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人静。
总部大楼只剩下零星几盏值班的灯还亮着,如同旷野中最后的星火。林砚独自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没有开主灯,只有桌上一盏暖黄的台灯,在她面前投下一圈明亮而柔和的光晕。
电脑屏幕亮着,她没有处理邮件,也没有审视最新的数据报表,而是打开了一个标记为“归档 - 元年”的文件夹。里面分门别类,存放着从第一天至今的无数文件:最初那份字迹密密麻麻、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商业计划书扫描件;李阿婆那份用略显颤抖的手签下的、墨迹已有些许晕开的首份合作协议;杭州项目那张被无数人触摸过、边角已微微卷起的场地规划草图;与启明资本谈判时那份布满各色批注和折痕的term Sheet pdF;还有“非遗杯套”上线时,那张在社交媒体上被疯狂转发的、装着剪纸杯套的茶饮照片……
她点开了一个名为“影像记忆”的子文件夹。自动播放开始,无声的画面一帧帧滑过。云南市集上,李阿婆看着自己染出的布匹,那混合着骄傲与些许不知所措的淳朴笑容;杭州旗舰中心开业前夜,团队所有人挤在尚未布置完毕的场地里,啃着冷掉的盒饭,脸上却洋溢着创造历史的兴奋;张清远师傅在镜头前,第一次展示那件绣了暗纹兰草的西装时,眼中一闪而过的、被理解的亮光;周年庆典上,全体员工和传承人齐聚一堂,那盛大而温暖的场景……
一幅幅画面,如同沉入水底的贝壳,此刻被一一打捞起来,在灯光下闪烁着过往岁月独特的光泽。她从一个人,一个近乎偏执的梦想,走到今天,拥有了一个初具规模的“帝国”。这个帝国,不仅仅是指五十家校区,数千万的融资,更是指那一张由信任、技艺、汗水与无数个不眠之夜共同编织而成的、活态的网络。
她移动鼠标,点开了最新的后台数据概览。代表“用户口碑复购率”的那条曲线,正稳健地沿着他们与资本约定的目标路径爬升。这是她拒绝了对赌协议后,为公司选择的全新航向标,如今看来,这方向是对的。规模可以模仿,模式可以复制,但用户发自内心的认可与追随,才是真正难以撼动的根基。
然而,她的目光并未在那些令人欣慰的数据上过多停留。她清楚地知道,这艘船已经驶过了最初那段风景壮丽、顺风顺水的开阔水域,前方,是更深、更暗、也潜藏着更多未知风险的海洋。
线下校区的扩张已近阶段性饱和,单店模型的优化触及边际效应递减的规律。“传艺坊”之类的模仿者绝不会是最后一个,更凶猛、更强大的竞争者可能正在暗处蓄力。资本的耐心并非无限,他们需要看到持续的增长故事,一个比“开设更多校区”更具想象力的故事。
她的指尖在触摸板上轻轻滑动,光标落在了那个加密文件夹的图标上——“天工集”。那里藏着她对未来的答案,一个更加疯狂、也更加艰难的野望。将非遗从“体验”推向“收藏”,从“课堂”送入“殿堂”,这无疑是一次惊险的跳跃。它要求公司具备前所未有的产品力、设计力、品牌力,以及面对全球顶级市场竞争的勇气与智慧。
梁知远的加入,为这个梦想注入了灵魂的火种,但要将火种变为燎原之势,需要整合的资源、需要克服的困难、需要承担的风险,远比过去一年所经历的总和还要多。
她感到肩上的责任,从未如此沉重。这责任,不仅是对投资人的回报,对员工生计的保障,更是对那些将毕生技艺与名誉托付给“非遗纪元”的传承人们的承诺。她的每一个决策,都可能牵动着这整个生态的兴衰。
但她没有感到恐惧,反而有一种奇异的平静。这种平静,源于过去一百个章节的锤炼,源于从无数次失败与成功中汲取的经验与底气,源于团队内部即使争吵也始终未曾破裂的信任与羁绊,更源于她内心深处那份从未动摇过的、对非遗价值的坚信。
初心未改,只是守护这份初心的战场,已经变得完全不同。
她缓缓地、逐一地关闭了屏幕上打开的所有窗口和文件夹,将那些辉煌的过往与沉重的思虑,一同收敛进冰冷的硬盘之中。最后,屏幕归于一片深邃的蓝,映照着她平静而坚定的面容。
她伸手,关掉了桌上的台灯。办公室瞬间被窗外的城市灯火勾勒出模糊的轮廓。
她站起身,走到巨大的落地窗前。窗外,是沉睡中的城市,远方的楼宇轮廓在夜色中连绵起伏,更远处,隐约可见地平线上即将破晓的一线微光。
一百章,像是一本厚厚书籍的第一卷,写满了启航的懵懂、探索的艰辛与成长的狂喜。此刻,书页翻过,余下的是大片空白,等待着新的笔墨去填充。
前方的挑战依然迷雾重重,肩上的责任愈发千钧。但她的目光,却穿透了沉沉的夜色,投向了那缕微光即将升起的地方。
新的征程,才刚刚开始。
---
第100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