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襄邓,西控秦陇,乃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冲。对于新得益州的刘备而言,汉中更是屏护益州门户,北上中原的跳板,势在必得!
此时的汉中,仍在“师君”张鲁的控制之下。张鲁凭借五斗米道割据汉中已三十年,政教合一,在汉末乱世中营造了一片相对安宁的区域。然而,其人性格暗弱,缺乏雄才大略,麾下虽有大将杨昂、杨任、弟张卫等,但整体实力与正处于上升期的刘备集团相比,已显不足。
建安十七年春,在经过近半年的休整和准备后,刘备以“张鲁勾结曹操,威胁益州”为名,留诸葛亮总督国事,法正为谋主,赵云镇守成都,自率大军五万,以张飞、黄忠、魏延、高顺等为大将,北出葭萌关,正式发动了夺取汉中的战役。
刘备大军北上,声势浩大。张鲁闻讯,惊慌失措,急召文武商议。其弟张卫主战,道:“兄长勿忧!汉中有阳平关天险,易守难攻!弟愿率精兵,据关死守,管教刘备有来无回!”
谋士阎圃却劝道:“师君,刘备新得益州,士气正盛,其麾下关、张、赵、黄皆万人敌,兼有法正、诸葛亮多谋,不可力敌。不如……不如暂且归顺曹操,借曹公之力,以拒刘备?”
张鲁本就犹豫,闻听“归顺曹操”,心中更是动摇。他虽与曹操有过节,但眼下强敌压境,似乎也只有此路可走。
然而,未等张鲁做出决断,刘备大军已如狂风般卷至阳平关下!
阳平关,扼守金牛道咽喉,两侧山势险峻,中有嘉陵江流过,关城坚固,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张卫率杨昂、杨任等将,拥兵三万,凭借险要,深沟高垒,严防死守。
刘备挥军猛攻数日,伤亡不小,关隘却岿然不动。张飞、黄忠等将轮番上阵挑战,张卫只是坚守不出。
“这阳平关,果然名不虚传!”刘备在中军帐内,看着地图,眉头紧锁,“强攻损失太大,且难以奏效。孝直,可有良策?”
法正仔细观察地图,又亲自带人勘察周边地形,献计道:“主公,阳平关正面险固,然其侧后定军山,地势虽高,守备或许松懈。可遣一上将,引精兵绕道迂回,占据定军山,居高临下,威胁阳平关侧翼。届时,关内守军必乱,我军再以主力正面强攻,可一举破关!”
“此计大妙!”刘备赞道,“何人为将,可担此重任?”
老将黄忠应声而出,声若洪钟:“主公!老夫愿往!若不能拿下定军山,甘当军令!”
刘备见黄忠虽年迈,但豪气干云,正是用其经验与勇武之时,便道:“汉升老当益壮,必能成功!我便与你一万精兵,多带旗帜锣鼓,趁夜绕行山间小路,袭取定军山!”
法正又补充道:“黄老将军出兵后,主公可令其余各部,白日佯攻,夜间虚张灯火,做出大军仍在关前之态,迷惑张卫。”
计议已定,黄忠点齐兵马,以熟悉地形的益州降将为向导,人衔枚,马裹蹄,悄无声息地消失在茫茫夜色与山岭之中。
与此同时,刘备大营依旧每日鼓噪攻城,夜晚则灯火通明,仿佛全军仍在。张卫在关上看去,只见刘备军容整齐,攻势不断,并未察觉异常。
数日后,黄忠军历经艰险,终于神不知鬼不觉地迂回到了定军山侧后。他并未急于进攻,而是让士兵饱餐战饭,休息恢复体力,同时仔细观察山上守军情况。
只见定军山上,守将乃是夏侯渊(历史上此时夏侯渊尚未至汉中,此为剧情需要所做的艺术处理)部将杜袭,兵力不多,且因地处后方,防备松懈。
黄忠看准时机,于黎明时分,突然发起猛攻!他身先士卒,挥刀大喝,直冲敌营!一万养精蓄锐的生力军,如同猛虎下山,瞬间冲垮了措手不及的守军!杜袭仓促应战,被黄忠一刀斩于马下!
黄忠迅速占领定军山,命士兵遍插旌旗,擂动战鼓,大声呐喊!
阳平关上的张卫,清晨忽闻侧后杀声震天,登高一看,只见定军山上已是“刘”字大旗飘扬,无数兵马摇旗呐喊,顿时吓得魂飞魄散!
“定军山已失!我军后路被断矣!”关内守军一片恐慌。
刘备在关前见山上信号,知黄忠得手,大喜过望,立即挥动全军,对阳平关发起总攻!
前有关下猛攻,后有山上威胁,阳平关军心瞬间崩溃。张卫、杨昂等虽奋力抵抗,但已无力回天。混战中,杨昂被张飞刺死,杨任被乱军所杀,张卫仅率少数亲兵,狼狈逃回南郑。
雄关阳平,就此易主!
刘备大军穿过阳平关,汉中盆地,已门户洞开!兵锋直指南郑!张鲁的命运,以及汉中的归属,即将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