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武军的前锋抵达栎阳城外时,正是清晨。城门楼上的秦军守将攥着剑柄,望着城外整齐列阵的军队——旗帜鲜明,甲胄虽不及秦军精良,却透着一股沉稳的锐气,与传闻中“暴兵”的模样截然不同。
“将军,放箭吗?”身边的副将紧张地问。
守将没有回答,目光落在天武军阵前的几个士兵身上。他们正抬着几筐粮食,递给城根下的老弱妇孺,动作轻柔,甚至有人蹲下身,帮一个孩童擦掉脸上的泥垢。城头上的秦军士兵看得发愣,他们从未见过这样的军队——打仗打到敌军城下,竟先给百姓分粮。
这时,天宇的传令兵骑马出列,对着城头高声喊道:“天武军统帅天宇有令:我军入关,只为诛暴秦、救万民,与百姓秋毫无犯!现颁布三条禁令:一、不抢百姓一针一线;二、不伤老弱妇孺一人;三、不占民房一间,违令者斩!”
话音刚落,天武军阵中走出一队士兵,他们扛着木板,在城下搭起临时灶台,开始生火做饭。炊烟升起时,香气飘进城内,守城的秦军士兵大多空着肚子,忍不住咽了咽口水——他们已经三天没领到像样的口粮了。
栎阳城内,百姓们躲在门后窗缝偷看。一个老者颤巍巍地打开门,他儿子前几日被秦军抓去当壮丁,至今生死未卜。天武军的士兵见他出来,立刻递过两个热气腾腾的窝头,声音温和:“老人家,趁热吃。我们将军说了,关中百姓受苦了,从今天起,有我们一口吃的,就不会让大家挨饿。”
老者接过窝头,泪水瞬间涌了出来。他转身对着街坊喊道:“是真的!他们给咱分粮了!不是来抢东西的!”
巷子里的门一扇扇打开,百姓们试探着走出家门。天武军的士兵们有的帮妇人挑水,有的帮老汉修补漏雨的屋顶,还有人拿出随身携带的伤药,给那些受过秦军鞭打的百姓上药。一个士兵看见墙角有个蜷缩的孩子在哭,便把自己的干粮分给了他,还笨拙地给他编了个草蚱蜢。
城楼上的守将看着这一切,握着剑柄的手慢慢松开。他想起秦廷的苛政:赋税重到卖儿卖女,徭役苦到尸横遍野,自己的弟弟就是去年累死在骊山工地上的。而眼前这支军队,却在给百姓分粮、疗伤、修房子——这才是百姓盼的军队啊。
“打开城门!”守将突然下令。
副将一惊:“将军,这……”
“打开!”守将语气坚定,“我们守着这城门,到底是在护着谁?是护着那些搜刮民脂民膏的贪官,还是护着城里这些快饿死的百姓?”
城门“嘎吱”作响地打开,守将带着士兵列队而出,对着天宇的军队单膝跪地:“栎阳守将愿降!我等愿随天武军,共诛暴秦!”
天宇翻身下马,亲自扶起他:“将军深明大义,百姓会记着你的。”
进入栎阳后,天武军严格遵守禁令。士兵们宁愿露宿街头,也不擅入民房;市集上买卖公平,用的是天武军自带的铜钱,分文不少;遇到秦军遗留的粮仓,立刻打开分发给百姓,粮仓门口贴着告示:“此乃民脂民膏,今日物归原主。”
一个妇人抱着刚领到的粟米,对着天武军的士兵连连磕头:“谢谢你们……我家汉子要是还在,肯定也会跟着你们打仗!”
消息很快传开,关中各县纷纷响应。蓝田守将杀了县里的秦吏,带着印信开城投降;咸阳以东的高陵,百姓自发组织起来,赶走了秦军,捧着酒肉迎接天武军入城。短短十日,天武军未发一箭,便兵临咸阳百里之外的鸿门。
营帐里,张良看着各县送来的归降文书,笑道:“将军,民心所向,莫过于此。秦廷失了民心,就算有百万雄师,也守不住这关中。”
天宇望着帐外正在帮百姓收割庄稼的士兵,点了点头。他知道,拿下关中易,守住民心难。但只要守住“秋毫无犯”的承诺,让百姓真正过上安稳日子,这天下,终将迎来它该有的模样。
夜色降临时,栎阳的家家户户亮起了灯。不同于往日的压抑,今夜的灯火里,透着安心的暖意。街头巷尾,百姓们聚在一起,说起天武军的好,说起对未来的盼——这些声音汇聚成一股洪流,推着天武军的旗帜,一步步走向咸阳,也走向一个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