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边郡,谷物归仓,牛羊满圈。三司的联席会上,气氛比第一次融洽了太多。周恒的战略方案附上了详细的资源清单和时间节点,张猛的执行报告里标注了每一步的进展和问题,李信的后勤保障表精确到了每日的粮草消耗。
“狼山的走私案,参军府提前三天就预判到了可疑动向,兵曹司的反应速度比上次快了一半,户曹司的补给点还帮我们暂扣了赃物。”王敬作为协调官,在会上总结道,“这说明咱们的机制已经顺畅多了。”
天宇看着案上的《三司协作案例集》,里面记录了从税银风波到走私案的处理过程,每一页都写着“权责”与“配合”。他合上册子:“既然机制顺畅了,就该定下长期的规矩。周恒,你牵头,把参军府的战略制定流程标准化,以后不管换谁主事,都能按规矩来。”
“张猛,兵曹司的巡逻和清剿,要形成手册,包括遇到不同规模的敌人该怎么应对、如何与地方联防军配合,都写清楚。”
“李信,户曹司的税银监督和粮草调度,也得有章程,尤其是对地方官的监督,要做到有据可查、有法可依。”
三人齐声应下,眼中都带着干劲。他们知道,天宇是想让三司的协作成为边郡的常态,无论将来有什么变动,这套机制都能稳稳地运转下去。
会后,周恒留在侯府,跟天宇讨论战略标准化的细节。他提到匈奴最近在漠北的动向,担心明年开春可能会有大动作。
“我打算在边境增设三个斥候营,覆盖整个狼山到阴山的范围,”周恒指着地图,“但这需要增加人手和粮草,得跟户曹司提前沟通。”
“我让李信给你预留出明年的预算,”天宇点头,“兵曹司那边,我会让张猛配合你训练斥候。”
窗外,兵曹司的士兵正在操练,呐喊声整齐有力;户曹司的小吏们抱着账本匆匆走过,准备去各郡县核查秋粮入库情况。天宇忽然觉得,这三个看似独立的机构,早已像边郡的山川河流一样,彼此滋养,相互支撑。
王敬进来禀报,说三司的人都在外面等着,想请天宇去看看他们新做的“协作沙盘”——用木头和泥土复原了边郡的地形,标注了三司的驻地、烽火台、补给点,甚至还有模拟的敌军动向。
天宇走出去,阳光洒在沙盘上,细小的木人代表着士兵、官吏和百姓,在各自的位置上“忙碌”着。周恒指着沙盘上的一条线:“这是参军府规划的预警线,一旦敌军越过,烽火台就会联动,兵曹司的机动队在两刻钟内就能出发,户曹司的补给点会在半个时辰内备好粮草。”
张猛拿起代表巡逻队的木人:“我们的巡逻路线会沿着预警线展开,形成第一道防线。”
李信则指着沙盘上的粮仓模型:“这些是应急粮仓,每个都能支撑一支千人队作战三天,足够等到后续补给。”
天宇看着沙盘,仿佛看到了边郡安稳的未来。他拿起一个代表自己的小木人,放在沙盘中央,笑着说:“那我就在这里,看着你们把边郡守得固若金汤。”
众人都笑了起来,笑声里满是信心。
夜幕降临时,三司的灯火次第亮起。参军府在完善战略手册,兵曹司在修订巡逻章程,户曹司在核对秋粮账目。不同的屋檐下,却有着相同的目标。
天宇站在侯府的露台上,望着这片被灯火点亮的土地。他知道,三大机构的试运行已经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接下来,便是让这套机制生根发芽,守护边郡长久的安宁。
而他自己,将站在这片土地的中心,看着三股力量拧成一股绳,托举起边郡更安稳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