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的牡丹开得正盛,诸葛瞻却没心思欣赏——他刚接到报案,洛阳本地士族崔家,以“流民占田”为由,强占了城郊五十亩良田,还打伤了前来理论的农户。
“崔家真是胆大包天!”诸葛瞻将报案书拍在案上,“国主刚下令‘流民均田’,他们就敢公然违抗,这是想给迁都添乱!”
参军连忙劝道:“大人,崔家是洛阳百年士族,祖上出过三公,族中还有不少人在朝中任职,咱们不能硬来。”
诸葛瞻点头:“我知道,但也不能让农户吃亏。你先去崔家,说我要亲自拜访,看看他们的态度。”
次日,诸葛瞻带着随从来到崔府。崔家宗主崔烈穿着锦袍,坐在堂上,态度傲慢:“诸葛大人,那些流民本就是外来的,凭什么占咱们洛阳士族的田?”
诸葛瞻笑着坐下,拿出朝廷的“均田令”:“崔宗主,流民也是季汉的百姓,朝廷让他们耕种荒地,是为了恢复洛阳的生产。您强占的五十亩田,本就是战乱后的荒地,并非崔家祖产,按令应当还给农户。”
崔烈脸色一变,却依旧嘴硬:“荒地也是洛阳的地,自然该归咱们洛阳士族管!诸葛大人若是非要逼我,我就联合其他士族,向长安奏报,说你扰乱士族,阻碍迁都!”
诸葛瞻早有准备,从随从手里拿出一卷地契:“崔宗主,这是朝廷存档的地契,上面写得很清楚,那五十亩田是东汉末年的官田,战乱后废弃,并非崔家财产。您要是不肯还,我就只能将地契呈给国主,请国主定夺。”
崔烈看着地契,心里慌了——他知道刘成最看重民生,若是被奏报上去,崔家定会吃亏。可他又不想轻易妥协,毕竟联合士族对抗新政,是他们早就约定好的。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一阵喧哗,原来是被打伤的农户们举着“求还良田”的牌子,跪在崔府外请愿。崔烈看着窗外的农户,又看着诸葛瞻手里的地契,终于松口:“好,我把田还给农户,但你得保证,以后朝廷的新政,要先和咱们士族商议。”
诸葛瞻点头:“只要士族遵守朝廷律法,为百姓做事,朝廷自然会与士族商议新政。”
解决了崔家的事,诸葛瞻并没有放松——他知道,洛阳还有不少士族像崔家一样,抵触“流民均田”,若不彻底解决,迁都后定会出乱子。他让人张贴告示,邀请洛阳士族和流民代表,三日后在洛阳府衙召开“均田议事会”,共同商议均田细则。
三日后,府衙内挤满了人。士族们坐在堂上,流民代表坐在堂下,气氛紧张。诸葛瞻开门见山:“今日请大家来,是为了商议‘均田’的细则。士族担心流民占田过多,影响利益;流民担心田不够种,无法生活。咱们不如各退一步——士族将废弃的荒地交给流民耕种,流民每年向士族缴纳一成粮食作为租金,朝廷则免除双方三年的赋税,大家觉得如何?”
士族们议论纷纷,崔烈率先表态:“这个办法好!既保住了咱们士族的利益,又能让流民安心耕种,我同意!”
流民代表们也很高兴:“只要能有田种,缴纳一成粮食没问题!多谢诸葛大人!”
议事会圆满结束,洛阳的均田问题得到解决。诸葛瞻将结果禀报给长安,刘成大喜:“诸葛瞻果然有他父亲的智慧!让他继续主持洛阳的政务,为迁都做好准备。”
可诸葛瞻知道,这只是暂时的平静——他在议事会期间,看到崔烈与几个士族宗主私下密谈,眼神里藏着异样,恐怕还有更大的阴谋在后面。他让人暗中监视崔家的动向,同时加强洛阳城的防御,防止士族勾结外部势力,扰乱迁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