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唐蕃之间最新达成的“议和”条款规定,在唐蕃边境的青海湖以南三百里处,设立了多个官方互市场所。这些互市场所成为了唐蕃之间贸易往来的重要枢纽,促进了双方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大唐的丝绸以其精美的质地和华丽的色彩而闻名于世,成为了吐蕃贵族们竞相追逐的奢侈品。瓷器则以其细腻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受到吐蕃人民的喜爱,成为了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品。茶叶更是备受吐蕃人的青睐,不仅可以解渴,还有助于消化和提神醒脑。此外,大唐的铁器(非军用品)也在互市中广受欢迎,为吐蕃的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
而吐蕃则以其丰富的马匹、牛羊、皮毛和药材资源作为交换。吐蕃的马匹体格健壮、耐力持久,是大唐军队所需的重要战略物资。牛羊则是大唐百姓餐桌上的美味佳肴,皮毛则可用于制作各种衣物和装饰品。吐蕃的药材更是因其独特的功效而备受大唐医者的推崇。
这样的贸易往来使得唐蕃双方都能从对方那里获得所需的物品,实现了互利共赢。同时,这种经济交流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融合,增进了双方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表面上看,边境地区呈现出一片难得的和平景象,商贸活动也异常繁荣。然而,在这热闹的交易背后,却隐藏着一场看不见硝烟的较量。
吐蕃使者伦克尔率领着他的“工匠随从”频繁地出现在互市之中。这些所谓的“工匠随从”,实际上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间谍,他们的任务就是暗中观察唐人在技术方面的一举一动。
伦克尔和他的随从们不仅购买各种商品,更对与技术相关的细节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仔细观察着唐人的铁匠是如何锻造农具的,工匠们又是如何制作木器的。甚至连唐人所使用的标准化度量衡工具,都成为了他们研究的对象。
这些吐蕃人试图通过对这些民用技术的观察和分析,来反推大唐的工艺水平和组织模式。他们深知,一个国家的技术实力和组织能力,往往决定了其在战争中的胜负。因此,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希望能够从中找到大唐的弱点和可乘之机。
在这个熙熙攘攘的集市中,大唐百骑司的探子们如同鬼魅一般,悄然无息地穿梭于人群之间。他们身着便衣,与周围的人毫无二致,但锐利的目光却始终紧盯着吐蕃人的一举一动。
这些探子们训练有素,他们不仅擅长隐匿自己的身份,还能迅速洞察吐蕃人的意图和行动。他们严密地监视着每一个吐蕃人的言行举止,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生怕吐蕃人会趁机窃取大唐的技术秘密。
互市,本应是一个促进贸易和交流的场所,但在这里,却成为了另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吐蕃人在战败后,心中充满了耻辱和对大唐技术的渴望。他们宛如最耐心的猎手,潜伏在暗处,等待着任何可能的机会,一旦发现大唐的技术漏洞,便会毫不犹豫地出手。
而大唐的探子们则如同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守护着国家的技术安全。他们时刻保持警惕,不敢有丝毫松懈,因为他们深知,一旦让吐蕃人得逞,后果将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