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章
“我明白了,沈工。”他站起身,“我们会拿出这份报告和规程。”
没有讨价还价,没有强调困难。
只有承接任务的坚决。
沈工看着他,脸上露出一丝极淡的、几乎难以察觉的赞许。
“需要什么支持,可以直接找我。”
“谢谢沈工。”
何雨柱拿着那份成本评估报告,离开了办公室。
报告纸在他手里,似乎有了额外的重量。
他走回车间。
试验区域,刘师傅和小李正在为下一轮试验做准备。
看到何雨柱回来,两人都投来询问的目光。
何雨柱将那份报告递给小李。
小李快速看完,脸色微微变了:“这……成本还高了?”
刘师傅凑过来瞄了几眼,眉头也锁紧了:“搞了半天,白忙活了?”
何雨柱摇摇头,语气平静:“没有白忙。只是第一阶段成功了,第二阶段刚开始。”
他指着报告上的数据。
“现在,我们的目标要变一变了。”
“不再仅仅是证明‘能加工’,而是要证明‘能高效、低成本、稳定地批量加工’。”
“我们要把这套东西,从一个实验室的玩意儿,变成生产线上的标准工具。”
他的目光扫过那套简陋的装置,扫过小李手里的光学玻璃片。
“我们要设计更稳定的控制电路,要把‘光亮度’变成电流或者电压信号,要制定每一步的操作规范。”
任务更艰巨了。
但刘师傅和小李脸上的疑虑和沮丧,却慢慢被一种新的挑战欲取代。
“他娘的,我就说那破继电器不行!”刘师傅搓着手,“真要搞,就得弄套像样的电子控制!”
小李也推了推眼镜:“客观量化……我想想,或许可以用光电倍增管?或者硅光电池?虽然精度可能不高,但应该比人眼可靠……”
思路被打开了。
从如何“实现功能”,转向如何“优化、稳定、量化”。
一个新的、更艰难的攻关阶段,正式开始。
何雨柱拿起粉笔,在一旁的小黑板上开始划分新的任务节点。
车间的喧嚣,仿佛成了他们迈向更精密世界的背景音。
粉笔在黑板上划出清晰的线条,将空间分割成几个区域。
何雨柱写下三个关键词:控制精度、能量量化、操作规范。
笔尖笃笃地敲在“能量量化”上。
“这是核心。”他看向小李,“主观判断必须终止。我们需要一个能将‘光亮度’转化为电信号的传感器。”
小李立刻接口:“光电管!厂里广播站扩音器备件里有那种老式的真空光电管,虽然响应慢,但或许能改造……”
“还有硅光电池,”何雨柱补充,“物理实验室可能有淘汰的太阳能电池板实验套件,拆下来试试。”
刘师傅摸着下巴:“控制电路交给我。把那破继电器和示波器零件彻底扔了,我用分离晶体管搭一套放大和比较电路出来,虽然麻烦点,但比那些老古董可靠!”
分工明确。
何雨柱负责整体方案和系统集成,并开始起草那份至关重要的可行性报告和工艺规程框架。
小李立刻跑去广播站和物理实验室淘换旧零件。
刘师傅带着徒弟开始翻找晶体管和电路板,工作台上很快铺满了电阻电容和电烙铁。
车间里其他区域的工人已经习惯了这角落的“不务正业”,偶尔投来一瞥,也不再过多议论。
时间在电烙铁的松香气味和示波器屏幕的光斑跳动中流逝。
小李成功找来几个旧光电管和一小块硅光电池。
测试很快发现,真空光电管响应速度确实太慢,无法捕捉那瞬间的闪光。
希望寄托在那块小小的硅光电池上。
他们将它安装在一个自制的遮光筒内,对准加热点。
电弧闪亮。
硅光电池的输出端接在借来的老旧示波器上,屏幕上的光迹猛地跳起一个尖峰!
“有信号!”小李激动地喊出声。
虽然波形毛刺很多,幅度也不稳定,但确实捕捉到了!
接下来几天,工作围绕这个微弱而不稳定的信号展开。
刘师傅用晶体管搭建了放大和滤波电路,试图从噪声中提取出有用的信号。
何雨柱则设计简单的实验,用不同加热参数加热料块,同时记录硅光电池的输出电压峰值和小李的主观亮度描述。
数据再次积累,但这次,是试图将主观感受与客观信号关联。
过程依旧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