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十四年,十月十七日。
京师大校场武举的硝烟已然散尽,皇极殿传胪的荣耀却仍在北京城的上空回荡。然而,对于新科武进士们而言,荣耀之后,是责任;盛宴过后,是征程。
一、 琼林盛宴·百态纷呈
午时,礼部恩荣宴(琼林宴)如期举行。此宴原为文科进士专设,此次皇帝特旨,赐宴新科武进士,恩遇之隆,前所未有。
宴会设于礼部大堂,珍馐美馔,觥筹交错。皇帝朱啸虽未亲临,但特派内阁首辅袁可立、兵部尚书王在晋、五军都督府左都督、海军衙门主事俞咨皋等重臣代表出席,宣示皇恩,勉励众进士。
宴席之上,众生百态,尽显无疑:
? 海军学员集团(赵承霄、钱知晏、孙景和等) 无疑是宴会的焦点。他们举止得体,自信从容,彼此间用着熟练的专业术语低声交谈,讨论着海图、炮术、舰队编队,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自信。他们的气质与周遭的传统武人格格不入,却又自成一体,引人注目。俞咨皋看着自己这些学生,脸上满是欣慰与自豪。
? 杨文岳(榜眼) 周旋于文武官员之间,谈吐文雅,引经据典,应对自如,既不失武进士的英气,又带有士大夫的儒雅,深得袁可立等文官赏识,纷纷赞其“真乃儒将种子”。
? 张献忠(二甲前列)则大马金刀地坐在一旁,面前堆满了空酒坛,他来者不拒,豪饮如牛,与几个同样性情豪放的边军武进士划拳行令,声震屋瓦。但在他那看似粗豪的醉眼深处,偶尔会闪过一丝难以察觉的复杂与思索,似乎仍在回味那未能跻身一甲的遗憾,以及对自己未来道路的权衡。
? 高杰(二甲前列)则与李过(探花)以及几位在擂台、技勇中结识的豪爽汉子坐在一起。高杰拍着李过的肩膀,大声说着“李兄弟好本事,日后战场上多多照应!” 李过则沉稳举杯,微笑回应。他们之间,已通过武举结下了粗粝却真诚的战友之情。
? 藩王之后与勋贵子弟们则聚在一处。徐胤爵举止优雅,与几位兵部官员相谈甚欢;刘肇基则更关注实务,与五军都督府的将领讨论边情;朱常汐依旧笑容满面,四处敬酒,结交人脉;朱由桦则略显拘谨;朱华堞则与几位同样刚直的武将痛饮。
? 许多寒门出身的武进士则显得既兴奋又拘谨,小心翼翼地品尝着从未见过的美味,打量着周围的达官显贵和新晋同袍,眼中充满了对改变命运的感激和对未来的期盼。
宴会的气氛热烈而微妙,新老观念的碰撞、不同背景的融合、未来同袍的情谊,都在杯盏交错间悄然发生。
二、 前程已定·星火四方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兵部尚书王在晋站起身,全场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知道,决定命运的时刻,到了。
王在晋展开一卷黄绢,朗声宣读皇帝旨意: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尔等新科武进士,皆国之栋梁,军之瑰宝。然学无止境,战法日新。为革故鼎新,练将强军,特旨:”
“所有武进士,毋论甲第,皆需进入‘皇家陆军军官学堂’或‘帝国海军军官学堂’,进行为期六个月高级进修!”
“进修期间,系统学习新式战法、参谋作业、后勤统筹、舆地测绘、军制条例、乃至泰西语言。结业考核优异者,方授实职!”
旨意一下,台下顿时响起一片低低的惊呼和议论声。许多人本以为金榜题名后即可直接授官,没想到还要回炉深造!
王在晋目光扫过全场,继续宣读:
“此乃陛下为诸君之前程,更为大明军伍之未来所定万年基业!望诸君潜心向学,莫负圣恩!”
“进修期满,各位将按照以下分配至四区服役:”
1. 九边辽东区: 直面北虏,最为紧要,需精锐敢战之师。高杰、李过及大批边军出身、勇猛善战者,皆在名单之列。
2. 西南诸省区: 土司纷扰,地形复杂,需耐心与谋略并重。杨文岳、徐胤爵、刘肇基及部分擅长山地战、熟悉民情的武进士,被划入此区。
3. 沿海海防区(含新复台湾): 海疆万里,肩负护商、拓土、防夷重任。所有海军学员(赵承霄、钱知晏等)为核心,辅以部分通晓水务、志愿加入海军的陆师进士。
4. 京畿及内地镇戍区: 卫戍中枢,弹压地方,亦是新军(玄武军)编练重点。张献忠、朱华堞及部分勋贵子弟、成绩中上者,多分配于此。
此分配方案,显然经过深思熟虑,充分考虑了个人的背景、特长、考核表现以及帝国的战略需求。猛将派往边关,谋士派往西南,海军种子留在沿海,桀骜者置于京畿可控范围。
尽管有些意外,但无人敢质疑圣旨。大多数人很快接受了安排,并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
高杰摩拳擦掌:“好!去辽东!正好会会那些鞑子!”
李过默默点头,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
杨文岳沉吟片刻,对身边的徐胤爵低声道:“西南…正可实践你我殿前所言之策。”
赵承霄等海军学员则相视一笑,一切尽在预料之中。
唯有张献忠,听到自己被留在京畿,豹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愠色和不甘,猛灌了一口酒,低声嘟囔:“格老子的…把老子圈在身边…”但他也知道,眼下必须隐忍。
三、 众生百态·展望未来
恩荣宴罢,武进士们陆续散去,准备奔赴各自的前程。
? 武进士们:有人意气风发,憧憬着在军校进修后,前往边疆海疆大展拳脚;有人心生忐忑,对未知的军校生活和未来职责感到压力;也有人暗自较劲,决心在进修中脱颖而出。但他们共同的是,都踏上了一条与传统军户截然不同的、职业军官的晋升之路。
? 落榜者:并非所有失败者都黯然离去。兵部联合五军都督府发出通告,大量招募落榜武生,充任边军、卫所的低级军官(队官、哨官)或新军(玄武军)的基层士官。许多落榜者看到了另一条出路,纷纷应募。朝廷此举,既安抚了人心,也网罗了大量有生力量,避免了人才流失和社会动荡。
? 朝廷与民间:此次武举的成果,在朝野上下引发了持续的热议。文官集团对杨文岳的崛起乐见其成,对海军集团的强势则心情复杂;勋贵武将们则对高杰、李过等实战派以及徐胤爵等自家子弟的表现感到欣慰;守旧派则对大量新学之士占据高位感到担忧。民间更是传为佳话,茶楼酒肆都在谈论武状元赵承霄的传奇、张献忠的悍勇、高杰的神力,尚武之风为之一振。
? 皇帝朱啸:在乾清宫西暖阁,他仔细审阅着最终的分配名册和评语。他的目光在张献忠、高杰、杨文岳、李过等名字上久久停留。
“张献忠,桀骜难驯,然勇冠三军,乃利刃,亦可能伤己…置于京畿,置于朕之眼下,先磨其棱角,观其后效。”
“高杰,勇猛忠诚,性情直率,乃陷阵虎将,派往辽东,正可大用。”
“杨文岳,文武全才,老成谋国,派往西南,试行其策,或可收奇效。”
“李过,沉稳精细,勇猛内敛,是可独当一面之才,与高杰同往辽东,可相辅相成。”
“海军诸生…乃朕之希望所在。大海,才是大明未来的疆场!”
他的目光仿佛已越过紫禁城的红墙,投向了辽阔的北疆、神秘的西南、无垠的海洋,乃至更遥远的世界。这批由他亲手选拔、塑造的新血,将如同种子,撒向帝国的四方,生根发芽,最终长成参天大树,支撑起一个前所未有的强盛帝国。
四、 征程伊始·迈向深蓝
数日后,北京城外,岔路口。
大批武进士在此告别,他们将分赴天津、南京、武昌等地的海军或陆军官学堂报到,开始进修。
“赵兄,钱兄,孙兄!海上建功,莫要忘了陆上的弟兄!”杨文岳拱手向海军学员们告别。
“杨兄放心!西南之事,若有需海军策应之处,一纸文书即可!”赵承霄郑重回礼。
“高大哥,李兄弟!辽东苦寒,多加保重!多杀鞑子!”张献忠难得地没有抬杠,举起酒囊。
“你也一样!在京畿,收敛些脾气!别给陛下惹麻烦!”高杰大笑,与他碰了一下酒囊。
李过则与周砚辞等几位相处不错的同窗默默拱手,一切尽在不言中。
寒暄过后,众人翻身上马,或登上马车,向着不同的方向,驰骋而去。
赵承霄、钱知晏等海军学员,汇成一股深蓝色的洪流,向着天津港的方向进发。那里,有海军学堂,有造船厂,更有等待他们的战舰和无垠的大海。他们的目光,坚定地望向东方,望向那蔚蓝的、充满挑战与希望的未来。
杨文岳、徐胤爵等人则南下,他们将进入南京的陆军官学堂进修,然后奔赴西南,去实践他们的平蛮安疆之策。
高杰、李过等人则北上,他们将进入设于蓟镇的陆军学堂分校,然后直抵辽东前线,用他们的勇武与智慧,去对抗帝国最直接的威胁。
张献忠、朱华堞等人则留在京畿,进入京西的皇家陆军军官学堂本部,开始一段充满变数的进修生涯。
马蹄声碎,车辙远去。身影逐渐消失在官道的尽头。
这场旷日持久、规模空前、影响深远的武举恩科,终于落下了帷幕。它不仅仅是一次考试,更是一次宣言、一次播种、一次彻底的军事革新开端。
它宣告了大明帝国建军思想的彻底转变:从重视个人勇武,转向强调系统知识、专业技术、协同作战和职业化军官团。
它为帝国播下了数千颗充满活力的新式军官种子,他们带着不同的特质和相同的忠诚,即将撒向四方,深刻改变着每一支他们所在的部队。
它标志着大明军事力量,正式迈向了近代化、职业化的关键一步,一个全新的、更加强大的军事时代,由此开启!
征程,已然开始。星火,已然散开。帝国的未来,正在这些年轻军官的马蹄声和帆影中,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