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台上的彻夜沉思与自我问答,如同一次心灵的淬火,并未改变林砚前行的方向,却让她的步伐变得更加沉稳,目光更加澄澈。她不再困惑于帝国规模与初心的表象矛盾,而是更清晰地认识到,守护的广度与深度,需要与之匹配的力量与智慧。
就在她调整好呼吸,准备迎接新一天的战略部署时,一封加密邮件,带着不容忽视的重量,落入了她的优先收件箱。发件方是一个缩写为“qIF”的机构,后面跟着一长串显赫的、代表中东某主权财富基金的名称。标题直接而克制:“关于‘非遗纪元’全球战略合作的非正式探讨邀请”。
邮件正文由基金亚太区首席投资官亲自撰写,措辞优雅而精准。对方高度赞誉了“非遗纪元”在商业与文化结合上取得的卓越成就,尤其提到了“天工集”在重塑东方奢侈品话语权上的突破,以及“非遗之光”计划展现出的宏大格局。但真正让林砚瞳孔微缩的,是邮件的核心提议——
qIF希望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投入一笔足以让任何企业家心跳加速的巨额资金,其目的并非简单的财务回报,而是旨在全力支持“非遗纪元”进行全球范围内的战略性并购与整合。邮件中甚至附上了一份高度保密的、初步筛选的潜在目标名单摘要,上面罗列了分布于欧洲、日本、南美等地的数个历史悠久但经营陷入困境的家族工坊、小众奢侈品牌、以及一家拥有先进材料实验室的科技公司。
对方的愿景描绘得极具诱惑力:通过资本的力量,快速将散落全球的顶级手工艺资源纳入“非遗纪元”的生态体系,加速“世界非遗图谱”的构建,在短时间内形成一个无人能及的、覆盖最广、深度最厚的全球非遗保护与创新帝国。
诱惑,巨大得如同海妖的歌声。
风险,也深邃得如同未知的深渊。
林砚没有立刻回复。她将邮件打印出来,拿着那几页轻飘飘却重若千钧的纸,再次走上了露台。晨光取代了夜色,城市在朝阳下焕发着生机,但她看到的,却是商业版图下更加汹涌的暗流。
这笔钱,能做的事情太多了。可以瞬间解决很多需要漫长谈判才能拿下的优质资源;可以建立世界上最顶尖的非遗材料研发中心;可以将“非遗之光”计划的规模扩大十倍;甚至可以构建一个完整的、从原材料到终端零售的全球供应链……它代表了一条通往帝国巅峰的、看似更快捷的路径。
但代价是什么?
如此巨额的资金注入,意味着qIF将成为公司举足轻重的股东,其意志必将深刻影响公司的战略决策。主权基金的诉求,往往超越单纯的财务回报,夹杂着国家形象、软实力输出、甚至地缘政治的考量。“非遗纪元”能否在如此强大的资本意志下,继续保持其文化的独立性与初心?
全球并购听起来激动人心,但整合的难度超乎想象。不同文化背景的工坊、不同管理风格的品牌、不同技术路线的实验室……如何将它们真正融入“非遗纪元”的生态,而不是变成一个徒有其表的、松散的利益联合体?秦澜提到的整合风险,将呈几何级数放大。
更重要的是,这种依靠资本强力催熟的扩张模式,是否符合“基于文化本真的价值重塑”这一核心?快速收购来的技艺和品牌,能否得到足够的时间与耐心去理解、去尊重、去进行真正的价值重塑,而不是沦为资本故事里的冰冷注脚?
这不再是之前遇到的产能瓶颈、舆论狙击、乃至“东韵”的挑战。那些是风浪,是礁石,但帝国这艘船,舵始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而这一次,对方递过来的,是一张通往未知深水区的航海图,以及足以让航船速度提升数倍的强大引擎。但使用这张图和这个引擎的代价,可能是交出部分船舵,甚至改变航行的根本逻辑。
是继续依靠自身盈利,像匠人打磨作品一样,一步步、稳健地拓展生态的边界?还是借力这滔天资本,进行一次颠覆性的、高风险高回报的全球跃进?
林砚的目光再次投向办公室内,那条安静的蓝白围巾,和那张布满标记的世界地图。
围巾提醒她根基所在。
地图昭示她梦想所向。
深水区,已然就在眼前。未来的风浪,只会更加汹涌,更加不可预测。无论选择哪一条路,都无法回避一个事实——“非遗纪元”已经成长到一个阶段,它所面临的抉择,将真正开始牵动全球文化商业格局的神经。
她需要时间思考,需要与核心团队深度磋商,需要更严谨的评估。但无论如何,帝国的航程,已经到了一个必须重新审视航线、评估风险、并做出足以决定未来数十年命运的关键抉择的时刻。
林砚深吸一口带着晨光的空气,转身回到办公室,拿起内部电话,语气平静而果断:
“通知周锐、徐薇、沈砚心、杨哲、秦澜,一小时后,顶层战略会议室,紧急会议。”
她的目光落在世界地图上那些尚未被点亮的广阔区域,眼神锐利而清醒。
深水区,我们来了。
第200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