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武三年的夏天特别热,但比天气更热的是三国之间的明争暗斗。诸葛亮从陇西送回一份详细的分析报告,把天下大势说得清清楚楚。
刘备看着报告,对法正说:“孔明认为,现在三国实力相当,谁也不敢轻易动手,形成了鼎足之势。”
法正点头道:“丞相分析得对。曹魏地大物博,但两面受敌;东吴水军强大,但陆军不行;我们虽然精锐,但地盘最小。这种情况下,谁先动手谁吃亏。”
这时,张飞大大咧咧地走进来:“大哥,咱们老这么等着多没劲!要我说,直接跟曹丕决一死战!”
刘备笑着摇头:“翼德啊,打仗不是打架,光靠蛮力不行。”
为了打破这个僵局,诸葛亮想出了一个好主意——远交近攻。他建议联合辽东的公孙渊,让曹魏后方不得安宁。
这个任务交给了能言善辩的邓芝。邓芝冒着生命危险穿过曹魏的控制区,好不容易到了辽东。
公孙渊一开始很警惕:“我跟你们季汉素无往来,凭什么相信你们?”
邓芝不慌不忙地说:“将军想想,曹丕现在忙着对付我们,等他把我们收拾了,下一个不就是你吗?不如我们联手,互相有个照应。”
公孙渊觉得有道理,但又怕季汉实力不够。邓芝就说:“我们关将军刚刚拿下襄阳,诸葛丞相在陇西屡战屡胜,怎么叫实力不够?”
经过一个多月的谈判,公孙渊终于答应结盟。虽然他没有直接出兵,但答应在辽东牵制曹魏的兵力。
这个消息传到许昌,曹丕气得直骂娘:“这个公孙渊,竟敢在背后捅刀子!”
他本来想出兵讨伐公孙渊,可是司马懿劝他:“陛下,小不忍则乱大谋。现在最重要的是对付季汉。”
就在曹丕左右为难的时候,东吴那边又出了新花样。孙权不知道哪根筋不对,突然称帝了!国号“吴”,年号黄龙。
消息传到成都,大臣们都很气愤。张飞第一个跳起来:“孙权这个碧眼儿,他也配称帝?”
法正却说:“陛下,这未必是坏事。孙权称帝,等于公开和曹丕翻脸,他们两家再想联手就难了。”
果然,曹丕听说孙权称帝,比刘备还生气:“好个孙权,寡人还没称帝呢,你倒先当上皇帝了!”
这样一来,三国鼎立的局面就更加稳固了。刘备是汉室正统,曹丕篡汉自立,孙权也另起炉灶,三家各占一方。
诸葛亮看到这个局面,给刘备写了封信:“陛下,现在形势对我们有利。我们可以趁着曹孙矛盾,好好发展实力。”
于是季汉开始埋头搞建设。诸葛亮在陇西大力发展屯田,不但自给自足,还有余粮运回成都。关羽在荆州整顿水军,建造战船。成都的讲武堂也培养出了一批年轻将领。
最让人高兴的是,马谡在这次陇西之战中表现出色,多次识破司马懿的计谋。诸葛亮高兴地对他说:“幼常啊,你总算长大了!”
马谡不好意思地说:“都是丞相教导有方。”
转眼到了年底,三国的关系出现了一个微妙的变化。孙权突然派诸葛瑾来成都,表示愿意和季汉重新结盟。
刘备问诸葛亮:“孔明,你觉得孙权这次是真心吗?”
诸葛亮想了想说:“孙权这是看我们强大了,想来沾点光。不过结盟对我们也有利,至少能稳住东线。”
于是,在章武四年的春天,季汉和东吴重新签订了盟约。虽然大家都知道这个盟约很脆弱,但至少暂时维持了表面的和平。
三足鼎立的局面就这么维持着,但谁都知道,这种平衡迟早会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