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心殿内,空气中弥漫着凝重。兵部侍郎周墨轩、枢密院使冯远等几位在京的高级将领肃立殿中,气氛紧张得能拧出水来。
李琮将靖安侯的军报传阅下去,众人看罢,无不色变。
“陛下!”一位身材魁梧、声若洪钟的将领率先出列,乃是京营指挥使熊阔海(性如烈火,善打硬仗,是李琮清洗赵崇势力后提拔起来的悍将),“虏寇欺人太甚!末将愿领京营精锐,驰援西北,定叫那些蛮子有来无回!”
“熊将军勇武可嘉,”周墨轩冷静地开口,声音平稳,“然京营乃国之根本,不可轻动。且西北地势辽阔,虏寇骑兵来去如风,需以静制动,择险要处固守,耗其锐气,再图反击。”他走到巨大的西北疆域图前,手指点向几处关隘,“当务之急,是增兵加固嘉峪、阳关、玉门三处要地,尤其是玉门关,乃通往河西走廊之咽喉,万不可失。”
老枢密使冯远捋着胡须,沉吟道:“周侍郎所言甚是。然边军久未经大战,将领是否得力,军心是否稳固,亦是关键。老臣以为,除增兵外,当派遣一员智勇双全、能镇得住场面的重臣,前往西北督师,统一调度各路人马。”
派谁去?这是个关键问题。众将目光闪烁,心中各有盘算。西北苦寒,战事凶险,是烫手山芋,但若能建功,亦是封侯拜相的捷径。
李琮目光扫过众人,将他们的神色尽收眼底。他心中已有计较,但并未立即宣布。正在此时,殿外传来通报声:“陛下,靖安侯世子萧煜,殿外求见!”
萧煜?他怎么会来京城?李琮微感诧异。靖安侯镇守西北,其世子按例应留在边关或封地,无诏不得擅离。
“宣。”
只见一名身着风尘仆仆戎装的年轻将领大步走进殿来,约莫二十出头年纪,剑眉星目,面容酷似其父靖安侯,但眉宇间少了几分沧桑,多了几分锐气。他虽面带疲惫,但身姿挺拔如松,眼神坚定有神。
“末将萧煜,参见陛下!”萧煜单膝跪地,声音洪亮,“末将奉家父密令,星夜兼程入京,有要事面禀陛下!”
“讲。”
“家父让末将禀报陛下,虏寇此次集结,非同小可。其首领名为兀术,乃草原新崛起的枭雄,骁勇善战,更兼有……有疑似中原匠人为其打造攻城器械,其中一种可抛掷巨石的重型投石机,对我边关城墙威胁极大!家父担心,仅凭固守,恐难持久!”萧煜语气急促,显然情况万分紧急。
攻城器械!众人闻言,更是心惊。蛮族以往多以骑兵掠边,少有攻坚能力,若真有了大型投石机,边关城池的优势将大打折扣!
李琮眼神一凛,这消息比军报更为严峻。他看向萧煜:“萧世子,依你之见,该当如何?”
萧煜抬起头,目光灼灼:“回陛下!末将以为,被动固守,只能坐以待毙!当主动出击,以骑兵精锐,寻机歼灭其一部,挫其锐气!尤其要设法摧毁其攻城器械!家父已在暗中筹备,但需朝廷授权,并协调各路兵马配合!”
主动出击?众将议论纷纷,有赞成的,也有认为太过冒险的。
李琮沉默片刻,心中飞速权衡。固守是稳妥之策,但可能陷入被动挨打。主动出击风险大,但若成功,可掌握战场主动权。他看着眼前这位充满锐气的年轻世子,又想到西北严峻的形势,终于下了决心。
“好!”李琮站起身,声音斩钉截铁,“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朕决定,采纳靖安侯与萧世子之策,以攻代守!”
他目光扫过众将,最终落在一位一直沉默寡言,但眼神格外沉静的中年将领身上。此人名叫杨肃,曾是边军名将,因受赵崇排挤而调回京中任职,以用兵谨慎、擅长奇袭闻名。
“杨肃听令!”
“末将在!”杨肃出列,抱拳躬身。
“朕封你为征西大将军,总览西北军务,持尚方宝剑,有先斩后奏之权!萧煜为先锋将军,辅佐杨将军!”
“末将遵旨!”杨肃和萧煜齐声应道,一个沉稳,一个激昂。
李琮又看向周墨轩和冯远:“周爱卿,你即刻拟定详细进军方略,协调粮草辎重。冯爱卿,你坐镇枢密院,确保政令畅通,后方无忧!”
“臣等领旨!”
点将已定,李琮走到杨肃和萧煜面前,沉声道:“二位将军,西北安危,社稷存续,朕就托付给你们了!望你们精诚合作,扬我国威!”
“必不负陛下重托!”两人再次躬身,眼中充满了决然。-
朝议散去,李琮独留萧煜在偏殿问话,详细询问了西北敌情和靖安侯的准备情况。萧煜对答如流,对边关地形、敌军习性了如指掌,显是常年随父在军中所致。
看着这位与自己年龄相仿,却已历经沙场的年轻将领,李琮心中不禁有些感慨。若非穿越至此,他或许还在为生计奔波,而萧煜这样的人,才是这个时代真正的英杰。
“萧世子,”李琮语气缓和了些,“此番西征,凶险异常,务必小心。朕已命将作院加紧研制一种名为‘千里镜’的军国利器,若能成功,或可助你们提前洞察敌情。待制成后,朕会第一时间送往军前。”
萧煜眼中闪过好奇与期待:“千里镜?若真能远观敌情,于我军可谓如虎添翼!末将代边关将士,谢过陛下!”
送走萧煜,李琮立刻起驾前往西苑琉璃坊。他必须知道,顾明月的“千里镜”,到底还需要多久。
作坊里,顾明月正对着两块初步打磨成凸透镜形状的琉璃片发呆,秀眉紧蹙。见皇帝亲至,她连忙行礼。
“顾小姐,千里镜研制,可有进展?西北军情紧急,朕需要它。”李琮开门见山。
顾明月脸上露出一丝难色:“陛下,透镜磨制已初步成功,但要将两片透镜精准固定在镜筒内,保持光轴一致,并能调节远近,其中机括极为精巧,臣女……尚未想出万全之法。”她指着桌上一些简陋的铜管和零件,有些沮丧。
李琮拿起透镜看了看,又看了看那些零件,脑中飞快地回忆着前世望远镜的基本结构。“或许……可以尝试用内外双筒,以螺纹旋转的方式调节间距?”他拿起一根铜管,比划着说道。
“螺纹?”顾明月眼睛一亮,如同黑暗中看到灯火,“陛下是说,在筒壁上刻上螺旋状的细槽?妙啊!如此一来,旋转外筒,便可精细调节内筒中透镜的距离!臣女怎么就没想到!”
她立刻兴奋起来,拿起工具就开始在铜管上尝试刻画。看着她专注忘我的侧脸,李琮心中稍安。这个女孩的聪慧和执着,总是能带来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