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五百台“雨柱二号”在线监测系统,像刚出营的新兵,被送往各个车间,安装到轰鸣的机床上。
何雨柱团队的成员们,分散到各个安装点,指导接线、调试参数、培训操作工。
最初的几天,反馈还不错。
新设备外观整洁,屏幕清晰,操作也比之前的“土炮”版本简便不少。
操作工们好奇地摆弄着,看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条和指示灯,觉得新鲜。
但很快,问题如同潜伏的暗礁,开始接连不断地浮出水面。
最先爆发的,是环境适应性问题。
三车间的一台老式龙门铣,功率巨大,启停时电网电压像心跳一样骤跌骤升。
装在上面的“雨柱二号”,屏幕频繁闪烁,甚至偶尔死机重启。
“这新玩意儿也太娇气了吧!还不如以前那个铁的!”操作工抱怨着,干脆拉了电闸,手动操作。
五车间的工况更恶劣,金属粉尘弥漫,虽然加了防尘罩,但细小的粉末还是无孔不入,很快堵塞了散热风扇,导致主板过热报警。
“天天报警!活都没法干了!”老师傅气得直拍控制柜。
还有的车间,地线老化,接地电阻过大,“雨柱二号”的信号基准漂得一塌糊涂,监测数据完全失真。
刘师傅带着人东奔西跑,像个救火队员。
加装稳压器、清理灰尘、重新铺设地线……
问题能解决,但疲于奔命,且治标不治本。
紧接着,是人的问题。
习惯了凭经验、听声音、看铁屑的老师傅,对屏幕上跳动的数字和突然亮起的报警灯,本能地排斥和不信任。
“我这干了几十年,刀好不好用,耳朵一听就知道!要这破盒子干啥?”
“瞎叫唤!明明切得好好的,乱报警!耽误生产!”
甚至有人怀疑,这玩意儿是来“监控”他们干活偷懒的,消极抵触。
年轻操作工虽然接受度高,但,遇到报警往往手足无措,只会按急停,然后呼叫维修,严重影响效率。
小李负责的培训,效果寥寥。复杂的原理听不懂,简单的操作记不住。
“培训了也白培训!一上真场就抓瞎!”小李又气又急,嘴角起了燎泡。
更让何雨柱头疼的,是维护保障问题。
设备出了故障,车间维修工根本不会修。
电路板集成度高,芯片焊得密密麻麻,坏了只能整块更换。
备件申请流程漫长,成本高昂。
一个车间主任直接堵到何雨柱办公室:“何工!
你这宝贝疙瘩好是好,但咱伺候不起啊!坏一块板子,耽误一天工!损失谁承担?”
质疑和抱怨,像潮水般涌来。
之前实验室里的成功和评审会上的掌声,此刻显得如此遥远而不真实。
理想化的设计,撞上粗粝复杂的生产现实,碎得满地都是。
团队士气低落。
刘师傅唉声叹气,觉得自己一番心血造出来的东西,成了中看不中用的“累赘”。
小李则感到委屈和愤怒,觉得车间的人“愚昧”、“不识货”。
何雨柱沉默地听着所有的反馈,没有辩解,也没有责怪任何人。
他带着笔记本,一个个车间跑,一个个问题点记录。
看老师傅如何凭经验判断切削状态。
看电网电压如何波动。
看金属粉尘如何弥漫。
看操作工如何“笨拙”地操作新设备。
他意识到,他们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
他们沉浸在技术突破的喜悦中,却忽略了最重要的因素——人与环境。
他们设计了一个理想的“工具”,却没考虑使用工具的人和工具所处的环境。
技术再先进,无法融入现有的生产体系和习惯,就是失败。
深夜,他再次把团队召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