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婉宁坐在宿舍书桌前,就着那盏陪了她好些年的台灯,给姥姥和妈妈写信。
“姥姥、妈妈:
我们的研究有眉目了。现在,探测器就像有了能‘看见’引力波的‘眼睛’,空天飞机也装上了一颗能一直跳动的‘心’。
再过一个月,‘巡天者’就要出发了。等到它在太空拍下第一张照片,我一定第一时间洗出来,给你们寄回家。”
与此同时,发射场深处的总装厂房依然灯火通明。落日余晖透过高大的窗格,洒在“巡天者”探测器银白色的壳体上。
位于探测器尾端的“曙光一号”动力舱外侧,那层精心贴附的引力感应膜在夕照中泛出若隐若现的幽蓝光泽,静默地见证着人类探索未知的渴望。
不远处的跑道上,修长的“凌霄号”正进行最后一次夜航测试。
它掠过长空,机翼划开瑰丽的暮色,引擎的轰鸣声沉稳有力,仿佛一次次叩问着苍穹,诉说着中国航天人走向深空的决心与信念。
“巡天者”探测器发射进入最后24小时倒计时。发射场的夜风格外急促,吹得塔台窗户微微作响。
苏婉宁站在指挥塔台的观测窗前,手中紧握着太姥爷留下的那枚旧怀表。表盖内侧,“星辰为证”四个字在灯光映照下,泛着沉静的光泽。
她抬眼望向远处的发射架——
银白色的“巡天者”在强光照射下,犹如一柄静默指天的长剑。
唯有“曙光一号”动力舱外覆盖的那层引力感应膜,在风中轻微震颤,仿佛呼吸。
就在这时,通讯器中突然传来材料组急促的汇报:
“苏少校,引力感应膜超导参数出现波动!模拟火星引力场测试中,响应延迟超出标准0.02秒!”
苏婉宁心头一紧。
0.02秒,在地面上或许微不足道,可一旦进入深空,这点误差足以让探测器偏离轨道数百公里。
她没有迟疑,立即带人赶赴材料实验室。实验报告摊在桌上,一行结论清晰刺眼:
感应膜在极端低温下,分子结构出现局部紊乱。
崔教授沉稳的声音从身后响起,手里扬着一份纸页泛黄的实验记录。
“试试液氮二次校准。”
他走近说道。
“在极端低温下,材料分子结构反而更趋于稳定。我们把校准温度再调低五度看看。”
实验室里立刻动了起来。
液氮罐阀门被小心旋开,白色冷雾“嗤”地涌出,缭绕在感应膜周围,凝结成细密的霜。
所有人的目光都紧盯着温度显示屏。当数字最终定格在零下273.12摄氏度时,监测屏幕上那个刺眼的延迟数值,终于轻轻一跳,稳稳回落到了绿色标准区间之内。
材料组的危机刚刚解除,轨道计算组又传来了紧急消息:
“苏少校,小行星带边缘监测到新生成的碎片群,原先规划的28小时穿行路线存在风险,必须重新计算。”
苏婉宁快步走到星图前,屏幕上密集的轨迹线交错重叠,宛如一团乱麻。
她凝神看了片刻,忽然眼神一亮——
“启用AI动力调节系统的自主规避模块!”
她转向算法组负责人。
“修改核心参数,授予系统在遭遇突发碎片时自主调整引力感应的权限,实现推力方向的实时优化。”
整个算法组连夜投入推演。
屏幕上,代表“巡天者”的光点在新规划的路径上灵活穿梭,一次次与碎片轨迹擦肩而过。
天快亮时,最新的模拟结果终于出炉:新路线不仅完美规避了所有碎片,还将穿越时间压缩至26小时。
发射当天,天色未亮,戈壁滩上却是一片晴空,星斗渐隐。
当倒计时终于归零,一声巨响撼动大地,“巡天者”尾部喷涌出炽烈的橘红色火焰,庞大的箭体沉稳地挣脱地面,向上攀升。
苏婉宁站在观测窗前,和同事们一起屏息凝望。那道光芒越来越小,从耀眼的火球渐变成一颗星,最终融入湛蓝的天幕,再无踪迹。
指挥大厅里,数据屏上的曲线平稳跳动。
“曙光一号”动力系统运行正常,各项参数均达预期。
最令人振奋的是,引力感应膜已成功接收到地球引力场的细微波动,正引导着“巡天者”,精准地滑入预定轨道。
三天后,“巡天者”如期进入小行星带。
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代表探测器的光点正以精妙的轨迹穿梭移动。依据前方引力场的细微变化,轻盈而准确地调整着姿态,一次次与交错飞过的碎石擦肩而过。
当光点最终平稳穿越那片密集区域时,大厅里响起一阵克制的掌声。
几乎在同一时刻,主屏幕一闪,跳出了“巡天者”传回的第一张深空影像——
在一片深邃的宇宙背景中,一颗泛着暗红色光泽的陌生星球静静悬浮,周身笼罩着一层朦胧而稀薄的气态光环。
就在众人为成功穿越小行星带而稍松一口气时,光谱分析仪的指示灯突然急促闪烁起来。
坐在终端前的年轻研究员小李猛地直起身,盯着屏幕上滚动的数据,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颤抖:
“苏少校……您快来看!这颗星球的大气成分——氮氧比例接近地球,表面温度区间也适宜,而且……”
他顿了顿,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断。
“光谱特征显示,极地区域可能存在液态水痕迹。”
指挥中心里原本轻松的空气骤然凝固。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主屏幕上——
那颗泛着暗红色光泽的陌生星球,依旧在深邃的宇宙中静静旋转,仿佛承载着某种古老的秘密。
但在场的每一位科研人员都明白,这个发现意味着什么。
苏婉宁快步走到控制台前,双手撑在桌沿,目不转睛地审视着那几行关键数据。
她深吸一口气,稳了稳有些发颤的嗓音,清晰地说道:
“立即将全部数据加密传回总部,启动‘巡天者’高分辨率成像模式。我们要确认这颗星球的真实环境——它或可能成为是人类未来的一扇窗。”
她转过身,望向身后一张张紧张而期待的面孔,语气坚定:
“各位,我们可能正站在一个历史的路口。”
苏婉宁的话音落下,指挥中心里静得能听见仪器运转的低鸣。每个人都屏住了呼吸,仿佛怕惊扰了数亿公里外的那个神秘世界。
控制台前,头发花白的老工程师推了推眼镜,手指熟练地在键盘上敲下一串指令,声音因长时间工作而略显沙哑:
“苏少校,高分辨率成像已启动,正在做多光谱扫描。”
大屏幕上,那颗红色星球的影像逐渐清晰,表面的沟壑、环形山等地貌细节一一呈现,如同一位蒙面巨人缓缓揭开了面纱。
这时,站在后排的年轻研究员小张忽然往前凑了凑,指着图像上一片颜色略深的区域,语气带着不确定的兴奋:
“快看这儿……这片阴影的形状,边缘这么圆润,会不会是……古代湖泊干涸后留下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