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阳光透过薄云,洒在百家镇公社略显喧嚣的大院里。
几辆来自不同县、不同公社的破旧吉普车和拖拉机,如同朝圣般,停靠在院墙边,带来了一身风尘和满眼的期盼。
这些来自外地的干部们,脸上大多带着难以掩饰的焦虑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怀疑。他们的地方,或因管理混乱,或因技术落后,社办企业举步维艰,甚至成了集体的包袱。听闻百家镇这边搞得风生水起,便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前来取经,甚至直接开口请求“支援”。
公社会议室里,烟雾缭绕。
来自红旗公社(正是当年王老五所在的那个公社)的革委会主任,姓马,是个黑瘦的汉子,此刻正用力抽着烟,眉头拧成了疙瘩。
“诛厂长,不瞒你说,我们那粉条作坊,都快黄摊子了!出来的粉条,又黑又碎,煮一锅成了糊糊,根本卖不出去!工人工资都发不出,我这心里急得像猫抓啊!”马主任的声音带着嘶哑。
旁边另一个公社的干部也唉声叹气:“我们那小农机站更惨,就会换个轮胎补补胎,稍微复杂点的毛病就抓瞎,社员们的机器坏了,都得往县里送,耽误多少事!”
众人七嘴八舌,倒着苦水,目光却都聚焦在始终沉稳不语、静静聆听的诛皎身上。
诛皎没有立刻给出承诺。
他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简单的物资援助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必须将百家镇摸索出的这套管理方法、技术理念和生产模式传播出去,才能真正帮到他们。
而且,这也是一个将“百家镇模式”向外辐射,扩大影响力,甚至在更高层面巩固地位的绝佳机会。
“各位同志的情况,我都了解了。”诛皎终于开口,声音平和却带着力量,“大家遇到的困难,我们百家镇也曾经经历过。办法,总比困难多。”
他话锋一转:“但是,光靠我们派人去帮你们修一次机器,或者送几台设备,能管一时,管不了一世。关键,是要建立起一套适合你们自己的、能够良性运转的体系和一支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队伍。”
马主任等人愣了一下,似乎没想到诛皎会这么说。
“那……诛厂长的意思是?”
“我的建议是,由我们联合总厂,派出几支精干的技术服务小队,分赴各位的公社。”诛皎说出了自己的方案,“这些小队的任务,不是去当救火队员,而是去当‘播种机’和‘宣传队’!”
他详细阐述道:“他们会帮助你们诊断生产和管理中的具体问题,提出改进方案;会现场培训你们的技术工人,传授基础的操作和维修技能;会更直观地展示我们百家镇在质量控制、成本核算、技术创新方面的一些具体做法。”
“当然,”诛皎看着众人,“这需要各位的全力配合,需要你们选派肯学、肯干的年轻人跟着学,需要你们下定决心,打破一些旧的坛坛罐罐。这个过程可能会有阵痛,但这是走向正轨必须付出的代价。”
马主任和其他干部互相看了看,眼神交流中带着犹豫,但更多的是被诛皎描绘的蓝图所吸引。他们确实需要的是根治的药方,而不是止疼片。
“干!我们红旗公社干了!”马主任第一个拍板,“诛厂长,你派谁去,我们都听他的!该怎么改,我们绝不含糊!”
“我们也干!”
“请诛厂长务必派人指导!”
请求变成了共识。
诛皎雷厉风行,立刻从联合总厂各分厂抽调骨干。
张铁柱,这位在改良拖拉机中表现出色的年轻人,被任命为援建红旗公社粉条作坊的技术小组组长。
王学军,则带领另一支小队,奔赴那个农机站濒临倒闭的公社。
还有其他几名在技术夜校中成长起来、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青年技术员,也分别领受了任务。
临行前,诛皎亲自为他们送行。
“铁柱,学军,还有大家,”诛皎看着这些自己一手培养起来的年轻人,语气凝重,“你们这次出去,代表的不仅是我们联合总厂,更是我们‘百家镇’的脸面!要把我们踏实、严谨、创新的作风带过去!遇到问题,多动脑子,多依靠当地的群众!既要解决问题,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尊重地方同志。”
“是!厂长!我们保证完成任务!”张铁柱等人挺直腰板,眼中充满了使命感。
技术服务小队出发了。
他们深入到那些陌生的公社,面对的不仅是落后的设备和混乱的管理,还有部分当地人的不信任和抵触。
张铁柱在红旗公社的粉条作坊,首先从清理环境卫生、建立最基本的原料检验记录开始,手把手地教工人控制淀粉浆的浓度和酸度,改革老旧的晾晒方法。
起初,作坊里的老师傅不屑一顾,认为这些毛头小子是来瞎指挥。但当第一批按照新工艺生产出来的粉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洁白和韧性时,质疑声变成了惊叹声。
王学军在那边的农机站,则从最基础的工具摆放、维修记录做起,带着站里唯一两个小学徒,从清洗零件、识别常见故障开始教起,并利用有限的材料,制作了几套简易的维修工具。
当一台趴窝半年多的柴油机,在他们手中重新发出轰鸣时,整个农机站的人都沸腾了。
几个月后,捷报陆续传回。
红旗公社的粉条作坊起死回生,产品达到了供销社的收购标准,第一次实现了盈利!
那个濒临倒闭的农机站,不仅恢复了基本维修功能,甚至还能进行一些简单的零部件加工,重新赢得了社员的信任!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开。
“百家镇模式”和诛皎派出的技术服务小队,声名远播。
更多的外地公社发来请求,希望派人指导。
上级部门也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将这种“以技术输出带动落后地区发展”的模式,作为成功经验进行了内部通报。
诛皎坐在办公室里,看着桌上一份份来自外地的感谢信和情况报告,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知道,这一次的援建,不仅实质性地帮助了兄弟公社,更将“百家镇”的声誉和影响力,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播撒出去的,不仅仅是技术的种子,更是希望的星火。
这星星之火,必将以百家镇为中心,渐成燎原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