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殿内,李世民(陈默)正对着几份来自边关的紧急军报皱眉。陇右道报告吐蕃小股骑兵试探性骚扰边境;安东都护府报告高句丽在边境增兵。消息传递的速度,依旧让他感到深深的掣肘。
“八百里加急,从幽州到长安,最快也要五日…太慢了!信息滞后,战机稍纵即逝!”陈默揉着眉心,心中焦躁。他怀念那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电话,一条信息,瞬息可达万里之外。
就在这时,阎立德如同旋风般冲了进来,脸上带着前所未有的狂喜和激动,连基本的礼仪都忘了:“陛下!陛下!成了!神泥!神泥成了!”
李世民被他吓了一跳,但看到阎立德手中捧着的几块灰白色的硬块和粘合在一起的砖石,瞬间明白了什么,心脏也猛地一跳:“快!给朕看看!”
阎立德语无伦次、手舞足蹈地将内坊的试验结果详细禀报了一遍,尤其强调了其超强的粘合力、硬化速度、惊人的强度和广泛的用途(筑路、砌墙、粘合、甚至可能用于水利)。
李世民拿起一块“胶泥”硬块,入手沉重坚硬,又拿起那两块被粘得死死的砖,用力掰了掰,纹丝不动!他眼中爆发出璀璨的光芒!水泥!这绝对是初级的水硬性水泥!
“哈哈哈哈!好!好!好!”李世民放声大笑,连日来的阴霾一扫而空,“阎卿!此乃天佑大唐!你立下了不世之功!此物,当名‘贞观胶泥’!不…就叫‘贞观泥’!取其坚若磐石、固若金汤之意!”
他兴奋地在殿内踱步:“有此神物,驰道工程,再无阻碍!速度、质量,都将远超预期!学宫建设,亦可大大提速!更可用于加固边防要塞,修建永不干涸的水库堤坝!阎卿,朕命你,即刻将烧制此‘贞观泥’列为工部最高机密!设立专坊,挑选最忠诚可靠的工匠,摸索最佳配方和工艺,全力生产!优先保障驰道和学宫所需!”
“臣遵旨!万死不辞!”阎立德激动领命。
“等等!”李世民忽然停住脚步,目光灼灼地看着阎立德,“阎卿,有此‘贞观泥’,驰道坚固可期。然,朕所思者,不止于此!路修好了,如何让信息在上面跑得更快?”
他走到巨大的疆域图前,手指划过那些代表驿站的标记:“我朝驿站,乃信息传递之命脉。然,现有驿制,一驿接一驿传递,人马疲惫,效率低下。且文书传递,全靠人力记忆或誊抄,易出错泄密。”
阎立德和侍立一旁的房玄龄、杜如晦都露出思索之色。
“朕欲革新驿制!”李世民斩钉截铁,“其一,推行‘接力快驿’!于驰道主干线,每三十里设一‘快驿’,专司传递紧急军情、重要政令!驿卒只负责本段路程,换马不换人,日夜兼程,分段接力!如此,可保人马精力,大幅提升速度!朕要求,长安至洛阳,紧急文书,十二个时辰内必达!”
“其二,设立‘密文标识’制度!重要文书,不再仅靠封泥火漆,需在封面加盖特殊密押印记(类似密码),驿站交接需核对印记无误。同时,关键地名、人名、数字,可用约定之代号书写(如用‘甲’代长安,‘乙’代洛阳),非核心人员,难以窥破!”
“其三,尝试‘烽火简讯’!于边境及重要关隘,除传统烽火台外,增设大型旗幡或特制灯笼。约定不同数量、颜色、排列组合,代表不同简略军情(如‘敌袭’、‘敌退’、‘求援’等级别),可视天气昼夜,接力传递!虽信息简略,但速度远超人力!”
李世民一口气说出心中酝酿已久的驿站改革方案,这些都是借鉴了后世通讯理念的雏形。房玄龄、杜如晦、阎立德听得目瞪口呆,继而眼中异彩连连!接力传递、密文标识、烽火简讯…这些方法看似简单,却直击要害,将极大提升信息传递的效率和保密性!
“陛下圣虑深远!此三策若成,我朝政令军情传递,将如臂使指,快逾闪电!”房玄龄由衷赞道。
“臣等即刻会同兵部、工部,拟定详细章程,推行新驿制!”杜如晦躬身领命。
李世民点点头,看着地图上纵横交错的线条,仿佛看到了信息在其中高速流动。“贞观泥”夯实了道路基础,新驿制则要打通信息的血管。他要打造一个耳目通明、反应迅捷的大唐帝国!吐蕃?高句丽?你们的小动作,朕会看得一清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