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掉电话,何雨柱的心情平复了许多。
他不再焦虑于自己不懂那些高深的概念,而是开始思考,如何将一线的实践智慧,转化为对战略规划有价值的输入。
他重新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列出了一个清单:
系统梳理:将“雨柱二号”从研发到推广过程中遇到的所有技术难题、管理挑战、标准化瓶颈,进行系统性的总结。
问题升维:思考这些具体问题,反映了行业在智能制造转型中哪些共性的、基础性的障碍?
提出建议:基于实践,提出可操作的标准制定需求、技术攻关方向、政策支持建议。
目标明确后,他立刻行动起来。
利用会议间隙,他主动找到几位看起来比较随和的企业专家和海归学者,虚心请教自己不理解的概念和架构,同时也分享自己在实践中观察到的一些有趣现象和棘手问题。
比如,他提到在推广“雨柱二号”时,不同厂家、不同型号的机床数据接口千奇百怪,导致集成成本高昂,这引出了对工业数据互联互通标准迫切性的讨论。
又比如,他谈到工艺知识库建设中最头疼的“隐性知识”显性化问题,如何将老师傅的经验转化为可复用的算法模型,这引起了在场人工智能专家的浓厚兴趣。
他的提问和分享,虽然朴素,却往往能戳中痛点,引发深入的讨论。
几位专家对他的态度,也从最初的些许轻视,转变为尊重和重视。
一位老院士甚至在茶歇时特意找到他,拍拍他的肩膀说:“何工,你讲的那个车间电网波动影响加工质量的事儿,很有意思!这才是真问题!比那些空对天的理论强多了!保持这个劲儿!”
会议结束,返回红星厂。
何雨柱没有片刻停歇,立刻投入到沈工建议的“系统梳理”工作中。
他组织实验室骨干,成立了一个临时的“知识萃取”小组。
不再是简单的工作总结,而是带着“问题升维”的视角,重新审视过去的每一个项目、每一次挫折。
他们绘制详细的“技术-管理-标准”关联图,分析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过程繁琐,却极具价值。
大量的、鲜活的、来自一线实践的一手资料被挖掘整理出来。
几个月后,一份题为《从车间实践看智能制造基础瓶颈与对策建议》的长篇报告,从红星厂实验室发出,直报创新中心筹备组。
报告没有华丽的辞藻,全是干货。
用大量实例,深刻剖析了当前智能制造落地在数据采集、互联互通、知识沉淀、系统集成、人才能力等方面面临的真实障碍,并提出了具体、务实的改进建议。
这份报告,在创新中心内部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宏伟蓝图与现实土壤之间的巨大落差,为后续的技术路线图制定和重点任务部署,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来自基层的视角和依据。
何雨柱也因此赢得了委员会同仁们真正的尊重和认可。
他不再是一个“凑数”的委员,而成为了连接“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重要桥梁。
他的信心,逐渐建立起来。
他依然需要学习大量的新知识,但他不再恐慌。
因为他知道,他的根,深扎在生产的土壤里,这是他最独特的价值,也是他贡献智慧的源泉。
站在新的平台上,他看得更远,也想得更深。
他意识到,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真正的产业变革,需要培养一代又一代既懂技术、又懂管理、还有战略眼光的新生力量。
他的目光,投向了实验室里那些充满朝气的年轻人。
培养接班人,传承工匠精神,播撒创新火种。
这,或许是他下一段征程,最重要的使命。
窗外,春意盎然。
实验室里,机器轰鸣,年轻人正在为一个新的算法模型激烈争论。
何雨柱的脸上,露出了从容而坚定的笑容。
路,还在脚下,向前延伸。
国家智能制造创新中心正式挂牌成立。
何雨柱作为专家委员,开始频繁往返于红星厂和北京之间。
会议、研讨、评审、调研……日程排得满满当当。
他接触到的信息量,呈指数级增长。
全球技术前沿动态,国家产业政策导向,顶尖企业的战略布局,学术界的理论突破……这些以往只在报告里看到的内容,如今成为他日常讨论和决策的素材。
视野被急剧拓宽,思维被反复冲刷。
他像一块贪婪的海绵,疯狂吸收着一切新知识、新理念。
但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认知冲击和身份焦虑。
在创新中心的会议上,讨论的议题往往是“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国家标准体系”、“智能制造使能技术的路线图”、“数据安全的治理框架”这类宏大命题。
与会者多是院士、首席科学家、大型企业cto,他们谈笑风生,引经据典,对国际竞争格局、技术发展趋势、商业模式创新有着深刻的洞察和前瞻的判断。
何雨柱坐在其中,努力跟上节奏,但常常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
他的优势在于对车间级问题的深刻理解和扎实的实践经验,但当讨论上升到国家战略和产业生态层面时,他的“微观”经验,有时显得“渺小”和“具体”。
他需要不断切换思维频道,从解决一个具体的技术难题,跳转到思考如何布局一个产业技术体系,如何制定一项影响深远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