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泰对于李恪是否上朝这件事完全不以为意,因为他根本就瞧不上李恪。
在他眼中,李恪不过是一个没有皇位继承权的皇子罢了,根本不值得他去谨慎对待。
此时此刻,李泰的全部心思都集中在如何重新恢复名誉与打压李承乾上了。
他要是再不做点什么挽救,那他以后可真没机会了。
而且,经过之前几次的失败,李泰也意识到,以前那种广结盟友、四面出击的策略已经行不通了。
有时候,过多的盟友反而会成为累赘,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
李承乾不就是只靠着程氏女才占据上风的吗?
他倒要看看,如果没有程氏女,李承乾还能怎么办。
不过如今,他还是先要转变风评,做自己擅长的事。
于是李泰一出列,果不其然又提起了他的修书工作。
自从上次李世民对李泰的修书事宜表示赞扬之后,李泰的修书事宜,就有了更多的人加入了。
与投机程七宝的医院相同,修书这事现如今也有不少的人投机,
这些投机者同样也并不会亲自下场参与修书工作,
他们是有些门生故旧的,把这些人送去修书,表明下隐晦的意思还是可以的。
朝中的局势瞬息万变,多头下注才是生存之道。
毕竟,谁也无法预测未来的走向,只有分散风险,才能在官场上立足。
当然这其中的还是文官居多,就像程七宝那边也是武将居多。
当然这次文官多下注,还是因为长孙无忌居然还是有倾向开始支持李泰了。
要知道,在此之前,长孙无忌一直是太子一派的坚定支持者。
这不就在李泰汇报这段时间修书进展的时候,他特别提到了长孙无忌对他的帮助,并在汇报过程中,与长孙无忌交换了几个意味深长的眼神。
虽然不知道长孙无忌是怎么想的,但表面上他现在是又和李泰站在了一起。这让李世民都不由的皱了一下眉。
见此李泰笑了一下,他非常清楚他的舅舅之所以现在会选择他,完全是因为他和李承乾之间,由于程氏女的事情而产生了矛盾。
但等之后程氏女真入了宫,色驰而爱衰之后,到那个时候,他这位舅舅肯定会毫不犹豫地与李承乾重修旧好。
但他怎么可能让这种事情发生,既然上了他的船,那下去可就不容易了,再说左右都是侄子选他还是李承乾,有什么区别吗?
李泰把新的修书进度向众人禀报完毕之后,便满心欢喜地等待着大家的称赞和夸奖。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这个时候,李承乾竟然突然站了出来!
对于李承乾的这一举动,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十分惊讶。
毕竟,按照惯例,现在应该是文官们讨论议题的时候,以前太子倒是和文官走的近,一举一动都是儒家风范,偶尔也会参与文官议题讨论。
但自从他与那程家小娘子订了亲以后,文官这边有些顽固派就有些默认李承乾归于武将那边了。
而李承乾也没有再参与这个时间的议题了。
而此时李承乾的出列,就有些山雨欲来的感觉了。
“启禀父皇,因着魏王修书的缘故,程家小娘子……”李承乾的话还没说完,李泰心中便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
尤其当李泰听到李承乾说到程家小娘子几个字的时候,他瞬间感觉不好了,一种熟悉的支配感又来了。
他此刻多么想把李承乾的嘴堵上了,让他不要再说话了。
除了程家小娘子,难道你就没有其他的牌可打了吗?依靠女人来解决问题,这算什么真本事!
虽然这么想着,但李泰还是得老老实实的听着。
听着李承乾说因为他修书的缘故,程七宝居然也修了一本书,但是由于她只是一人,便决定只修一本启蒙书籍,名曰《三字经》。
由于有之前唐诗三百首的缘故,李世民自然对于程七宝的着作感到好奇。便开始询问起这本书的内容。
李承乾也自然而然的念起了其内容:“人之初,性本善……”
而此时李泰却完全听不到李承乾在说什么了。
他的脑海中只有一个念头:他又一次失败了!不,他绝对不能接受这样的结果!
上一次是因为程氏女找到了古籍,所以她才能够站在上风。
但这一次不同,这是程七宝自己写的书,谁知道会是什么水准呢?
说不定她的《三字经》根本就不值一提,而他的《括地志》可不一定会输。对,一定是这样的!
李泰越想越觉得自己的想法有道理,他的心情也渐渐平复下来了。
正当他打算要静下心来,好好聆听一下程七宝写的这本《三字经》究竟有何过人之处。
李承乾已经念完了,毕竟只是一千多字而已,而且还是朗朗上口的文字,能念多久呢?
所以,当李泰还在全神贯注地准备聆听时,突然间,只听得“啪”的一声巨响,原来是李世民猛地拍案而起,然后开始大声称赞道:“妙!妙!妙!”
这三声赞叹,让所有人都为之一震。
皇帝如此激动,底下的大臣们自然也不敢怠慢,纷纷跟着附和起来。
文官们首先响应,他们不仅是顺着皇帝的心意,更重要的是,他们确实认为这《三字经》写得极好。
这篇文章简洁明了、通俗易懂,仔细品一品却又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丰富的知识,实在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启蒙佳作呀
文官这边是如此,而武将这边,虽然听得不是太懂。
但是,这可是他们大侄女的作品,他们当然要全力支持啦!
于是,武将们也毫不示弱地高声呼喊起来,为程七宝助威喝彩。
于是,只见此刻只听朝堂上“喵”声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