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审会的通过,只是拿到了“出战”的资格。真正的硬仗,是与鼎峰集团的正面谈判。会议安排在鼎峰大厦那间气派的会议室,空气中弥漫着无形的压力,比尽职调查时更甚。
东海分行这边,由陈永清亲自带队,王鹏、林墨、以及风控部的老周出席。赵伟以“熟悉情况”为由也列席会议,坐在靠边的位置,脸色依旧不太好看。
鼎峰方面,郭磊自然是主角,身边坐着集团的法务总监、财务副总监,以及项目公司的负责人。郭磊今天穿着一件深蓝色衬衫,没打领带,显得随意了些,但眼神里的精明和掌控欲丝毫未减。
寒暄过后,陈永清开门见山,将经过贷审会批准的授信方案概要递了过去。
“郭总,这是我们行里经过慎重研究后形成的合作方案。我们非常重视与鼎峰的合作,也理解项目对贵集团的重要性。这份方案,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考虑了贵方的需求。”
郭磊接过文件,却没有立刻翻开,而是笑着靠在椅背上:“陈行长,你们的效率,我是佩服的。这么快就上了贷审会。不过……”他话锋一转,手指轻轻点着桌面,“我听赵经理反馈,贵行的方案,似乎……保守了些啊。”
他的目光扫过林墨,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最后落在陈永清脸上:“现在这个市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我们鼎峰看中的,是合作伙伴的魄力和担当。如果条条框框太多,把我们当成一般的小企业来对待,那合作的基础,恐怕就有点动摇了。”
法务总监立刻接话,语气强硬:“陈行长,关于抵押率60%这一条,我们无法接受。行业内同类项目,70%是基准线,有些银行甚至能给到75%。贵行这个条件,毫无竞争力可言。还有资金共管,每一笔支出都要审核,这会严重拖慢项目进度,我们耗不起。”
财务副总监也补充道:“应收账款质押率50%太低了,这会极大影响我们流动资金的运转。我们希望至少能达到70%,甚至更高。”
对方的反击,精准而猛烈,完全在林墨的预料之中,但亲耳听到,还是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陈永清面色不变,沉稳回应:“郭总,各位,我们理解贵方的关切。但请相信,我们提出这些条件,并非刻意刁难,而是基于对项目风险和贵集团财务状况的专业判断。”
他示意林墨进行解释。
林墨深吸一口气,打开自己面前的资料。他知道,此刻他代表的不是个人,而是东海分行的专业形象。
“郭总,关于抵押率。”林墨的声音尽量保持平稳,“我们参考的不仅是行业惯例,更是项目所在地块的具体情况。新区发展潜力大,但现阶段配套不足,市场价值存在不确定性。60%的抵押率,是基于保守但审慎的评估价值测算出来的,是为了确保即使在未来市场波动时,银行的资产安全也能得到充分保障。这既是对我们负责,从长远看,也是确保项目能够获得持续金融支持的基础。”
他顿了顿,看向法务总监:“至于资金共管,恰恰是为了保障项目顺利推进,防止资金被挪作他用,从而影响工程进度。我们发现,贵集团近年来投资活动现金流出的规模非常大,这与经营活动现金流的匹配度存在一定问题。设立共管账户,是确保‘专款专用’,避免项目因资金问题停滞的有效手段。这并非不信任,而是建立一种更规范、更透明的合作机制。”
接着,他又转向财务副总监:“应收账款质押率设定在50%,是基于我们对贵公司贸易板块应收账款账龄和对手方集中度的分析。其中账龄超过一年的占比偏高,且部分对手方资质存疑。提高质押率,会放大我们的风险敞口。如果贵公司能够提供更多优质、短账期的应收账款作为质押物,我们可以考虑在总额度内进行动态调整。”
林墨的回应,没有回避问题,而是用具体的数据和分析,将对方提出的“苛刻”条件,一一锚定在风险逻辑之上。他注意到,当他说到“投资活动现金流出规模大”和“应收账款对手方资质存疑”时,郭磊的眉梢几不可查地动了一下。
会议室里出现了短暂的沉默。鼎峰方面的人显然没料到,对方一个看似年轻的客户经理,对他们的底细竟有如此深入的了解,反驳得如此有理有据。
郭磊忽然笑了,只是笑容里少了些之前的随意,多了几分认真。他拿起方案,终于翻看起来。
“林经理是吧?年轻人,很专业嘛。”他语气不明地赞了一句,然后看向陈永清,“陈行长,手下强将如云啊。不过,道理是道理,生意是生意。工行、建行给出的条件,确实更优渥。如果我们接受贵行的方案,内部很难通过,股东们也会质疑我们的谈判能力。”
他身体前倾,摆出推心置腹的姿态:“陈行,你看这样行不行?抵押率,我们各退一步,65%。资金共管可以设,但额度提高,比如五百万以下的支出,我们自主决定,事后报备。应收账款质押率,提高到60%。这是我们的底线了。如果贵行能接受,我们立刻就可以签意向协议,并把主要结算业务逐步转过来。”
这个 counter-offer(反报价),依然超出了东海分行的风险底线。
陈永清没有立刻回答,而是沉吟了片刻。他知道,这是对方在试探他们的真正底线。
“郭总,”陈永清缓缓开口,“贵方的诚意,我们感受到了。但是,60%的抵押率、严格的资金监管、以及基于资产质量的质押率,是我们经过贷审会确定的、关乎资产安全的核心底线,恕难调整。”
他的语气温和,但态度坚决:“我们坚信,专业的风险管控,是银企长期合作的基石。或许其他银行能提供更宽松的条件,但我们能提供的,是更稳健、更可持续的金融支持。我们希望鼎峰选择的,是一个能同舟共济、穿越周期的伙伴,而不是一个只在顺境时提供资金的机构。”
谈判陷入了僵局。
郭磊脸上的笑容渐渐收敛,眼神变得锐利起来。会议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王鹏紧张地看着陈永清,老周依旧面无表情,赵伟则低着头,看不清神色。
就在这时,林墨的手机在口袋里震动了一下,他悄悄看了一眼,是王鹏发来的一条简短信息:「刚得到消息,鼎峰有一笔信托下周到期,金额不小。」
林墨心中一动。他立刻意识到,这可能是打破僵局的关键信息。鼎峰之所以如此急切,并对资金监管如此敏感,很可能是因为其短期偿债压力巨大,需要灵活调动资金。
他迅速在笔记本上写下几个字,轻轻推到陈永清面前。
陈永清目光扫过,瞳孔微缩,随即恢复了平静。
他看着郭磊,语气依旧平稳,却带着一种洞察一切的力度:“郭总,我们理解企业有企业的难处,尤其是在资金调度方面。或许,我们可以换一个思路来讨论资金监管的细节,比如,在确保项目用款的前提下,设计一个更清晰、更高效的审核流程,而不是简单地提高免审额度。这需要我们双方财务人员更深入的对接。您看如何?”
陈永清没有点破,但话里的暗示已经非常明显——我知道你们的压力,我们可以谈,但在原则问题上,不会退让。
郭磊盯着陈永清看了几秒钟,脸上的肌肉微微抽动了一下。他显然听懂了弦外之音。最终,他靠回椅背,摆了摆手,语气有些意兴阑珊:
“好吧,陈行长,你们的原则性,我今天算是领教了。这样,方案我们留下再研究一下。毕竟,选择合作伙伴是大事,我们需要综合权衡。”
他没有把话说死,但也没有松口。
第一次正面谈判,在不欢而散的危险边缘堪堪刹住车,无果而终。
回程的车上,气氛沉闷。谁都清楚,虽然没谈崩,但距离成功,依然遥远。
“林墨,刚才那条信息,很关键。”陈永清闭目养神,忽然开口。
“是王哥提供的消息。”林墨忙道。
王鹏在前面开车,嘿嘿一笑:“凑巧,凑巧。”
陈永清睁开眼,目光深邃:“鼎峰的资金链,比我们想象的更紧张。但这既是我们的机会,也意味着风险在加大。接下来,是耐心的较量了。”
林墨望向窗外,鼎峰大厦在后方渐渐远去。这场谈判,如同高手过招,看似平静,内里却已交锋数个回合。他学到了一点:在银行的谈判桌上,除了专业和原则,信息,往往是最致命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