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突破性的进展,最好的结果也只是勉强将材料加热到可切削状态,但效果极不稳定。
收拾工具时,气氛有些沉闷。
刘师傅用棉纱使劲擦着手,嘟囔着:“这玩意儿……真他妈难搞。”
小李看着记录本上密密麻麻的失败数据,叹了口气。
何雨柱清洗着千分尺,忽然开口:“今天也不是全无收获。”
两人看向他。
“我们至少确定了三个导致失败的主要因素:同步时机误差、热源能量波动、还有聚焦点漂移。”何雨柱语气平静,“而且,我们初步建立了一个基于视觉亮度的、粗略的参考标准。”
他看向小李:“小李,你现在闭上眼睛,能大概回想出‘欠热’、‘过烧’和‘可能合适’三种状态的光斑大概是什么样子吗?”
小李愣了一下,努力回想,然后不太肯定地点点头:“好像……有点感觉了。”
“这就是进步。”何雨柱说,“从完全盲目,到有了一双模糊的眼睛。明天,等刘师傅改进了信号源,我们会看得更清楚。”
他没有说鼓舞士气的话,只是平静地陈述事实和分析。
但这种基于事实的冷静,反而让刘师傅和小李心中的那点沮丧消散了不少。
是啊,虽然没成功,但确实离目标更近了一步。
知道了更多的“不行”,才能更接近那个“行”。
离开车间时,何雨柱最后一个走。
他锁上门,回头看了一眼寂静下来的厂房。
那台经过改造的铣床在昏暗的光线下显得有些怪异,像一只蛰伏的、尚未驯服的钢铁怪兽。
他知道,最大的挑战,或许还不是技术上的。
第二天上午,何雨柱被叫到了厂部办公楼。
小会议室里,除了沈工,还坐着一位分管生产的副厂长,姓赵。
赵厂长面色不太好看,面前放着一份报告。
“何雨柱同志,”赵厂长开口,语气带着明显的不悦,“你们那个试验,搞的动静不小啊。”
他抖了抖手里的报告:“占用一台备用机床,消耗了大量电力和特种气体,还报废了不少贵重的新型合金料头!车间主任老马报告说,效率没见提升,损耗反而增加了!”
何雨柱安静地听着。
“我知道你想搞技术革新,有想法是好的。”赵厂长身体前倾,“但也要考虑现实!生产任务这么重,进度压得喘不过气,你们这样折腾,万一最后搞不成,这些损失、耽误的时间,谁负责?”
压力扑面而来。
沈工坐在一旁,端着茶杯,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何雨柱。
何雨柱沉默了几秒钟,抬起头,目光平静地迎向赵厂长。
“赵厂长,您说的损失和消耗,确实存在。耽误的时间,也是事实。”
他话锋一转。
“但是,如果我们不找到新方法,继续沿用老工艺加工这种新材料,我们的刀具消耗速度、加工效率低下导致的工期延误,以及可能因加工质量隐患带来的更大风险——这些损失,会是现在试验消耗的十倍,甚至百倍。”
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有力。
“现在的试验,是在为后续大规模生产寻找一条更可靠、更经济路径的必要投资。看似消耗,实则是为了避免更大的浪费。”
赵厂长皱起眉头:“你说得轻巧!谁能保证你一定能成功?要是失败了,这些投入不就全打水漂了?”
“没有人能保证百分百成功。”何雨柱坦然道,“但沈工指示我们,不怕失败,要看过程和数据。我们现在每一次失败,都排除了一个错误选项,都更接近正确答案。这些数据,本身就是价值。”
他顿了顿,补充道:“而且,我们已经初步锁定了几个关键问题,正在针对性解决。刘师傅正在改进同步控制系统,预计今天下午就能再次试验。”
赵厂长还想说什么,一直沉默的沈工放下了茶杯。
“老赵,”沈工开口,声音平稳,“让年轻人去试吧。一点料头、一些电费,我们还亏得起。但一条可能突破瓶颈的新路子,错过了,就真没了。”
他看向何雨柱,眼神里是支持,也是提醒:“何工,你的道理没错。但也要注意,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加快试验节奏。厂里的压力,也是实打实的。”
何雨柱郑重点头:“我明白,沈工,赵厂长。我们会更精细地规划每一次试验,争取用最少的次数,验证出最多的信息。”
赵厂长看着沈工的态度,张了张嘴,最终把话咽了回去,有些不耐烦地挥挥手:“行了行了,既然沈工这么说,你们就抓紧搞!但我要看到进展!别再瞎耗资源!”
从办公楼出来,何雨柱深吸了一口室外清冷的空气。
技术之外的挑战,他早有预料。
但真正面对时,依旧感到一种无形的重量。
他快步走回车间。
试验区域,刘师傅已经带人拆下了那旧示波器的部分电路,正在尝试整合到控制系统中。
小李则在反复擦拭那几片光学玻璃,做着准备。
看到何雨柱回来,两人都投来询问的目光。
何雨柱笑了笑,语气轻松:“没事,领导关心一下进度。让我们抓紧搞。”
他没有提压力,也没有提质疑。
有些担子,自己扛着就好。
他挽起袖子:“刘师傅,怎么样?新信号源能行吗?”
刘师傅抹了把汗,指着那堆看起来更复杂的线路:“有点门道了!比之前那破继电器强!”
下午,新的试验再次开始。
经过改进的同步系统,稳定性果然提升了一截。
加热时机和持续时间的随机误差明显减小。
虽然离精确控制还有很大距离,但至少,试验数据开始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小李透过光学系统观察着。
“这次光亮度和颜色很接近上次第17次试验的那次!那次切削效果好像还行!”
何雨柱果断下令:“记录参数!准备进行切削验证!”
刀盘缓缓落下,带着预热后的微红。
刀刃接触材料的瞬间,发出的声音似乎比往常顺畅了一些,切削力明显减小。
一分钟后,第一个在改进系统下完成热辅助切削的试件,被取了下来。
何雨柱立刻上前测量。
表面光洁度!
比之前任何一次直接切削都要好!
尺寸稳定!
关键的是,刀具磨损肉眼几乎看不出!
“成功了?!”小李的声音带着颤抖和难以置信的狂喜。
刘师傅也凑过来,看着那光滑的加工面,咧开了嘴,露出被烟熏黄的牙:“他娘的……好像真有点门道!”
何雨柱仔细检查着每一个尺寸,每一个角落。
他的表情依旧冷静,但眼底深处,有一簇火苗被点燃了。
“初步验证有效。”他放下量具,声音保持着平稳,“但只是第一次。需要重复试验,验证稳定性。小李,记录所有参数。刘师傅,保持系统状态,我们重复加工五次!”
兴奋被压下,严谨重新占据上风。
但希望,已经切实地照进了现实。
车间里其他机床的轰鸣声,似乎也掩盖不住这个角落里,几个人沉重而兴奋的呼吸声。
一条全新的路,正在他们的脚下,被艰难地、一寸寸地,开拓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