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宫,这座行宫,始建于隋,唐贞观五年,李世民下诏对仁寿宫进行复修,并将其更名为“九成宫”。
据《九成宫醴泉铭》记载,贞观六年,唐太宗李世民驾幸九成宫,在西城之阴发现有泉水涌出,其水清澈如镜,味道甘甜如美酒,遂命名为“醴泉” 。
这处泉水即为九成宫的温泉,其水质优良,含有多种矿物质元素,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 。
自那以后,每一年,宫中都会对九成宫进行制景改造,使其更加美丽宜人。
一直是皇家冬季出行首选之地。
这个时间的九安宫,本应该如往常一样,是静谧的,但今日却格外的喧哗。
李承乾此时本应该在听讲学,而现在也立身于李渊所在的宫殿中。
原来,今日天还未亮,李渊突然感到腹部剧痛难忍。
所幸的是,九成宫内随行的医者众多,立马就开始给李渊进行了诊治。
诊治的结果说是肝胆气滞的急症,也开了药进行舒缓,药才刚刚喝下,效果还要等一等才能看见。
看着自家阿翁那苍白如纸的面色,以及那难以抑制的痛苦呻吟声,李承乾心急如焚,同时又夹杂着一丝茫然无措的恐慌。
他的双手紧紧地攥着,掌心已经被汗水浸湿,额头上也冒出了一层细汗。
“承乾啊,别太担心了,你阿翁我这一生,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这点小病痛,算不了什么的。”
李渊看着孙子那焦急万分的模样,强忍着身体的不适,开口安慰道。
然而,尽管李渊如此宽慰李承乾,但他自己却也难以忍受那钻心的疼痛。
他紧紧地咬着牙关,努力不让自己叫出声来,但那疼到极致的吸气声,还是时不时地从他的口中传出。
“我知道了,阿翁。您一定要好好养病,不要担心其他事情。”
李承乾勉强挤出一丝比哭还难看的笑容,对着李渊说道。
好在过了一会儿之后,李渊喝下的药终于发挥了作用。
那折磨了他许久的疼痛,渐渐得到了缓解,他也因为长时间的折腾而疲惫不堪,终于沉沉地睡去。
但即便是在睡梦中,李渊的眉头也依然紧皱着,时不时还会发出一两声低低的呻吟声。
李承乾看着李渊终于睡了过去,这才稍稍松了一口气。
然后他便转身走出房间,去找那些御医们,想要仔细询问一下阿翁的病情。
李承乾如今可不再是那个对医学一窍不通的小白了。
由于程七宝的缘故,他可是通读了不少医书,对一些常见病症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他刚刚观其李渊的状态,就可以知道李渊睡着是因为那药中有安神的草药,实际上针对病症有没有用还不知道呢。
不过想起之前诊脉那几个御医那吞吞吐吐的样子,李承乾却不怎么看好。
果不其然,那些御医正在为李渊的病症在那争执不休呢,显然他们也对自己刚刚的诊断心存疑虑。
本来随着李渊年纪渐长,每次他前往行宫时,都会有孙思邈这位医道圣手陪伴在侧。
然而,这一次却有所不同。
孙思邈表示自己正在研究一种新的诊疗方法,无法随行。
李渊也考虑到前几次行宫之行都没有用到孙思邈的地方。
而且孙思邈若能成功研究出新的诊疗方法,必定能造福大唐百姓,于是便没有强求他一同前往。
谁能料到,偏偏就在这次,李渊的身体出现了状况。
“好了!”
李承乾显然对这几位御医的争执感到不耐烦,他打断了他们的争论,直接询问最终的讨论结果。
“你们到底有没有商量出一个可行的治疗方案?”
回去他要参一本,这太医院现如今因为孙神医这些年一直在长安城居然懈怠成了这样。
那些太医没想到李承乾此时会过来,此时听到李承乾的声音,这几位不由得面面相觑起来。
一直以来,在太医院陪太上皇来行宫都是一个美差。
毕竟没啥事就不说什么了,有事还有孙神医兜底。
但谁能想到这次孙神医居然没来,没来也就算了,偏偏上皇还得了急症。
“太子殿下,是否需要派人回去请孙神医呢?”
李承乾身旁的内侍看着眼前这几位太医的模样,不由的向李承乾提议道。
还未等李承乾来得及开口回应,那几名太医听到内侍的这番话,顿时两眼放光,仿佛看到了救命稻草一般。
其中最为年长的那位太医更是毫不犹豫地朝着李承乾这边行了一礼,赶忙说道:
“太子殿下,微臣认为,这位所言甚是有理。孙道长在医道上的造诣,实非我等所能企及。若是孙道长能够前来……”
得,此言一出就知道这几人是个什么情况了。
李承乾见状,心中不禁有些恼怒,但他也懒得再与这些人计较了,回去直接定罪吧。
“你们几个先开些能缓解疼痛的药物,给太上皇镇痛缓解一下,务必撑到孙神医到来。”李承乾面色凝重地吩咐道。
那几个太医立马称是,关于这一点他们还是能做到的。
“另派人八百里加急送往长安,不,用鹞鹰给宫中传信,说太上皇病重。请孙道长速来九成宫,越快越好。”
然而,就在使者领命离去后,李承乾突然心中一动,他突然有一种预感,他阿翁这病七宝可能能治。
想到这里李承乾立马转身回房,开始给程七宝写信,告知现如今的情况,希望她速来九安宫。
李承乾看着鹞鹰带着信离去,其实他也不确定自己的预感是否准确,就算他的预感错了,他也能借着这个由头,见一见七宝。
阿翁这个样子,让他不禁想起了当年同样在这个季节病逝的老师。
那是他第一次亲眼目睹一个人在自己面前逝去,那种无力感和悲痛至今仍萦绕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