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鞭炮声越来越密集。家家户户开始吃年夜饭。
何雨柱家的八仙桌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
中间是一条完整的红烧鲤鱼,寓意年年有余;四喜丸子象征团圆美满;炖鸡代表大吉大利...…
“妈,您辛苦了。”
何雨柱给母亲斟上一杯二锅头,“这一年您为这个家操劳太多,儿子敬您一杯。”
张小娥接过酒杯,眼含泪花:“柱子长大了,有出息了,妈再辛苦也值得。”
母子俩碰杯,一饮而尽。
“爸,你也辛苦了!”
何雨柱不忘跟何大清碰杯。
何雨水也嚷嚷着要碰杯。
何雨柱没让妹妹喝酒,以茶代酒。
何雨水也玩的开心。
窗外,鞭炮声震天响,烟花在夜空中绽放,照亮了四合院。
吃完饭,何雨柱帮着母亲收拾碗筷,然后一起守岁。
张小娥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瓜子和花生,母子俩边吃边聊,等待着新年的到来。
“柱子,来年有什么打算?”张小娥问道。
何雨柱沉思片刻:“部里已经下达了明年的生产任务,比今年更重。
我打算改进生产线,提高效率。还有就是...…想跟您回姥姥家,看看舅舅一家。”
张小娥高兴地点头:“好,好!你也该考虑考虑个人问题了,都快二十了…...”
何雨柱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妈,这事不急,现在国家建设正需要人手,我想先把精力放在工作上。”
张小娥叹了口气:“妈知道你有抱负,但成家立业也不矛盾啊.…..”
正说着,胡同里传来了更密集的鞭炮声——新年到了!
何雨柱赶紧拿出早就准备好的鞭炮,在院子里点燃。噼里啪啦的响声驱走了旧岁的晦气,迎来了新年的希望。
放完鞭炮,何雨柱郑重地给父亲母亲磕头拜年:“爸,妈,新年快乐,身体健康!”
张小娥连忙扶起儿子,从兜里掏出一个红包:“来,压岁钱!愿我儿新年平安顺遂!”
何雨柱接过红包,眼睛湿润了。
他知道,母亲省吃俭用,这红包里包的不是钱,而是沉甸甸的母爱。
午夜时分,胡同渐渐安静下来。何雨柱站在院子里,望着满天繁星,心中充满希望。
他想起了那200台拖拉机,此刻应该正在运往全国各地;想起了工友们喜悦的笑容;想起了母亲欣慰的眼神;想起了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这个年,过得格外有意义。
***
技术传承
春节的余韵尚未散尽,第一拖拉机厂的车间已经恢复了往日的喧嚣。
大年初八的清晨,北风依然凛冽,何雨柱裹着那件穿了多年的棉大衣,踩着尚未融化的积雪,准时出现在厂区大门。
“何总工,过年好!”门卫老张笑着打招呼,眼角堆起深深的皱纹。
“老张,你也好。这几天厂里没什么事吧?”何雨柱哈出一口白气,随口问道。
“一切正常,就是年三十那晚,三车间的设备出了点小毛病,值班的刘工给修好了。”
何雨柱点点头,心里记下一笔。
老张口中的“刘工”正是他重点培养的工程师刘志峰,一个三十出头的年轻人,勤奋肯干,技术上一点就通,最重要的是有责任心,年三十还跑来修设备。
走进厂区,何雨柱习惯性地先到各车间转一圈。
巨大的厂房内,机器轰鸣,行车在头顶来回移动,工人们各司其职,生产线有条不紊地运转着。
空气中弥漫着金属切割特有的气味,这是何雨柱再熟悉不过的味道。
“何总工,您来得正好!”二车间主任王大海急匆匆走来,“咱们新上的那条生产线,昨天开始有点异常响声,您给看看?”
何雨柱二话不说,跟着王大海走向生产线。他俯身贴近运转中的设备,凝神细听,随即伸手示意停机。
“是传动齿轮的间隙问题。”何雨柱几乎不假思索地判断道,“把防护罩打开。”
工人们迅速拆开防护罩,何雨柱用手电照进去仔细观察,然后点头:“果然如此。小问题,调整一下间隙就好。不过——”他话锋一转,“志峰来了吗?让他过来看看。”
不一会儿,刘志峰小跑着赶来,工作服上还沾着油污,显然刚从另一处维修现场过来。
“志峰,你来处理这个传动齿轮间隙问题。”何雨柱退后一步,把位置让给年轻人。
刘志峰略微紧张地看了何雨柱一眼,得到鼓励的眼神后,便俯身检查起来。他操作熟练,测量间隙,调整垫片,整个过程一丝不苟。
何雨柱在一旁静静观察,心中暗自赞许。
这两年,他有意识地将更多实际问题的处理交给刘志峰,而这个年轻人从未让他失望。从最初的手把手指导,到现在只需偶尔点拨,进步之快超乎预期。
调试完毕,生产线重新启动,异常响声消失了。
“很好。”何雨柱拍拍刘志峰的肩膀,“下午把这次维修的记录整理一下,特别是间隙调整的标准值,加到我们的维修手册里去。”
“明白,何总工。”
刘志峰点头,眼中闪着光。
他知道这是何雨柱培养人的方式——不仅教技术,还教如何系统化地积累知识。
回到总工程师办公室,何雨柱泡上一杯浓茶,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桌上已经堆了一叠文件待批,从生产计划到技术方案,都需要他过目。
作为第一拖拉机厂的技术核心,何雨柱肩负着确保全厂生产技术不出差错的重任。
他翻开第一份文件,是关于新型号拖拉机传动系统改进的方案。仔细阅读后,他拿起红笔在几处做了标记,写下修改意见。这些方案大多来自技术科的工程师,其中刘志峰的提案总是格外突出,思路清晰,考虑周全。
“何总工,厂部会议十点开始。”秘书小陈敲门提醒。
何雨柱抬头看了眼墙上的挂钟:“好,我准时到。”
厂部会议上,各车间主任汇报了春节后的生产情况,何雨柱专注地听着,偶尔插话询问技术细节。当谈到即将到来的春耕生产任务时,厂长李建国看向何雨柱:
“何总工,今年春耕的拖拉机供应任务很重,技术上能不能保证?”
何雨柱自信地点头:“生产线已经完全成熟,只要原材料供应跟得上,完成任务没问题。我建议各车间提前做好设备检修,确保万无一失。”
散会后,李厂长特意留下何雨柱:“老何,有件事想跟你商量。
部里下了通知,可能要抽调一批技术骨干支援新厂建设,你怎么看?”
何雨柱沉吟片刻:“技术上我们可以支持,不过核心骨干不能动。我建议派几个有潜力的年轻人去,既是支援,也是锻炼。”
“和我想的一样。”李厂长笑道,“那你拟个名单给我?”
何雨柱脑海中立即闪过几个名字,刘志峰排在首位。
这不是第一次有何雨柱调走的机会,但他都婉拒了。
他不是恋栈权位之人,只是深知第一拖拉机厂作为国家重点企业,技术保障不能有丝毫闪失。
回到办公室,何雨柱开始起草名单。
窗外,阳光照在积雪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何雨柱偶尔抬头,望向远方的山脉,思绪飘向更广阔的天空。
他想起自己来到第一拖拉机厂的初衷——那是组织的需要,是国家建设的关键时期,没有人可以替代他,只是暂代。
如今,生产线日趋成熟,技术团队也成长起来,是时候考虑抽身而去,去做他更感兴趣的研究了。
那些在深夜翻阅国外技术期刊时萌生的想法,那些关于农业机械革新的构思,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
……
倾囊相授
下午的技术培训课上,何雨柱站在黑板前,讲解着拖拉机液压系统的原理与故障排除。
教室里坐满了厂里的技术人员,从年轻的技术员到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无不专注地听着。
何雨柱的培训课向来以实用着称,不讲空理论,只解决实际问题。
他结合早上生产线的故障案例,深入浅出地分析液压系统的常见问题。
“理论上的东西手册上都有,我不多讲。”
何雨柱的声音洪亮而清晰,“关键是实际应用中,你们要学会听、看、摸。就像医生诊病,望闻问切一样不能少。”
他让助手搬来一套液压系统模型,现场演示故障排查过程。不少工程师赶紧拿出小本记录,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细节。
“志峰,你来说说,如果液压提升无力,可能有哪些原因?”何雨柱突然点名。
刘志峰站起来,略加思索后流畅回答:“首先检查液压油是否充足和清洁,然后看滤清器是否堵塞,再测试泵的工作压力,接着检查控制阀和油缸密封.…..”
“很好。”何雨柱满意地点头,“但还漏了一点——油温过高也会导致提升无力,这在夏季作业中很常见。”
刘志峰虚心接受:“是的,何总工,我记住了。”
培训结束后,何雨柱特意留下刘志峰:“下周的培训课,由你来讲传动系统部分。”
刘志峰惊讶地睁大眼睛:“何总工,我...…我能行吗?”
“怎么不行?”何雨柱笑道,“你处理过的传动系统故障比谁都多,实践经验丰富。把那些案例整理一下,就是最好的教材。”
看着刘志峰既紧张又兴奋地离开,何雨柱若有所思。
培养接班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给予机会,允许犯错,更重要的是建立信心。
这段时间,他倾囊相授,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知识经验传授给厂里的技术人员,特别是刘志峰这样的苗子。
傍晚时分,何雨柱没有直接回家,而是照常去车间转最后一圈。这是他的习惯,确保夜班生产不会有什么问题。
在装配车间,他发现刘志峰正蹲在一台刚下线的拖拉机前,手里拿着笔记本记录着什么。
“志峰,还没下班?”何雨柱走近问道。
刘志峰抬头,连忙站起来:“何总工,我发现新批次的变速箱有点异响,虽然很轻微,但想找出原因。”
何雨柱眼中闪过赞许的神色:“有什么发现?”
“我检查了五台今天下线的拖拉机,三台有类似情况。”
刘志峰汇报着,“可能是这批齿轮加工时的公差问题,已经通知质检部门明天全面检查。”
“做得对。”何雨柱点头,“小问题不及时解决,就会变成大问题。你是对的,不能放过任何异常。”
两人并肩走在车间里,何雨柱随口问道:“志峰,如果你来做总工程师,会首先抓什么工作?”
刘志峰愣了一下,谨慎地回答:“我想首先是保证现有生产线的稳定,然后推进技术标准化,减少对个人经验的依赖。
最后是.…..是建立更完善的技术培训体系,让更多人成长起来。”
何雨柱微笑不语,心中却波涛汹涌。
这年轻人的想法与他不谋而合,甚至考虑得更加系统。
的确,一个成熟的企业不能过度依赖某个人的技术能力,必须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
那个晚上,何雨柱失眠了。
他躺在床上,回想自己来到第一拖拉机厂的经历。
那是去年,他研发第一台自主品牌的拖拉机,国内无人能担任技术指导。
组织上点名调他来负责技术工作,他二话不说,收拾行李就来了。
这段时间,他吃住在厂里,与工人们一起攻克无数技术难题,终于使生产线稳定运行,产品质量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如今,拖拉机厂已经成为国家的骄傲,产品支援着全国各地的农业生产。
是时候了,何雨柱想。
生产线已经成熟,技术团队也成长起来,特别是刘志峰这样的年轻人,已经能够独当一面。他该放手了,去追寻那些一直萦绕在脑海中的创新想法。
……
艰难决定
第二天一早,何雨柱直接来到厂长办公室。
李厂长正在批阅文件,见何雨柱进来,笑道:“老何,正好有事找你。部里刚下达了新型拖拉机的研发任务,点名要你牵头。”
何雨柱接过文件仔细阅读,这是一项重要的研发任务,要求一年内完成新型拖拉机的设计与试制。他的眼睛亮了起来,这正是他感兴趣的方向,但转念一想,又陷入沉思。
“老李,”何雨柱放下文件,语气郑重,“这个任务我很感兴趣,但我想推荐志峰来牵头,我在背后指导。”
李厂长惊讶地抬起头:“老何,这可是部里点名要你负责的。志峰虽然不错,但能担此重任吗?”
“我相信他能。”何雨柱语气坚定,“不仅如此,我还有个想法——我想逐步把总工程师的工作交给志峰。”
办公室内一时寂静,只有墙上的挂钟滴答作响。
李厂长站起身,走到何雨柱面前:“老何,你这是怎么了?厂里离不开你啊!”
何雨柱摇摇头:“老李,还记得我来的初衷吗?是临时负责技术工作,没有人可以替代我,只是暂代。
现在生产线已经成熟,技术团队也成长起来了,特别是志峰,已经完全能够独当一面。”
他继续解释道:“我不是要离开厂里,而是想专注于新技术研发。
那些关于农业机械化的新想法,我一直没时间深入研究和试验。
现在有条件了,应该让年轻人挑大梁,我们这些老家伙去开拓新领域。”
李厂长沉吟良久,缓缓道:“我理解你的想法,但这事关重大,得慎重考虑。这样吧,你先带着志峰负责新型号研发,如果确实能胜任,我们再谈下一步。”
何雨柱知道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决定的事,点头同意:“好,就让实践来证明。”
接下来的日子里,何雨柱有意识地将更多重要工作交给刘志峰。
新型号研发团队组建时,他坚持让刘志峰担任常务副组长,负责日常技术决策;重要会议让他代表参加;技术难题先让他提出解决方案。
刘志峰起初有些不适应,但在何雨柱的鼓励和支持下,逐渐展现出过硬的技术能力和领导才干。
他组织团队攻关,协调各车间试制,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三个月后,新型拖拉机设计方案顺利完成,进入试制阶段。
何雨柱看着刘志峰在试制现场指挥若定,处理问题游刃有余,心中既欣慰又复杂。
一天深夜,何雨柱回到办公室,发现灯还亮着。
推门进去,看见刘志峰趴在桌上睡着了,旁边堆满了图纸和技术资料。何雨柱轻轻拿起一件外套给他披上,却不小心惊醒了他。
“何总工,对不起,我...!”刘志峰慌忙起身。
“没事,累了就休息会儿。”何雨柱温和地说,“新型号进展怎么样?”
谈到工作,刘志峰立即精神起来:“总体顺利,就是发动机匹配还有点问题,我已经有了解决方案,明天就能试验。”
何雨柱看着眼前这个双眼布满血丝却依然神采奕奕的年轻人,终于下定了决心。
第二天,何雨柱再次找到李厂长:“老李,是时候了。我正式推荐刘志峰接任总工程师职务。”
李厂长这次没有立即反对,而是沉思片刻:“开个党委会讨论吧。”
党委会上,意见分歧很大。
有人担心刘志峰太年轻,压不住阵脚;有人觉得何雨柱不可或缺,不能放走;还有人提议再观察一段时间。
何雨柱耐心地列举了刘志峰这段时间的工作表现,特别是新型号研发中的领导能力。
最后他说:“我相信志峰能胜任,也请组织相信我的判断。我会继续留在厂里,专注于研发工作,必要时完全可以提供支持。”
经过激烈讨论,党委会最终达成一致:先让刘志峰代理总工程师职务,何雨柱转为厂首席技术顾问,重点负责新技术研发。
散会后,李厂长握住何雨柱的手:
“老何,说实话,我真舍不得你离开总工岗位。但你的胸怀让我敬佩,为了培养年轻人,为了厂里的长远发展,你做出了艰难而正确的选择。”
何雨柱笑道:“老李,这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我对拖拉机厂的感情不会变,只是换种方式贡献力量罢了。”
……
交接时刻
决定宣布的那天,何雨柱把刘志峰叫到办公室。
“志峰,有件事要和你谈谈。”何雨柱神色平静,指着对面的椅子,“坐。”
刘志峰有些忐忑地坐下,猜测着是什么重要事情。
“经过厂党委研究决定,由你代理总工程师职务。”
何雨柱直截了当地说,“我转任厂首席技术顾问,重点负责新技术研发。”
刘志峰愣住了,一时不知如何反应:“何总工,这..….我恐怕难以胜任啊!”
何雨柱微笑着:“这几个月的新型号研发,你已经证明了自己的能力。要对自己有信心,也要对厂里的决定有信心。”
他起身从文件柜中取出厚厚几本笔记:“这是我这些年来记录的技术总结,包括所有关键设备的技术参数、常见故障处理方法和创新改进思路。现在交给你了。”
刘志峰双手接过笔记,感觉重如千钧。
他翻开一页,只见上面密密麻麻却工整清晰地记录着各种技术数据,还有细致的手绘示意图。
“何总工,这太珍贵了..….”刘志峰声音有些哽咽。
何雨柱拍拍他的肩膀,充满信心和期待的鼓励着刘志峰:“技术就是要传承和创新。我相信你会做得比我更好。”
说着,他又拿出一串钥匙,“这是总工程师办公室和技术资料室的钥匙,现在交给你了。”
交接仪式简单而庄重。
在厂领导班子和全体技术人员的见证下,何雨柱将总工程师的工作,正式移交给刘志峰。
没有过多的形式,只有实实在在的工作交接和责任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