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飞机时,小汤圆紧紧牵着汤予竹的手,一步也不敢松开。他的眼睛不停地打量着机场——航站楼又高又亮,天花板上密密麻麻的灯像夜空中的星星,地板光可鉴人,映出他们小小的身影。来来往往的人穿着各式各样的衣服,说着不同口音的话,还有拖着行李箱的外国人,皮肤是白色的、黑色的,头发是金色的、棕色的,眼睛像玻璃珠一样透明。
“姐姐,他们是谁啊?”小汤圆指着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女人,小声问,声音里满是好奇。
“他们是外国人,可能是来京大教书或上学的。”汤予竹轻声解释,“京大是全国最好的大学之一,很多外国教授和留学生都会来这里。”
取行李时,传送带缓缓转动,蓝色的帆布箱被送了出来,边角有些磕碰的痕迹,贴着的托运标签已经有些卷边,但箱子完好无损。汤予竹拎起行李箱,小汤圆则拖着他那只有他一半高的卡通行李箱,轮子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像一只小企鹅在走路。
刚走到出口,就看到一个穿着蓝色志愿服的男生举着“京大新生接待”的牌子,脸上挂着热情的笑容。他快步迎上来:“您好,是京大新生吗?我帮您拿行李吧。”
“麻烦你了,谢谢。”汤予竹感激地说。男生接过她的行李箱,动作利落,没多问她的名字,也没认出这个省状元——毕竟每年新生上千人,录取名单上的名字远不如眼前这个拖着弟弟、背着双肩包的姑娘来得真实。
他们跟着志愿者走到接待车旁,车子是学校专门安排的通勤巴士,车身上印着“北京大学迎新专车”的字样。小汤圆趴在车窗上,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外面的风景——长安街宽敞平坦,两旁的银杏树叶子还是绿的,但已隐隐透出金黄的边缘;路灯是复古的宫灯样式,古色古香;天安门广场上,五星红旗在风中高高飘扬,很多人在拍照,笑声和快门声交织在一起;远处京大的方向,绿树掩映中隐约可见红墙灰瓦的屋顶。
“姐姐,京大快到了吗?”他兴奋地回头问,声音里满是雀跃。
“快了,再等等。”汤予竹轻声回答,目光也望向远方。她虽在课本里见过京大的照片,但亲眼见到的这一刻,心跳还是不由自主地加快了几分。
车子行驶了四十多分钟,终于缓缓停在京大东门前。校门古朴大气,门楣上“北京大学”四个大字苍劲有力,笔锋如刀刻,透着百年学府的厚重与庄严。门口来往的学生抱着书本,背着双肩包,脸上带着朝气与专注,有人边走边讨论问题,有人低头看书,有人三五成群谈笑风生。
小汤圆的眼睛立刻亮了,像被点亮的星星:“姐姐!这就是京大吗?好漂亮!比照片上还要好看!”
“是啊,这就是京大。”汤予竹牵着他的手,跟着志愿者走进校园。未名湖波光粼粼,倒映着蓝天白云,博雅塔矗立在湖边,像一位沉默的守护者;岸边的柳树垂着长长的枝条,随风轻摆;草坪上有人在看书,有人在背单词,还有情侣并肩散步,笑声轻轻飘散在风里。
小汤圆踮着脚,努力去看湖面上游动的鸭子,小声说:“姐姐,这里像公园一样!还有鸭子!我们以后能来喂它们吗?”
“当然可以,等你适应了,姐姐带你来。”汤予竹笑着说。
志愿者把他们送到过渡宿舍楼下:“这是学校给你安排的单间,带个小阳台,方便照顾弟弟,宿管阿姨已经在里面等你了。”他说完便转身离开,自始至终没提“省状元”的事。汤予竹松了口气——她不想因为这个头衔被特殊对待,她更希望靠自己的努力,一点一点赢得尊重。
宿管张阿姨已经在楼门口等着了,手里拿着钥匙和一张打印好的入住须知,脸上挂着和蔼的笑容:“是汤予竹吧?来,这是钥匙,宿舍在二楼,采光好,里面家具都给你收拾干净了,热水全天供应,洗衣机在公共洗衣房,有什么需要随时找我。”
“谢谢您,阿姨。”汤予竹连忙道谢。
“不麻烦,这孩子就是小汤圆吧?真可爱。”张阿姨笑着摸了摸小汤圆的头,“以后弟弟要是没人看,就送到值班室来,我帮你盯着,顺便给他讲个故事,吃点小饼干。”
宿舍在二楼,一室一厅带小阳台,客厅不大但明亮,靠墙摆着一张原木书桌和一张布艺沙发;卧室里有一张单人床,旁边加了张折叠小床,床单是崭新的淡蓝色,还带着洗衣粉的清香,显然是学校特意准备的;厨房区域很小,只能用小电煮锅,但锅碗瓢盆都齐全,连盐和油都备了一小瓶;阳台朝阳,摆着一张小圆桌,能晒衣服也能养花。
“学校知道你带弟弟,特意申请的过渡房,可以住到你适应了再调去普通宿舍也行。”张阿姨说,“别担心,有什么困难尽管说。”
“谢谢您,这里很好。”汤予竹由衷地说,心里踏实了许多。
张阿姨走后,小汤圆立刻跑到阳台,趴在栏杆上看楼下的校园,眼睛亮得像星星:“姐姐,我们到家了!这就是京大的家吗?”
“是啊,这就是我们在京大的家。”汤予竹放下行李,从背包里拿出那罐密封好的桂花,是临走前邻居李婶送的,“我们明天在这里种一盆桂花,再种点小葱,像在家里一样。”
小汤圆用力点头,抱着他那只有他一半高的鲸鱼玩偶,在房间里跑来跑去,一会儿摸摸书桌的边角,一会儿坐坐小床,弹了弹床垫,一会儿又跑到阳台看风景,兴奋得停不下来。“姐姐,我喜欢这里!比村里还好玩!”
汤予竹笑着点头,开始一件件收拾行李——把衣物整齐地放进衣柜,按季节分类;把录取通知书、学生证、银行卡等重要资料放进书桌抽屉;把小电煮锅、锅铲、碗筷收进小厨房;把小汤圆的玩具、绘本、换洗衣物放在沙发旁的收纳箱里。收拾完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窗外的路灯一盏盏亮起,暖黄的光晕洒在校园的小路上,远处博雅塔的灯也亮了,像一位温柔的哨兵,静静守护着这片知识的净土。
她用小电煮锅煮了两碗番茄鸡蛋面,面条软硬适中,番茄熬得酸甜,蛋花如云朵般浮在汤面。她和小汤圆坐在客厅的小圆桌旁,一人一碗,吃得热乎乎的。
小汤圆吃得很香,一边吃一边说:“姐姐,这里的面条也好吃,但是没有家里的香。”
“等周末,姐姐去菜市场买栗子,给你做糖炒栗子,做栗子焖鸡,再蒸一碗鸡蛋羹,像在家里一样。”汤予竹说,声音轻柔。
吃完面,小汤圆趴在沙发上睡着了,怀里紧紧抱着鲸鱼玩偶,嘴角还挂着笑意,像是梦见了什么开心的事。汤予竹坐在旁边,轻轻给他盖上一件小外套,然后静静地望着窗外的校园——路灯下有学生在散步,图书馆的灯还亮着,远处传来零星的笑声和吉他声。
她知道,她和小汤圆的京大生活,从这一刻正式开始了。她会好好读书,好好直播,好好照顾小汤圆,不用靠“省状元”的名头,只靠自己的双手,在这座顶尖学府里,扎根、生长,活出属于她们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