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地郡的铁矿洞口,黑烟滚滚,映红了半边天。秦代老工匠郑国蹲在熔炉旁,看着炉内翻腾的铁水,浑浊的眼睛里闪着精光。他手里拿着根铁钎,不时伸进炉中搅动,嘴里念叨着:“火候还差点……再加两把炭!”
天宇站在一旁,看着这位曾参与修建都江堰的老匠人忙碌。郑国是秦代顶尖的冶炼高手,因不愿为项羽效力,被刘邦特意送到北地,协助升级冶铁技术。此刻,他们正在试验“灌钢法”——将生铁与熟铁按比例混合,经百次锻打,炼出坚韧的精钢。
“将军,这法子要是成了,打出的甲胄能挡得住弩箭!”郑国抹了把脸上的烟灰,语气里满是期待。秦军当年的甲胄虽坚固,却厚重笨重,士兵穿在身上行动不便,若是能用精钢打造,既能护身,又不妨碍厮杀。
天宇点头:“所需的木炭、矿石,只管开口。盐铁署的工匠,任凭老丈调遣。”
为了试验灌钢法,北地铁矿几乎掏空了库存的木炭。工匠们轮班守在熔炉旁,饿了就啃口干粮,困了就躺在炉边打个盹。郑国更是三天三夜没合眼,眼睛熬得通红,却依旧精神矍铄。
第七日清晨,当第一块泛着暗银色光泽的精钢被锻打出来时,矿洞外爆发出震天的欢呼。郑国用锤子敲打精钢,只留下浅浅的印记,他激动得老泪纵横:“成了!真的成了!比秦廷的‘玄铁’还好!”
天宇拿起精钢块,入手沉重却不滞涩,边缘锋利如刀。他当即下令:“按汉军甲胄样式,打造一百副精钢甲胄,五十柄环首刀!”
消息传到栎阳,刘邦特意派来使者,带来了他亲自题写的“精工坊”牌匾。使者看着正在锻打的精钢,惊叹道:“侯爷真是神通广大,竟能炼出这等宝贝!若是全军都换上精钢甲胄,何愁项羽不灭?”
天宇却清醒得很:“精钢产量有限,目前只能优先供应先锋部队。等铁矿扩大规模,冶炼技法成熟,再逐步推广。”
打造甲胄的日子里,北地铁矿成了最热闹的地方。郑国带着工匠们日夜赶工,锻打声、淬火声此起彼伏。精钢在烈火中烧得通红,再被反复捶打,去除杂质,最后浸入冷水,发出“滋啦”的声响,溅起一片白雾。
一个月后,第一副精钢甲胄完工。那甲胄由一百八十片甲叶组成,每片都打磨得光滑如镜,拼接处用铜钉固定,既灵活又坚固。副将穿上甲胄,试着挥舞长刀,竟毫不费力,他笑着说:“穿这甲胄打仗,比光着膀子还得劲!”
天宇让人用强弩测试甲胄的防御力。五十步外,弩箭射在甲胄上,只留下一个浅浅的凹痕,根本穿不透。他满意地点头:“再加些皮革衬里,防止磨伤士兵。”
首批精钢甲胄送到前线时,正赶上汉军与楚军在彭城对峙。刘邦亲自穿上一副,在阵前策马而行,楚军的弩箭射来,尽数被甲胄弹开。汉军士兵见状士气大振,高呼“汉王天助”,竟一举击溃了楚军的先锋。
捷报传回北地,郑国捧着战报,对天宇道:“老臣一辈子冶铁,从没像今天这么痛快!这精钢甲胄,真能保家卫国啊!”
天宇望着熔炉里翻腾的铁水,忽然想起在咸阳考工室看到的那些典籍。那时他只是觉得盐铁重要,如今才真正明白,先进的冶炼技术,不仅能造出好农具,更能打造保家卫国的利器。
为了扩大精钢产量,天宇下令在北地、陇西各增设三座熔炉,招募了上千名流民学习冶铁。郑国则带着徒弟们编写《炼钢要术》,将灌钢法的步骤、火候、比例一一记录,确保技法不会失传。
盐铁署的账上,精钢的产量日渐增长,从最初的每月十斤,到后来的百斤、千斤。除了甲胄,工匠们还开始打造精钢长矛、箭头,甚至改良的连弩机——用精钢做的弩机,射程更远,威力更大。
一日,天宇正在查看新造的连弩,王敬匆匆赶来:“侯爷,羌人部落送来五十匹良马,说要换精钢兵器。”
“换可以,”天宇沉吟道,“但只能换农具和防身的短刀,不许给他们造长矛、弩箭。”他深知边郡部族复杂,既要用利益拉拢,也要保持警惕。
王敬领命而去,天宇则走到矿洞外的山坡上。那里,一排排熔炉正冒着黑烟,工匠们的号子声回荡在山谷间,与远处盐池边的晒盐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一曲属于新时代的交响。
他知道,陇西、北地的盐铁,已不再是单纯的资源,而是大汉西陲的屏障,是汉军东进的底气。只要这熔炉不熄,盐井不涸,总有一天,精钢甲胄会护佑着汉军,踏平楚地,让天下真正迎来太平。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精钢甲胄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那光芒里,有工匠的汗水,有士兵的期盼,更有天宇心中那“盐铁兴邦”的蓝图,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