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垣县城的炊烟袅袅升起,带着新麦的清香,驱散了连日来的紧张气氛。天宇正在校场查看民壮队的训练,身后传来一阵轻缓的脚步声。
“百将。”
天宇回头,见张良一袭青衫,手持书卷,正含笑望着他。自武垣县解围后,张良便留在了军中,每日或与天宇纵论天下,或观察军营操练,始终未曾言及去留。
“张先生。”天宇停下脚步,笑道,“今日怎么有兴致来校场?”
张良走上前,目光扫过训练场上精神抖擞的民壮,又看向远处正在屯田的士兵,眼中闪过一丝赞许,随即郑重地对着天宇躬身一揖:“良观百将治军严明,善待百姓,志在保境安民,实乃乱世中难得的仁心。良虽不才,愿辅佐百将,共图大业,救万民于水火。”
天宇心中一喜。张良的归附,无疑是如虎添翼。他连忙扶起张良:“张先生肯屈就,实乃天宇之幸,也是边郡百姓之幸!”
“百将客气了。”张良直起身,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良既已归附,便有一策,关乎军中未来,需向百将进言。”
“张先生请讲。”
“如今天下大乱,陈胜、吴广虽起于草莽,却已撼动秦廷根基,各路义军必纷纷响应。”张良沉声道,“乱世之中,什么最珍贵?非金银,非兵甲,而是粮草。秦廷赋税严苛,各地早已十室九空,一旦战火蔓延,粮食必将成为最稀缺之物,甚至可能引发人相食的惨状。”
天宇点头认同。他深知粮草的重要性,此前的粮草危机仍历历在目。
“边郡虽有盐铁之利,可盐能调味,铁能铸器,却不能饱腹。”张良话锋一转,“眼下正值秋收之后,各地尚有新粮入库,正是囤积粮草的最佳时机。百将当尽快派人,携带盐铁、钱财,前往雁门、代郡等邻近郡县,高价收购粮食。”
“高价收购?”一旁的赵信有些不解,“如今军中粮草尚可支撑,何必多花钱财?”
张良解释道:“赵统领有所不知,寻常市价收购,百姓未必肯卖,毕竟谁都要为过冬做打算。若以高于市价三成的价格收购,百姓见有利可图,自然愿意出售。而且,此举不仅能囤积粮草,还能收拢民心——百姓得了实惠,才会真心依附。”
天宇眼中精光一闪:“张先生所言极是!乱世之中,粮草便是命脉。有了充足的粮食,才能招兵买马,才能在乱世中站稳脚跟。”
他当即拍板:“赵信,你挑选可靠的将士,组成十支商队,每队携带足够的盐铁和钱财,分赴雁门、代郡等地,按张先生所说,以高于市价三成的价格,大量收购粟米、小麦,越多越好!”
“诺!”赵信领命而去,心中对张良的远见也多了几分敬佩。
张良又补充道:“收购时需注意,不仅要收百姓手中的余粮,还要留意各地粮仓。若遇郡县官吏因战乱弃职,可趁机将官仓粮食一并收购,价格可再提高些,以免粮食落入乱贼之手。”
“好!”天宇将此事一并交由赵信办理,并特意嘱咐,商队所到之处,不得强买强卖,不得骚扰百姓,若遇乱兵,可自行决断,优先保住粮食。
十支商队很快出发,带着边郡盛产的盐铁和积攒的钱财,分赴各个郡县。
起初,各地百姓还有些疑虑,毕竟乱世之中,谁都不敢轻易相信陌生人。但当商队拿出雪白的食盐、锋利的铁具,又开出实实在在的高价时,百姓们终于动了心。
“这秦军给的价,比县里收粮的官价高了一半还多!”
“是啊,家里的余粮放着也是放着,换成盐铁和钱,过冬也踏实。”
消息传开,越来越多的百姓将粮食送到商队驻地。甚至有郡县的小吏,见义军四起,秦廷已无力管辖,也偷偷联系商队,将官仓中的粮食低价出售,只求能换些财物自保。
商队的收获远超预期。一车车粮食被源源不断地运回武垣县和边郡军营,库房很快便堆得满满当当。
一个月后,赵信前来汇报,脸上难掩激动:“启禀百将、张先生,此番收购大获成功!共得粟米三万石,小麦两万石,还有不少豆类、杂粮,总计五万石有余!足够三万大军食用半年!”
天宇与张良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欣慰。
“好!”天宇站起身,“有了这五万石粮食,我们便有了应对乱世的底气!”
张良点头道:“还需尽快修建更多粮仓,妥善储存,防潮防虫。另外,除了粮食,还需收购布匹、药材、箭矢等物资,以备不时之需。”
“张先生考虑周全。”天宇当即下令,“再派商队出发,收购布匹、药材和铜铁,越多越好!”
看着库房中堆积如山的粮草,士兵们的脸上也多了几分安心。他们知道,有了充足的粮食,无论外面如何乱,他们都能守好这方土地。
夕阳下,天宇与张良站在粮仓前,望着远方连绵的群山。
“粮草已备,接下来,便是练兵强武,静观其变了。”天宇沉声道。
张良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乱世棋局已开,我们只需稳住阵脚,待时而动。”
囤积的粮草,如同坚实的基石,让天宇在动荡的天下中,有了更足的底气。而他知道,这只是张良辅佐他的第一步,未来的路,将在这位谋圣的协助下,走得更加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