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艺坊”的迅速没落,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流,虽未直接侵袭“非遗纪元”,但其带来的凛冽,却让公司内部的每一个成员都感受到了更深切的危机感与清醒。然而,正如精钢需经淬火,真正的团队亦需在风雨中锤炼。
林砚敏锐地察觉到,这是将外部压力转化为内部动力的最佳时机。在“传艺坊”事件尘埃落定后不久,她提议召开一次非正式的、开放式的核心团队复盘会,地点没有选在严肃的会议室,而是定在了公司露台上,伴着夜色与清茶。
晚风拂面,吹散了白日的喧嚣与疲惫。周锐率先打破了沉默,他的姿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放松,也更多了几分坦诚。
“这次‘传艺坊’的事情,给我上了一课。”他摩挲着茶杯,目光投向远处城市的灯火,“我以前过于迷信模式和速度,认为只要逻辑通顺,执行力够强,就能快速复制成功。但现在我明白了,在文化这个领域,有些东西,快不来,也省不掉。”他看向沈砚心,语气带着前所未有的尊重,“沈老师一直强调的‘本真性’和‘深度’,不是成本,而是我们最核心的资产。我以前…理解得不够透彻。”
这番坦诚的自我剖析,让在座的其他人都有些动容。沈砚心严肃的面容在夜色中柔和了些许,他微微颔首,回应道:“周总过谦了。你对市场机会的敏锐和运营的效率,同样是公司不可或缺的。只是我们之前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经过这些事,我也更理解了市场传播的规律和商业扩张的必要性。没有健康的商业回报,所谓的文化传承,也可能只是无根之木,难以持续。”
这是沈砚心少有的,从商业逻辑层面肯定周锐的价值。两人之间那道无形的、因理念差异而形成的壁垒,在这一刻似乎消融了大半。
赵小满适时地加入进来,用她特有的数据化视角总结道:“从舆情数据和用户反馈来看,‘传艺坊’的失败,反而极大地强化了用户对我们品牌的信任。他们通过对比,更清晰地认知到了我们在课程研发、师资投入和品质控制上的高标准。这相当于用对手的失败,为我们做了一次精准的‘价值锚定’。”
林砚听着伙伴们的交流,心中暖流涌动。她看到的不再是各执一词的部门负责人,而是一个真正开始相互理解、相互补位的成熟团队。
“这说明我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林砚的声音清晰而平和,“但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此。‘传艺坊’的教训告诉我们,模仿者永远存在,他们可能倒在我们的前面,但也可能以另一种形式出现。我们必须跑得足够快,不仅是商业上的快,更是认知迭代和模式创新的快。”
她将话题引向更深层:“周锐开始理解文化的深度价值,砚心也认同商业的健康是传承的保障。那么,我们接下来要思考的,就是如何将这种‘理解’和‘认同’,固化为我们组织的基因,成为我们应对未来一切挑战的底层能力。”
周锐眼神一亮,接过话头:“我建议,正式成立林总之前提到的‘品质与文化伦理委员会’,由沈老师担任主席,赋予他一票否决权。所有涉及非遗技艺核心应用、文化表述的重大项目和产品,都必须经过委员会的审核。我们要从机制上,确保‘敬畏之心’不流于口号。”
这个提议,意味着周锐主动将一部分原本属于他“效率优先”范畴的决策权,让渡给了代表“文化坚守”的沈砚心。这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举动。
沈砚心显然也有些意外,他沉吟片刻,郑重地点了点头:“如果大家信任,我愿意承担这份责任。我会确保委员会的审核,是基于对技艺和文化的深刻理解,而非僵化的保守。”
“我同意。”徐薇也开口了,她一直安静地聆听着,此刻才展现她战略视野的一面,“这不仅是对内的保障,也是对外的宣言。当我们的合作方知道我们有这样一个严格的内部审核机制时,他们会更加信任我们的专业和底线,这反而能吸引到更优质、更志同道合的伙伴。”
团队的氛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融洽与高效。他们不再仅仅是分工协作,而是在共同的愿景下,进行着深度的思想融合与能力互补。
林砚看着眼前这一幕,心中充满了力量。她想起创业初期的筚路蓝缕,想起舆论危机时的内外交困,与此刻的从容与共识相比,那些坎坷都成了团队成长的养分。
淬火成钢。 此时的“非遗纪元”核心团队,经历了一次次外部挑战与内部磨合的锤炼,已然脱胎换骨。周锐的锐利中融入了沉淀,沈砚心的坚守中拓展了包容,赵小满的灵动中注入了厚重,而徐薇的国际视野则与团队的根基紧密连接。
他们不再是简单的组合,而是一个真正拥有共同信念和强大执行力的有机体。这份经由风雨洗礼而愈发坚实的凝聚力,将成为“非遗纪元”迎接未来更大风浪,攀登更高峰峦最坚实的基石。
露台上的茶香与夜色交融,也交融了每个人的信念与力量。下一段征程,他们已经准备好了。
第230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