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苑的门闩落得沉重,“咔嗒” 一声锁死了风雪,却锁不住胸腔里狂跳的心脏。沈静姝背靠着门板滑坐下去,冰凉的木棱硌着脊椎,冷汗浸透的内衫贴在背上,冻得人打颤,可那颤栗里裹着滚烫的热 —— 雪光从窗棂漏进来,在她瞳仁里碎成星子,亮得惊人。
她真的拿到了。在张嬷嬷的金镯声擦着柴垛过去的瞬间,在周姓男子翻出院墙的雪沫里,她把命运的钥匙攥在了手里。
不敢点灯。指尖摸着床沿挪到床边,膝盖撞得床腿轻响,她慌忙按住嘴 —— 这院子里连老鼠跑过都听得见,半点声响都能惊起千层浪。窗外的雪亮得发透,正好顺着窗纸的破洞淌进来,在油布包上投下片青白的光。
三层油布裹得紧实,指尖蹭过表层,胡麻油的香气混着雪夜的寒气钻鼻孔。她屏住呼吸解绳结,麻绳冻得发硬,手指僵得不听使唤,解了三次才松开。布层摩擦发出细碎的 “沙沙” 声,在死寂的屋里格外清晰,每一下都像刮在心上。
最先露出来的是账册的边角。巴掌大的册子,封面是糙纸,没题字,翻开来时 “哗啦” 一声轻响,纸页脆得像要折断。沈静姝的目光刚落上去,呼吸就顿住了 —— 不是库房里那些模糊的代号,每一页都写得明明白白:“天启七年三月初六,支银三千两,经手张氏,付城南绸缎庄(张族侄)”“四月廿一,盐引十张,转赠荣亲王长史,画押:李”。
时间线像条毒蛇,从母亲 “染疾” 的那个冬天,缠到阮家满门抄斩的深秋。几笔巨额款项的流出地,赫然写着 “静心苑月钱”,接收人处按着暗红手印,边缘晕开的墨渍像干涸的血。沈静姝的手指抚过 “荣亲王” 三个字,指节抖得厉害 —— 那是太夫人的亲兄长,难怪阮家倒得那样快。
她把账册按在膝头,指尖压着纸页上的折痕,才勉强压住喉咙里的哽咽。油布底层还裹着东西,一张桑皮纸,叠得方方正正,边角已经磨毛了。
是母亲的字。
沈静姝的呼吸瞬间凝在胸口。往日母亲写家书时笔锋温润,连 “静姝” 二字都带着笑意,可这纸上的字,每一笔都像在抖。“张氏狼子” 的 “狼” 字写得太急,墨团拖了半寸;“合谋” 二字的墨痕洇了三道,像是滴过泪,又像是咳过血。她逐字读下去,读到 “青鸾成对” 时,指腹摸向衣襟里的簪子,银尖硌着肋骨,疼得清醒。
最刺目的是结尾的血渍。暗褐色的一团,把 “内藏” 后面的字全糊了,边缘已经发脆,指腹按上去,纸页硬邦邦的,像母亲最后绷紧的神经。“为母鸣冤” 四个字写得歪歪扭扭,最后一笔拖得极长,穿过血渍,像只求救的手。
“娘……” 她终于忍不住,喉间挤出细碎的哽咽,眼泪砸在纸上,晕开一小片湿痕,和旧年的血渍叠在一起。原来不是病逝,是毒害;不是天灾,是人祸。太夫人的佛堂香火,张嬷嬷的金镯,宗亲的朱印,像三张网,把阮家、把母亲、把她,全罩在了里面。
油布包底还有个硬东西,滚到掌心。是枚铜钥匙,指甲盖大小,样式古朴,正面刻着 “阮” 字,阴刻的纹路里嵌着灰,边缘磨得发亮,想来母亲当年常摩挲。可这钥匙开什么?旧邸的梅瓶?还是镜台的机关?她摸出衣襟里的青鸾簪,簪尾半朵梅花的刻痕,正好能和周姓男子那支对上 —— 双鸾共鸣,才能开镜台。
可另一支,随葬了。
沈静姝的心猛地沉下去,像坠了块冰。母亲葬在京西阮家祖坟,张嬷嬷如今盯得紧,别说出府,连院门都难踏出半步。三日后落梅庵之约,是生机,还是陷阱?她想起周姓男子翻院墙时的决绝,想起孙氏倒在雪地里的眼神,想起账册上那些血淋淋的字 —— 留在侯府,是等死;去落梅庵,是搏命。
铜壶滴漏的 “滴答” 声从外间传来,亥时三刻了。窗外的风突然紧了,刮得窗纸 “呜呜” 响,像谁在哭。她抬头望出去,那株老梅还立在雪地里,枝桠上的红梅被雪压着,却没掉一片,风一吹,花瓣抖得厉害,红得像凝固的血,又像不灭的火。
沈静姝缓缓攥紧掌心的钥匙,冰凉的金属硌进肉里。她想起重生那天,也是这样的雪夜,她趴在母亲的灵前,摸到棺木缝里漏出的银簪 —— 那时她就该知道,娘不会甘心。
没有退路了。
她把账册、密信、钥匙重新裹进油布,塞进贴肉的衣襟。胡麻油的香气混着体温,暖得像母亲的手。站起身时膝盖发僵,撞得床腿 “咚” 一声轻响,她却没管,只盯着窗外的梅枝。雪还在下,可天快亮了。
外间传来巡夜人的梆子声,三记,沉稳得像敲在心上。沈静姝走到桌边,吹熄了最后一截蜡烛。“噗” 地一声,烛火缩了下,最后一点光在铜钥匙上跳了跳,映亮她的眼睛。
黑暗里,那双眸子亮得惊人,像寒星,像淬火的剑。
三天。要出府,要去祖坟,要拿到另一支簪,要赴落梅庵之约。
她摸了摸衣襟里的油布包,硬邦邦的,是证据,是希望,是母亲的命。风雪还在吼,可她知道,有些东西,已经不一样了。镜台要开,鸾鸟要鸣,这侯府的雪,该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