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内的盐铁总署,王敬正指挥着工匠们将一批新造的破甲弩装上马车。这些弩箭将通过漕运送往荥阳前线,与之前送去的两万柄环首刀、三万石粮食汇合,成为汉军与楚军决战的物资基础。
“这是本月第三次送往前线的物资了。”王敬擦了擦汗,看着账册上的数字,眼中满是自豪,“盐铁贸易的盈余,加上关中、蜀地的粮食税收,咱们现在的储备,足够支撑十万大军打一年仗。”
天宇走进总署,拿起一柄破甲弩试了试拉力,满意地点头:“精武坊的手艺越来越好了。告诉工匠们,再加把劲,等打败了项羽,我请他们喝酒。”
此时的大汉,已非三年前可比。盐铁专营的推行,让国库充盈;轻骑营的扩编和标准化兵器的普及,让军队战力大增;边地的稳定,让朝廷能集中精力对付楚军。这一切,都源于天宇多年来精心构建的“盐铁养兵、粮食养民”的良性循环。
刘邦在荥阳的大营里,看着源源不断送来的物资,对萧何道:“你算算,这三年来,天宇通过盐铁给前线送了多少东西?”
萧何翻开账册,一一细数:“环首刀五万柄、破甲弩三千具、战马五千匹、粮食五十万石……折算成钱,不下二十万贯。若是没有这些,咱们怕是早就被项羽拖垮了。”
“不仅如此。”刘邦看着帐外操练的士兵,他们手中的兵器清一色是精武坊出品,铠甲也多是轻型鱼鳞甲,“士兵们有了趁手的家伙,士气都不一样了。以前见了楚军的重甲兵就发怵,现在都说‘一刀能劈透三层甲’,这就是底气啊!”
这份底气,也体现在将领们的信心上。韩信在攻齐之战中,正是靠着天宇送去的两千柄特级环首刀,才突破了楚军的防线;彭越的游击队能在梁地灵活袭扰,离不开轻便的铁制装备和充足的粮草;就连最谨慎的英布,也主动请缨攻打寿春,说“有蜀侯的兵器,不愁打不下来”。
天宇的影响力,已悄然从边地延伸到整个汉营。将领们议事时,总会不自觉地考虑“盐铁供应是否跟得上”;刘邦制定战略,也会先问“天宇那边能支援多少”。这种以盐铁为纽带形成的凝聚力,让汉军比各自为战的楚军更具韧性。
“匈奴那边有动静吗?”刘邦问刚从云中郡回来的灌婴。
“天宇已做好准备,盐铁、战马储备充足,轻骑营和联防军严阵以待。”灌婴道,“冒顿虽在边境集结了兵力,但见咱们防备严密,一时不敢妄动。就算他敢来,有天宇在,也讨不到好。”
刘邦放下心来,当即召集众将,宣布东进计划:“项羽在彭城根基已稳,但他粮草短缺,兵力分散,正是决战的好时机。韩信攻齐,彭越袭扰后方,朕亲率主力直逼彭城,三路齐发,定能一举灭楚!”
将领们轰然应诺,眼中燃烧着斗志。他们知道,自己手中的兵器、胯下的战马、腹中的粮食,都来自那个远在边地的身影——正是那份源源不断的盐铁供应,给了他们战胜强敌的信心。
消息传到云中郡,天宇正在与巴图商议应对匈奴的战术。听闻东进计划,他对赵信道:“看来陛下要动真格的了。咱们得守好边地,让前线没有后顾之忧。”
他让人给刘邦送去一封奏报,提出三项建议:一是增派工匠到精武坊,扩大特级兵器生产;二是从边市调拨五千匹战马,补充前线骑兵;三是让联防军接管部分边境防务,抽调轻骑营一部作为机动力量,随时准备支援前线或应对匈奴。
刘邦看后,当即批复:“准!一切按天宇说的办!”
深秋的关中,漕运船只在渭河上穿梭,满载着盐铁、粮食驶向东方;精武坊的炉火日夜不熄,锻造出的兵器寒光闪闪;轻骑营的战马嘶鸣,士兵们擦拭着环首刀,等待着出征的命令。
天宇站在长安城头,望着东方的天空。那里,一场决定天下归属的大战即将拉开序幕;而身后的边地,盐铁的炉火、联防军的号角、轻骑营的马蹄声,共同构成了最坚实的后盾。
他知道,自己多年的经营,终于到了收获的时刻。盐铁积累的资本,将化作汉军东进的利刃;边地稳固的防线,将成为支撑胜利的基石。无论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大汉一统天下的曙光,已在东方的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风从东方吹来,带着战场的气息,也带着新生的希望。天宇握紧了腰间的环首刀,那是精武坊为他特制的特级兵器,刀身刻着“定天下”三个字。他知道,这把刀,和无数把同样的刀,将共同劈开乱世,迎来一个属于大汉的太平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