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州惨败的阴影与史思明可能反叛的预警,如同两片沉重的阴云,压在成都上空,也压在每一个心系国事者的心头。然而,压力之下,往往催生出更坚定的决心与更迅猛的行动。
严武与杜丰秘密筹建的“砺锋营”,便是在这山雨欲来的压抑氛围中,悄然加速了进程。废弃山庄内,三百名精心挑选的士卒,在雷万春与几位严武心腹将领的严格操练下,正经历着脱胎换骨般的蜕变。他们并非进行大规模的战阵演练,而是侧重于山林潜行、小队配合、奇袭突击、弓弩精准射击等特种作战技能。杜丰甚至将一些来自后世的、关于小队战术协同、野外生存、心理抗压等理念,以“古兵书所载”或“自行揣摩”的名义,融入到训练大纲之中。训练极其严苛,甚至带有几分残酷,但伙食和饷银也远高于普通军士,加之严武和杜丰时常亲自前来视察、训话,灌输忠君报国、血耻复仇的思想,使得这支小小的部队,在短时间内便凝聚起一股惊人的锐气与忠诚。
就在“砺锋营”初具锋芒之际,杜丰等待的“契机”,终于伴随着凛冽的寒风,降临了。
至德二载(公元757年)正月,一个惊人的消息如同平地惊雷,炸响在动荡的北中国大地上——史思明反了!
他并非投降唐朝,而是杀了安庆绪派去的使者,彻底占据范阳,收编其部众,自称“大圣周王”,改元“应天”,彻底与邺城的安庆绪决裂!安史叛军集团,至此正式分裂为邺城(安庆绪)与范阳(史思明)两大势力!
消息通过“隐刃”与“紫云令”的双重渠道,几乎同时传到了杜丰手中。他立刻意识到,这不仅是叛军的内讧,更是唐军扭转战局的绝佳机会!叛军分裂,力量分散,互相猜忌,正是用间、分化、逐个击破的大好时机!
他连夜求见严武。
“世叔!机会来了!”杜丰将密报放在严武面前,语气中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史思明反叛,叛军内部分裂,此乃天赐良机!郭公、李公等前方将士,必不会放过此等机会。我等在蜀中,亦当有所作为!”
严武看完密报,眼中精光爆射,连日来的阴郁一扫而空:“不错!此确是千载难逢之机!贤侄以为,我等当如何作为?”
“首要之务,是立刻将此情报的详细分析,以及我军可趁势采取的策略建议,快马加鞭送往灵武,供郭公与陛下参详!”杜丰思路清晰,“其次,我们或可尝试,利用史思明与安庆绪之间的矛盾……”
他压低了声音,说出了一个更大胆的计划:“或许可以派遣精干人手,潜入河北,散播谣言,加剧史思明与安庆绪之间的猜忌,甚至……可以伪造书信,制造他们之间即将火并的假象,促使他们提前内耗!同时,也可尝试接触那些对史思明或安庆绪不满的叛军中层将领,许以高官厚禄,策动其反正!”
这个计划极其冒险,深入虎穴,稍有不慎便是尸骨无存。但收益也同样巨大,若能成功,将极大加速叛军的瓦解。
严武沉吟良久,目光闪烁。他深知此计的风险,但也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巨大战略价值。
“人选……至关重要。”严武缓缓道,“需胆大心细,武艺高强,更需随机应变,忠诚不二。”
“小子推荐一人,”杜丰早有准备,“南霁云!”
南霁云作为“隐刃”的实际负责人,多次执行危险任务,经验丰富,身手超群,且心思缜密,忠诚毋庸置疑,确实是执行此任务的最佳人选。
严武对南霁云也有所了解,当即拍板:“好!就由南霁云带队,挑选‘砺锋营’中最精锐的十人,携带重金与空白告身(任命状),秘密潜入河北,执行此‘离间’与‘策反’任务!一切细节,由贤侄你与他具体谋划!”
“是!”杜丰领命。
接下来的几天,杜丰与南霁云闭门密议,制定了详细的行动计划、联络方式、应急预案。柳明澜也通过柳家商号在河北残存的关系,提供了几条可能的潜入路线和接应点。一切准备就绪。
临行前夜,杜丰将南霁云叫到自己的书房,将一枚用蜡封好的细小竹管交给他。
“南叔,此行凶险万分,一切以保全自身为要。若事不可为,即刻撤回,我们在蜀中等你们回来。”杜丰语气凝重,“这枚竹管内,是我写给郭公的一封密信,分析了史思明反叛后的局势及一些用兵建议。你若有机会,务必亲手交到郭公手中。若……若没有机会,便毁掉它。”
“小郎君放心!”南霁云单膝跪地,双手接过竹管,贴身藏好,目光坚毅如铁,“霁云必不辱命!”
次日凌晨,夜色未褪,南霁云带着十名精心挑选的“砺锋”锐士,化身成贩运皮货的商队,悄无声息地离开了成都,向着北方那片危机四伏的土地潜行而去。
送走南霁云,杜丰的心并未放松。他知道,更严峻的考验或许还在后面。史思明的反叛,虽然给了唐朝机会,但也意味着北方局势更加复杂诡谲,灵武朝廷面临的战略选择也更加艰难。蜀中作为后方,必须提供更稳定、更有力的支持。
他加紧了与柳明澜的合作,利用柳家的商业网络,开始大规模、但更加隐秘地囤积军需物资,尤其是药材、盐铁和制作弓弩所需的牛筋、角材等。同时,他也通过杜甫的关系,与一些流亡蜀中、却仍关心国事的官员士子保持联络,引导舆论,坚定抗敌信心。
时间在焦虑的等待中悄然流逝。一个月后,灵武朝廷终于传来了新的旨意。肃宗皇帝采纳了郭子仪等人的建议,决定利用叛军内乱之机,集中兵力,先攻邺城,解决安庆绪!同时,严令各方镇加强戒备,防止史思明趁机南下,并要求蜀中加大粮饷转运力度,保障前线供应。
战略方向已然明确!大战的序幕,即将再次拉开!
而就在这时,杜丰收到了南霁云通过秘密渠道传回的第一份报告。他们已成功潜入河北,初步接触了几名对史思明不满的叛军校尉,并开始散播关于安庆绪欲联合唐朝先灭史思明的谣言,河北叛军内部,已是暗流涌动!
消息虽短,却让杜丰精神大振!南霁云他们,已经在敌人心脏地带,成功地埋下了第一颗钉子!
他立刻将消息转告严武。严武亦是兴奋不已,对杜丰和“砺锋营”更是刮目相看。
“贤侄,‘砺锋’初试,便显锋芒!此乃大功一件!”严武拍着杜丰的肩膀,豪气干云,“待他日平定叛乱,我必为你和南壮士等人,向朝廷请功!”
杜丰谦逊了几句,心中却并无多少得意。他知道,这只是开始。南霁云他们在敌后步步惊心,前线的战事更是胜负难料。真正的考验,远未结束。
他走到窗前,望着北方。仿佛能看到,在那片广袤而疮痍的土地上,忠诚与背叛、勇气与阴谋,正在激烈地交织、碰撞。
而他,在这偏安的蜀中,手握逐渐成形的力量,眼观天下风云,正悄然影响着这场关乎国运的战争走向。
砺锋营已亮出獠牙,暗夜中的惊雷已然炸响。
接下来,便是等待那决定性的时刻,将这柄暗藏于蜀中的利剑,狠狠地刺向敌人的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