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永源实业”牵头的财团合作协议的签署,标志着滨城商行重组迈出了最具决定性的一步。媒体的报道铺天盖地,将其誉为“问题金融机构市场化重组的成功范本”、“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生动实践”。林墨作为方案的主要设计者和推动者,名字也频繁出现在报道中,被赋予了“金融少帅”、“破局者”等光环。
然而,林墨自己却异常清醒。他知道,协议的签署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将纸面上的蓝图,转化为一家健康、可持续运营的“新滨城银行”。他被重组办正式任命为驻“新滨城银行”筹备工作组组长,全面负责重组落地的具体事宜。
工作组进驻滨城商行原总部大楼的第一天,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混合着焦虑、迷茫和一丝微弱期盼的复杂气息。大楼里不再有往日的繁忙,许多工位空置,留下的员工眼神躲闪,士气低落。堆积如山的待处理文件、纠缠不清的法律纠纷、以及系统里触目惊心的坏账数据,无不昭示着前路的艰难。
林墨召开了一次全体员工大会。站在台上,看着台下那一张张或麻木、或怀疑、或带着最后一丝希冀的脸,他没有讲任何空泛的大道理。
“我知道,大家心里都很慌,很迷茫。”林墨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寂静的会场,“担心自己的工作,担心银行的未来,也担心自己的前途。这些,我都理解。”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坚定:“但是,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了!总行没有放弃我们,新的投资者带着资源和诚意而来,他们看中的不是这栋楼,也不是那些已经成为历史的坏账,而是在座的每一位,以及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上千千万万需要金融服务的企业和百姓!”
他公布了筹备期的几项核心原则:第一,尽可能稳定现有员工队伍,通过培训和考核,实现人员的优化和转型;第二,立即启动核心系统的清理和数据迁移,为新银行运营打下基础;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重启信贷阀门,但方向必须明确——坚定不移地投向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三农”领域。
“我们的未来,不在那些虚无缥缈的大项目里,就在滨城的每一条街道,每一个乡镇,每一家踏实做事的小工厂、小店铺里!”林墨的话掷地有声,“从今天起,我们不再是谁的包袱,我们要成为浇灌这片土地的‘活水’!”
他的发言,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像一块投入死水的石头,激起了涟漪。一些老员工的眼神里,重新燃起了久违的光彩。
然而,重启信贷业务谈何容易。旧的信贷文化积重难返,风控体系近乎瘫痪,员工技能也需要更新。林墨亲自带队,重新设计了一套适用于小微客户的、标准化与差异化相结合的信贷流程和风控模型。他要求客户经理必须下沉,跑市场、访客户,真正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资金需求。
这个过程阻力重重。习惯了坐在办公室里看报表、等客户上门的部分老员工极其不适应,抱怨之声不绝于耳。甚至有人暗中使绊子,拖延流程。
就在这时,林墨收到了苏晴发来的一份资料。是她利用在国际部的资源,整理的关于国际上社区银行成功服务小微企业的案例和一些先进的风控技术摘要。这份资料来得正是时候,为林墨团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思路。
他整合这些信息,结合滨城本地实际,推出了“滨城助业贷”等一系列针对性产品,并引入了基于税务、水电、供应链等多维度数据的信用评估工具,极大地提高了审批效率和风险识别能力。
重生之路,每一步都充满艰辛。但林墨和他的团队,像耐心的工匠,一点点地清理着废墟,重建着基石。
一天,林墨在翻阅一份待审批的“滨城助业贷”申请时,看到一个熟悉的名字——“匠心工坊”,老板老李。
申请资料显示,老李的工艺品厂在经历了“天宇跨境”的风波后,一度陷入困境,但他没有放弃,利用之前积累的技术和口碑,开始转向国内文旅市场,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目前接到了几个景区订单,急需一笔资金购买原材料和扩大生产。
林墨亲自复核了这笔贷款,很快予以批准。
几天后,他接到了老李打来的电话,老人的声音激动得有些哽咽:“林总!是您!我就知道是您!贷款批下来了,太快了!谢谢您!谢谢新银行!您……您还记得我这个老头子……”
“李老板,我当然记得。”林墨握着电话,脸上露出了许久未见的、发自内心的笑容,“好好干,把咱们滨城的文化,传播出去。”
放下电话,林墨走到窗边。楼下,一家因为获得新银行贷款而得以续命的小餐馆,正在重新装修,招牌焕然一新。街道上,车流人流,熙熙攘攘,充满了平凡的生机。
他想起沈国立那套冰冷残酷的“实验论”,想起东海分行崩塌时的无力与幻灭。此刻,看着这片正在一点点恢复活力的土地,他更加确信,金融的价值,不在于制造毁灭性的风暴,而在于滋养万物生长的涓涓细流。
重生之路,道阻且长。但希望的种子已经播下,他相信,只要方向正确,持之以恒,这片土地终将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而他的使命,就是守护好这条来之不易的“重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