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结束,对14班的孩子们来说是前所未有的轻松和自豪。而对于杨明宇,这个寒假却注定不会平静。
因为《我的学生不是废物》按照出版社的要求要进行签售会。
出版社的王编辑对这本书寄予了厚望,按照她的说法:“杨老师,您这本书简直就是给当前的教育环境来一剂猛药。咱们去全国最大的图书城搞一场签售会,让您和最真实的读者面对面!”
杨明宇对这些商业运作一窍不通,本着“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的原则,他点头同意了。
王编辑还特别嘱咐,让他务必带上一两位最有代表性的学生一同前往。这不仅能让签售会更具说服力,也是对学生们的一种奖励因为可以提高他们的眼界和阅历。
杨明宇几乎没有犹豫就定下了两个人——林天和陈静。
林天,是他点燃的第一颗火种,是传奇起点,代表了兴趣驱动的巅峰。
陈静,是从“隐形人”到“自信少女”的完美蜕变,代表了人文关怀的极致。
一个代表“术”,一个代表“道”,有他俩在,杨明宇心里就有底。
……
开春后乍暖还寒。杨明宇带着两个学生登上了前往首都的飞机。
坐在飞机上,看着窗外不断缩小的城市,杨明宇的内心多少有些恍惚。
老实说,签售会这事儿挺离谱的。
上辈子的这个时候,他正因为第一届学生的失败而焦头烂额,在学校里抬不起头,是同事眼中“眼高手低”的典型。而这辈子,他居然摇身一变成了全国畅销书作家,还要去首都搞签售会。
人生的大起大落,未免也太刺激了点。这要是心脏不好,估计能高兴的再重生一次?
他看了一眼身边的两个学生。林天还是一如既往的淡定,正拿着一本厚厚的英文计算机专业书在看,仿佛去北京签售会和去楼下小卖部买瓶酱油没什么区别。这小子的心理素质稳得一批。
陈静则显得有些紧张,双手紧紧地抓着安全带,小脸微白。但她的眼神却有着兴奋和好奇。她正透过小小的舷窗贪婪地看着外面的一切。
“杨老师,”陈静小声问,“待会儿……人会很多吗?我会不会说错话?”
“不会,”杨明宇温和地笑了笑,他开了个玩笑,“就算说错了也没关系,到时候你就把锅甩给林天,说他的程序出错了,导致你拿到了错误的稿子。”
林天从书里抬起头,面无表情地说道:“杨老师,根据我的推演,这个锅的初始变量在您身上,首要责任应该是您。”
“嘿,你这小子,还跟我拽上词儿了。”
在一阵轻松的笑声中,陈静的紧张也缓和了不少。
首都图书城是全国最大的图书销售中心。签售会还没开始,现场已经排起了长龙。队伍里有头发花白的老教师,有满脸焦虑的中年家长,还有许多和林天他们年纪相仿眼中带着迷茫的学生。
杨明宇坐在签售台后,看着眼前排成长龙的队伍,心里那点“我是谁,我在哪儿”的恍惚感又冒了出来。
说白了,他就是个普普通通的高中老师,只不过比别人多了一段人生的存档。他所做的一切,无非是把那些已经被验证过的更科学的教育理念提前了拿出来用而已。可就是这些在他看来“理所应当”的东西,却在这个时代引起了如此巨大的波涛。
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我们的教育真的病了很久了。而他,或许只是童话中那个恰好出现又敢于说“皇帝没穿衣服”的孩子。
签售会正式开始。
第一个走上来的是一位戴着厚厚眼镜,神情疲惫的中年男老师。他把一本崭新的书递过来说:“杨老师,谢谢您。我教了十五年书,带了五届毕业班,越来越麻木,越来越觉得无力。是您的书让我重新找回了当初当老师的那份心。谢谢。”
杨明宇郑重地签下自己的名字,然后抬头看着他认真地说:“您才是真正的英雄,坚持了十五年。我只是个取巧的‘后来者’。一起加油。”
第二个是一位打扮时髦但满脸愁苦的母亲。她一来就倒苦水:“杨老师,我儿子就跟您书里写的林天一模一样!天天就知道打游戏,说也不听,骂也不管,我愁得头发都快掉光了!您给我支支招吧!”
杨明宇一边签名,一边笑着说:“别急,您先试试别把他当‘敌人’,首先坐下来认真地看他玩一局游戏,问问他,这个游戏哪里好玩?为什么会赢?为什么会输?说不定,您会发现一个您完全不认识的逻辑清晰的儿子呢。”
这位母亲若有所思地走了。
第三个,是个背着书包满脸青春痘的高中男生。他把书递过来,小声说:“杨老师,我……我就是我们班的‘学渣’,所有人都放弃我了。看了您的书,我觉得……我好像还有救。”
杨明宇签完名,合上书,双手递还给他。他看着这个男孩的眼睛然后认真地说:“你当然有救。记住,这个世界上唯一能定义你的只有你自己。别让别人的标签困住了你的人生。”
男孩的眼圈瞬间红了,他重重地点了点头,抱着书像抱着一件稀世珍宝。
林天和陈静在一旁帮忙维持秩序,递书和引导。他们亲眼看着自己的老师如何用三言两语就为一个又一个陌生人带去力量和希望。那种感觉比考任何一次年级第一都更让他们感到震撼和骄傲。他们渐渐明白,杨老师教给他们的从来都不只是书本上的知识。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长长的队伍渐渐缩短。杨明宇签得手腕发酸但精神却异常兴奋。这不仅仅是一场签售会,这更像是一场大型的现场教学把脉,他乐在其中,享受交流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