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灵订单”的阴云还没散,林小雨死死盯着,屏幕的眼神突然一凛,刚复盘到一半,一笔不起眼的小额亏损,像根刺扎进了她眼里。这亏得邪门,不是算法判断错了,是成交价离谱得吓人。
“景阳!过来!”她声音发沉,指着交易记录上的“新月陶瓷”,“咱们的算法,明明在14.30元发的买入信号,最后居然按14.50元成交!平白多掏了两个点,这钱花得莫名其妙!”
柯景阳凑过来,皱眉道:“是不是网络卡了?或者当时盘面波动大?”
“波动个鬼!”林小雨直接调出Level-2明细,和分时图,指尖戳着屏幕,“你看!发信号那会儿,卖一价明明白白是14.30元,还挂着500手呢,正常情况下,咱们闭着眼都能成交!可你再看实际成交的瞬间。”
她把数据放大到秒级:“就在咱们的订单,刚要进场前一秒,那500手卖单,就跟蒸发了似的,没了!市场里最便宜的卖单,直接蹦到了14.50元,就几十手挂在那儿!咱们的单子,只能硬着头皮往上追,按这个坑人的价格成交!结果刚买完,14.30元的卖单,又活过来了,稳稳地挂回去了!”
这操作快得像眨眼睛,要是没盯着数据逐秒扒,根本发现不了。柯景阳看得后背发毛:“这…这500手,还能长腿跑路了?专门躲着咱们的单子?”
“不是躲,是被人故意抽走了!”林小雨的脸色,彻底沉下来,又调出,另外几笔交易记录,“你看这几单,全是冷门小盘股,而且全集中在,下午两点半左右。那是咱们的算法,每天最后一次,调仓的固定时间!有人不仅知道,咱们买什么,连什么时候买,都摸得门儿清!”
一句话,像冰锥一样,扎进柯景阳心里:对手在盯着,他们的交易通道,跟打猎似的蹲点!
为什么:专挑交易冷清、挂单薄的“软柿子”股票下手,摸透对手的交易意图后,提前下套。
这下要怎么玩:
1. “抽水”:对手下单前,瞬间撤掉,关键价位的挂单,让市场一下子“断流”。
2. “设套”:同时在更高价(或更低价)挂自己的单子,等着人来撞。
3. “钓鱼”:对手订单进来,发现没低价单了,只能咬着牙,接受坑人价,乖乖踩进陷阱。
这样的危害:直接把对手的“滑点”拉到爆,交易成本飙升,尤其是针对,频繁交易的小策略,简直是往死里薅。
“这群人也太阴了!”柯景阳攥紧了拳头,气得手都在抖,“之前用幽灵订单骗我们,现在更狠,直接蹲在,咱们的交易路上,先把路挖断,再高价卖‘过路费’!这跟抢劫有什么区别!”
“他们专挑小盘股下手,就是捏准了,这些股的命门!”林小雨补充道,“小盘股挂单少,跟条小溪似的,他们扔块石头,就能堵死;要是大盘股,跟长江黄河似的,水量足得很,他们这点手段,连个浪花都掀不起来。这就是,市场微观结构的软肋。越是冷清的地方,越容易被拿捏。”
不是所有市场都一样“抗揍”。
交易量小、挂单薄的股票(小盘股、冷门股),价格跟纸糊的似的,一点资金,就能搅得鸡飞狗跳,脆得很。
交易量大、挂单厚的股票(大盘股),价格跟铁打的一样,稳得很,没那么容易被操控。
工作室里,刚因为破解“幽灵订单”,燃起的一点底气,瞬间被这“流动性陷阱”浇得透心凉。对手的手段,比他们想的更毒、更狠,简直是把他们,当成了砧板上的肉。
柯景阳望着,窗外的天色,突然觉得,自己像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森林里走。脚下要防着绊人的索套(幽灵订单),脚下说不定,还藏着一踩就陷的沼泽(流动性陷阱),而暗处,还有一双眼睛,死死盯着他们,等着下一次猎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