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州都督府,气势恢宏,庄严肃穆。阳光洒在校场上,将一片绿茵映照得熠熠生辉。
吴王李恪身着一袭黑色戎装,身姿挺拔如松,英气逼人。他的盔甲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手中的长枪更是显得威武不凡。
校场上,州府兵们正整齐地列成方阵,进行着严格的操练。李恪站在方阵前,目光如炬,审视着每一个士兵的动作。他的声音洪亮而有力,不时发出指令,纠正士兵们的错误。
李恪治军严谨,对每一个细节都要求极高。他亲自示范标准动作,让士兵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在他的严格要求下,州府兵们的训练水平日益提高。
不仅如此,李恪还以身作则,与士卒们同甘共苦。他与士兵们一同住在简陋的营帐里,吃着同样的饭菜。他关心士兵们的生活,时常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
在李恪的带领下,州府兵们士气高昂,对他充满了敬畏和爱戴。他的威望在军中如日中天,士兵们都愿意为他效命。
心腹幕僚将长安朝堂的最新动向详细地汇报给了他,特别提到了魏王献漕策一事得到了陛下的高度赞赏,其声望也与日俱增。幕僚的声音压得很低,似乎生怕被旁人听到:“殿下,如今魏王的势力已然形成,朝野上下都对他颇为关注。殿下您文韬武略,声名远扬,又怎能长期屈居于这偏远的边州呢?现在东宫之位空缺,这正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啊……”
然而,还没等幕僚把话说完,李恪便抬手打断了他。他的目光平静如水,缓缓地落在正在操练的军士身上,仿佛那些军士的训练比幕僚所说的话更为重要。过了一会儿,李恪才淡淡地说道:“孤如今身为安州都督,肩负的责任便是保卫边疆、安抚百姓,训练好这些兵马,以随时听候陛下的调遣。至于朝堂上的事情,并非我们这些做臣子的应该随意议论的。父皇英明神武,自有他的决断和考量。像这样的话,以后就不要再提了。”
他心里非常清楚,自己的身份十分特殊且敏感。身为前朝的血脉,这既是一种无上的荣耀,但同时也像是一道沉重的枷锁,成为了他无法摆脱的原罪。在这个充满权谋与争斗的时代里,任何一丝对于储位的渴望流露,都极有可能给他带来灭顶之灾。
面对如此复杂而险恶的局势,他并没有选择盲目地卷入长安那深不可测的权力漩涡之中。相反,他明智地决定远离京城这个是非之地,前往地方任职。在那里,他可以脚踏实地地做事,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干,积累起实实在在的功绩以及广泛的人望。
这种低调和谨慎的态度,在波谲云诡、变幻莫测的政局中,反而成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智慧。他深知,在权力的游戏中,过于张扬和急切往往会引起他人的警觉和反感,而只有保持冷静和沉稳,才能在风云变幻中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