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走到窗边,拉开一条百叶窗的缝隙,外面的阳光涌进来,照亮了空气中,浮动的尘埃。“市场现在还在狂欢,你看创业板指,还在创新高,券商营业部里,全是追涨的人,他们只看到‘过热’,没看到‘滞涨’的影子,这就是我们的机会窗口!我们不用像模型说的那样‘逃跑式减仓’,我们要‘阵地转移’!”
柯景阳猛地转过身,双手撑在桌面上,目光灼灼地看着林小雨:“在市场还相信‘高增长’故事的时候,我们把那些讲故事的、估值炒到天上的,科技股卖掉,尤其是那些,没有业绩支撑、靠概念炒作的;然后,我们悄悄潜入‘安全堡垒’,就是那些无论经济好坏,人们都离不开的领域。”
“公用事业和必需消费。”林小雨几乎是,下意识地接话,她的大脑,已经开始快速计算,这两个板块的历史表现,在2011年、2017年的滞涨周期里,这两个板块的跌幅,确实远低于大盘。
“对!”柯景阳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兴奋,“公用事业(水电煤气)需求是刚性的,就算经济不好,人们也要用电、用水,而且它们的价格受政府管控,往往能随通胀调整,相当于‘抗通胀债券’;必需消费(食品饮料)更不用说,人总要吃饭、喝水、买日用品,无论经济周期怎么变,需求都稳定,那些有定价权的龙头企业,还能把成本压力,转移给下游这才是滞涨期里能活下来,甚至能赚钱的板块!”
工作室里再次陷入沉默,但这次的沉默,不再是紧绷的对峙,而是一种思维碰撞后的沉淀。林小雨看着屏幕上,滚动的科技股行情,某只人工智能概念股,当天还在涨停,市盈率已经超过200倍;再看公用事业板块,某水电龙头的市盈率只有12倍,股息率却高达5%。她的手指在触控板上滑动,从“一键清仓”的页面退出,打开了一个全新的Excel表格。
“列两个清单。”林小雨的声音,恢复了往日的冷静,但内容已经彻底改变,“第一个是高估值科技股减仓名单,优先砍市盈率超过100倍、近三个季度,业绩下滑的标的;第二个是防御型标的池,公用事业,要选现金流稳定、股息率超3%的,必需消费,要选龙头企业,排除受猪肉价,影响太大的肉制品公司。”
她抬头看向柯景阳,眼底的锐利,多了几分温度:“调仓节奏不能太快,未来五个交易日内完成,每天减仓不超过5%,避免引起市场注意;同时,我会在模型里加入‘滞涨期强度’变量,用pmI分项、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率、小微企业融资成本,这三个指标加权,重新计算政策概率。”
1. 美林时钟“过热期”、“滞涨期”切换逻辑:当经济数据出现“需求回落(如pmI新订单下降)+通胀高企(如cpI\/ppI持续上涨)”的组合时,意味着经济从“高增长+高通胀”的过热期,开始向“低增长+高通胀”的滞涨期过渡。此时央行陷入“防通胀”与“稳增长”的两难,货币政策往往会“紧而不猛”,避免经济直接硬着陆。
2. 防御型板块核心逻辑
公用事业(水电、燃气、热力):核心优势是“需求刚性加抗通胀属性”。作为生活必需品,其需求不受经济周期影响;同时,价格多由政府指导定价,在通胀周期中,可通过调价转移成本压力,业绩稳定性强,类似“类债券”资产。
必需消费(食品、饮料、日用品):核心优势是“需求稳定加定价权”。无论经济好坏,消费者对食品、饮用水、洗漱用品等的需求,不会大幅波动;行业内,具备品牌力,和渠道优势的龙头企业,可通过提价将原材料成本,上涨的压力转移给下游,维持利润稳定。
屏幕上,代表进攻的科技股代码,被一个个拖进“减持列表”,红色的下跌箭头,在K线图上若隐若现;而代表稳健的公用事业,和必需消费龙头代码,被逐一加入“重点关注池”,绿色的均线,正缓慢向上发散。在市场还沉浸在过热狂欢的时刻,一场无声的阵地转移,已经在“观势”工作室里悄然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