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三十九年春天,雍州的治理已经步入正轨——流民都分到了土地,军屯的小麦长势喜人,学校里的学生越来越多,甚至有不少羌胡百姓主动搬到雍州的县城里居住,想跟着季汉学中原的农事技术。
马谡特意从雍州赶回洛阳,向刘成(刘备)和诸葛亮汇报治理情况。他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雍州治理月报》,上面详细记录了雍州的流民安置、粮食产量、学校数量,甚至还有百姓的满意度调查——这是刘成教他的,用“问卷”的方式,让百姓对治理情况打分,不满意的地方及时改进。
“陛下,丞相,”马谡翻开月报,“雍州现在已经安置流民五千余户,开垦荒地五千亩,今年春天种的小麦,预计能收两万石;设立学校十所,学生三百余人,其中有五十多个是羌胡的孩子;百姓的满意度有九成,不满意的主要是觉得县城里的水井太少,取水不方便,我已经让人去挖新井了。”
刘成看着月报,心里很是开心:“幼常,做得好!尤其是百姓满意度调查,这个办法很好,能及时知道百姓的需求,以后其他州也可以推广。”
诸葛亮也笑着说:“幼常,你不仅把雍州治理得很好,还总结出了可推广的办法,这就是当大任的人该做的事。现在雍州稳定了,咱们可以开始准备攻打长安了,北伐的粮草和兵力,你再统筹一下,看看还需要补充什么。”
马谡点点头,又拿出一本《北伐后续规划》:“丞相,我已经算过了,雍州的军屯能提供一万石粮食,中原和凉州还能调三万石,粮草足够;兵力方面,魏延将军在雍州有三万兵力,再从荆州调一万,就能攻打长安了。另外,我还派使者去联络了长安附近的百姓,他们也不满意曹魏的统治,愿意在咱们攻打长安时做内应。”
刘成和诸葛亮看着规划,都觉得很周全。刘成笑着说:“就按这个规划办!幼常,你继续负责粮草和雍州的治理,北伐的军事交给孔明和魏延,咱们分工合作,争取早日拿下长安。”
马谡领命后,很快就返回了雍州。刘成看着他的背影,对诸葛亮说:“孔明,你看,幼常现在已经能独当一面了,将来就算咱们不在了,季汉也能稳定发展。”
诸葛亮点点头:“是啊,这都是陛下的功劳,您一直支持我培养幼常,给了他很多历练的机会。季汉能有今天,离不开陛下的远见。”
刘成笑了笑,心里却有些感慨——他穿越过来这么多年,从一开始的小心翼翼,到现在能和诸葛亮、赵云这些人一起规划季汉的未来,看着马谡这样的年轻人成长起来,心里满是成就感。他知道,季汉的统一之路还很长,可能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但只要他们这样一步一步稳扎稳打,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栋梁,就一定能实现一统天下的目标。
那天下午,刘成独自登上洛阳的城楼,看着远处的农田里,百姓们正在忙着春耕,脸上满是希望。他知道,这就是他穿越过来的意义——不是改变历史的走向,而是让季汉的百姓能过上安稳的日子,让季汉的未来能更加光明。而远方的雍州,马谡正在组织士兵挖新井;凉州的魏延,正在整顿兵力,准备攻打长安;荆州的陈到,正在牵制曹魏的援军。所有人都在为季汉的未来努力,这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