谈,如同在平静的心湖中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的涟漪久久未散。李清河反复回味着棋局中的进退取舍、攻守平衡,以及墨渊最后关于“调和”与“和谐”的点拨。这方寸之间的黑白之道,似乎与他近日所悟的扫地韵律、煎茶火候、读书明理乃至调和人际,都有着某种深层的共通之处——皆在于把握事物内在的“理”,顺势而为,寻求一种动态的、更高层次的平衡。
这种感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一举一动。洒扫时,他的动作愈发圆融自如,仿佛与风声、落叶、光影融为一体;煎茶时,他对水、火、茶性的把握更加精微,茶汤中的宁和之气愈发显着;读书时,他不再局限于字句,更能体会着书者字里行间蕴含的思维脉络与天地观照。他的心镜,在持续的磨砺下,似乎更加明亮,映照出的世界也愈发清晰、立体。
然而,他心中始终萦绕着一丝难以言喻的滞涩感,尤其是在尝试感知脚下大地、体会那玄之又玄的“地脉”之时。自黑苗寨祖灵洞强行引动地气遭反噬后,他对地脉的感知虽未消失,却总隔着一层薄纱,变得模糊而难以驾驭。他知道,这是心神受损和强行施为留下的隐患,也是他修行路上必须跨越的一道坎。
这一日深夜,月朗星稀,万籁俱寂。李清河完成一日劳作,并无睡意,便信步走出居住的小屋,来到外院那株古松之下。石桌棋盘在月光下泛着清冷的光泽。他盘膝坐在石凳上,并未修炼《养身诀》,而是闭上双眼,将心神彻底沉静下来,尝试再次沟通地脉。
起初,与往日无异。他能模糊地感知到脚下大地深处传来的、浩瀚而沉缓的能量流动,如同沉睡巨龙的呼吸,雄浑却难以捉摸。当他试图像以前那样,将心神探入其中,细细分辨其流向与节点时,那层“薄纱”便再次出现,感知变得混沌,甚至引动旧伤处隐隐作痛,心神一阵摇曳。
他深吸一口气,没有强行突破,而是想起了墨渊的教诲,想起了棋局中的“顺势”与“调和”。他不再试图去“控制”或“捕捉”地脉,而是调整心念,将自己想象成棋盘上的一枚棋子,或者溪流中的一块卵石,不再抗拒,而是全然放松,试图去“倾听”和“感受”地脉本身固有的韵律。
他回忆起扫地时脚下青石板的微凉与坚实,回忆起黑苗寨落星湖畔泥土的湿润与生机,甚至回忆起更早时在青霖城感受到的、被百川书院大阵梳理过的地气……种种感觉碎片在心头流淌。他不再执着于“看清”地脉的具体形态,而是用心去体会那种承载万物、生养万灵的“厚德”与“沉静”。
渐渐地,一种奇异的变化发生了。那层阻碍感知的“薄纱”并未消失,但他的心念仿佛穿透了过去,不再是与地脉“硬碰硬”地接触,而是如同水银泻地般,轻柔地“融入”到那宏大而缓慢的脉动之中。他“听”到的,不再仅仅是能量的强弱变化,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充满岁月沧桑感的“呼吸”节奏,以及一种包容一切的、宽厚博大的“意志”。
在这种状态下,他“看”到的地脉,不再是一条条清晰的能量河流,而更像是一片无边无际、缓缓起伏的“能量原野”。原野之上,有明亮如星辰的节点(如灵泉、矿脉、古祭坛),有暗淡如阴影的淤塞或破损之处,也有如同经络般交织的能量通路。这些通路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季节、天象乃至地上生灵的活动,发生着极其缓慢的迁移和变化。整个地脉网络,是一个活的、不断自我调节的巨大系统!
更让他震惊的是,他隐约感知到,在这片“能量原野”的深处,存在着一些极其古老、极其强大的“意识”残留或“规则”烙印,它们如同棋局中亘古不变的定式,默默影响着地脉的整体格局与流向。这或许就是墨渊所说的“天地至理”在地脉中的体现!
同时,他也清晰地“看”到了自身与这片“能量原野”的连接方式。他那独特的“凡尘脉”,并非无法承载地气,而是其性质更接近于一种极其敏锐的“感应器”和“调节器”。它无法像常人灵根那样筑池蓄水,却能与地脉产生更深层次的共鸣,感知其最细微的波动,甚至……在理解其“理”的基础上,进行极其精微的引导和调和!就像高明的棋手,不在于棋子本身的力量多大,而在于如何将棋子放在最关键的位置,引发整个棋势的变化!
“原来如此……”李清河心中豁然开朗,激动不已。他之前的误区,在于总想用“力”去驾驭地脉,却忘了地脉本身是更宏大、更本质的存在,需要的是“理解”与“顺应”。他的“凡尘脉”,优势不在于“力”,而在于“敏”与“和”!
他尝试着,将一缕心神如同清风般,拂过脚下极小范围内的一丝地气涟漪。他没有试图改变它,只是轻柔地伴随其流动,体会其节奏。然后,他极其小心地,根据刚才领悟到的地脉“呼吸”韵律,在那涟漪即将平复的瞬间,注入一丝极其微弱的、同频的意念波动。
奇妙的事情发生了!那丝地气涟漪并未被强行扭转,而是如同被共鸣的音叉带动,微微改变了消散的方向,更柔和地融入了周围的地脉网络中,整个过程顺畅自然,几乎没有引起任何反噬!
成功了!虽然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影响,但意义重大!这标志着,他开始真正触摸到以“理”驭气、以“和”引脉的门槛!
他压下心中的激动,继续沉浸在这种全新的感知中。他“看”到藏书楼所在的这片山谷,地脉整体平和,但在后山某处(似是墨渊静修的“静思崖”方向),有一个节点异常明亮且稳定,如同定海神针,滋养着整个山谷。他也隐约察觉到,在极远处,东南方向(正是黑苗寨的大致方位),地脉的气息显得有些紊乱和晦暗,似乎有外力干扰的痕迹,这让他心头一紧,对萨狄和依兰的担忧又深了几分。
不知过了多久,月已西斜,寒露渐重。李清河缓缓睁开双眼,眸中精光内敛,却多了一份此前从未有过的沉静与深邃。他虽然没有增加半分灵力,但一种源自对天地至理更深层理解的自信,却油然而生。
他起身,对着墨渊老人平日静坐的方向,深深一揖。今日地脉新悟,全赖老人连日点化之功。
回到小屋,李清河毫无倦意。他知道,这条以“理”为基、以“和”为用的修行之路,虽然艰难缓慢,却前景广阔。地脉新悟,只是一个开始。他需要更多的时间,去阅读、去实践、去体悟,将这份初步的领悟巩固深化,真正转化为属于自己的力量。
窗外,东方已现出鱼肚白。新的一天即将开始,而对于李清河而言,一个全新的修行境界,也刚刚拉开序幕。前路依旧漫漫,但方向已明,心亦更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