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在紧急会议上的破釜沉舟,如同一剂强效的稳定剂,暂时压下了“新滨城银行”内部翻涌的暗流。总行审计组在经历了那场近乎“对峙”的会议后,态度发生了微妙转变,审查重点从“追究责任”转向了“评估效能”,最终出具的报告虽指出若干“需关注的风险点”,但基调已转为“肯定探索方向,建议审慎优化”。
然而,真正的基石,从来不是言辞,而是实绩。
“战略与风险协同委员会”的首次联席会议,在一种近乎剑拔弩张的气氛中召开。卡特依旧傲慢,但林墨没有给他主导全场的机会。会议一开始,林墨就直接抛出了一个关键议题:“‘深度思维’下一代核心算法的并行研发路径选择——是继续押注全自主架构,还是兼容主流开源生态?”
卡特立刻主张前者,言辞激烈地抨击开源路线的“平庸”与“受制于人”。这一次,林墨没有反驳,而是示意一位由委员会特邀的、在AI架构领域享有国际声誉的华裔科学家发言。这位科学家用严谨的推演和数据,冷静地分析了全自主架构在当前算力、数据和生态制约下的巨大风险和超长研发周期,同时也指出了纯粹依赖开源可能存在的长期隐患。
专业,对专业。
激烈的技术辩论持续了三个小时。林墨大部分时间沉默倾听,只在双方情绪过于激动或偏离主题时,才介入引导。最终,委员会以投票方式,通过了一项折中但更具可行性的方案:短期聚焦于在主流开源框架上进行深度优化与关键模块替代,同时保留一支精干团队进行全自主架构的远景研究。 方案既考虑了商业化落地的现实需求,也为未来的技术独立保留了火种。
卡特虽然心有不甘,但在无可辩驳的技术逻辑和集体决策面前,第一次没有拂袖而去,只是阴沉着脸接受了结果。
这次会议,成为了“钥匙基金”投后管理的转折点。 它确立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则:创新需要激情,但更需要建立在理性与共识之上的纪律。
与此同时,“新滨城银行”在国际业务上的强硬反击开始显现威力。“合作信誉名单”制度推出后,几家原本态度摇摆的欧洲企业,权衡利弊,选择了更换律所,以维持与“新滨城银行”的合作关系。而那家跳得最欢的律所,在面对“新滨城银行”提起的天价反诉讼,以及因此带来的客户流失和声誉下滑后,其背后的资本开始施压,其针对“新滨城银行”的骚扰性诉讼节奏明显放缓。
苏晴在境外也传来好消息。她利用“智库A”遭遇内外麻烦、注意力被分散的时机,成功获取了其试图影响国际金融规则制定的几份关键内部备忘录的副本。这些证据虽不足以立即扳倒这个庞然大物,但已成为悬在对方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为其未来的行动套上了缰绳。
真正的捷报,来自那些被守护的“种子”。
“启明量子”正式发布了其达到商用标准的高性能单光子源,并与国内顶尖的通信设备商签订了首批供货协议,标志着中国在量子通信核心部件上实现了从追赶到并跑的跨越。
“磐基基材”扩建的新产线全线投产,其特种陶瓷基板以优异的性能和稳定的供应,成功打入全球前三的芯片制造商的供应链,打破了国外企业长达二十年的垄断。
甚至连一度风雨飘摇的“深度思维”,在新的协同机制下,其专注于开源框架优化的团队,也在短短数月内,推出了性能提升显着的新版本算法开发工具包,获得了市场的积极反馈。
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果,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无声地冲刷着所有的质疑与非议。总行内部那些针对林墨的杂音,在硬邦邦的成绩面前,逐渐消散。陈永清在一次内部通气会上,只说了简单一句:“事实胜于雄辩。”
滨城,夜色温柔。
林墨没有留在办公室,而是独自驱车来到了海边。咸湿的海风拂面,远处港口的灯火与天上的星辰连成一片。他卸下了连日来的紧绷,感受着难得的宁静。
这一路走来,荆棘密布。他曾面对外部的明枪暗箭,也曾化解内部的倾轧猜忌;曾在创新与风控的钢丝上艰难平衡,也曾为守护同伴而忧心如焚。但最终,支撑他和他所守护的这一切穿越风暴的,不是权谋,不是口号,而是那些在实验室里通宵达旦的身影,在生产线旁精益求精的工匠,在键盘前敲下的一行行代码,以及,金融血液精准滴灌后,实体经济焕发出的勃勃生机。
金融的真正力量,在于连接与赋能,在于守护价值的成长。
他接到一条信息,是“钥匙基金”管委会发来的简报,首批五个项目中,已有三个展现出明确的成功迹象,另外两个也在预期轨道上。报告末尾是一行小字:“预计整体回报率将远超市场平均水平。”
林墨笑了笑,将手机放回口袋。他关注的,从来不仅仅是回报率。
望着无垠的大海,他知道,这片经济海洋从未真正平静过。旧的对手或许暂时退缩,但新的挑战者必然会在未知的角落出现。“智库A”未除,国际金融秩序依然暗流涌动,科技竞争日趋白热化,银行自身的转型也远未完成。
但他心中已无迷茫。
他所打造的“新滨城银行”与“风控中心”,已不仅仅是两家机构,更是一种能力,一种在复杂环境下识别风险、配置资源、守护价值成长的能力。这能力,才是应对一切未来风浪最坚实的基石。
潮水拍打着堤岸,周而复始。林墨转身,走向停在一旁的车。短暂的休憩结束,新的航程,即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