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新生”计划的战略蓝图刚刚铺开,飞轮模型的三个环节中,“兴趣启蒙与深度体验”和“品牌赋能与价值反哺”都有了清晰的落地方向,但作为承上启下、实现价值转化的关键一环——“价值转化与社群共鸣”,其核心载体,却需要一个前所未有的强大引擎。
这个引擎,不能再是分散的、依附于线下课堂的零星销售,也不能仅仅是“天工集”高不可攀的预订窗口。它必须是一个能够整合全线产品、承载完整用户体验、并真正实现“非遗纪元”生态价值闭环的线上中枢。
这个构想,在林砚脑中酝酿已久,直至“非遗新生”计划启动,才真正具备了天时地利。此刻,她站在总部新落成的数字化指挥中心内,面前是占据整面墙的弧形巨幕,上面流动着实时数据,而围绕在她身边的,是产品、技术、运营、供应链等各部门的核心骨干。
“我们要打造的,不仅仅是一个电商App。”林砚转过身,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位成员,语气沉稳而充满力量,“我们要构建的,是‘非遗纪元’的数字国度,是‘非遗商城’——一个集交易、交流、教育、展示于一体的,中国最大、也最具深度的非遗产品交易与文化交流平台。”
她身后的巨幕亮起,呈现出“非遗商城”的概念架构图,一个立体的、多层次的生态系统模型。
“这个商城,必须实现几个前所未有的突破。”林砚手持激光笔,指向架构图的底层,“第一,全品类、全价位的产品整合。”光点随着她的讲解移动。
“从几十元的文创文具、几百元的特色茶具、几千元的精致服饰,到数十万乃至上千万元的‘天工集’大师定制款,都必须在这里无缝呈现。我们要让用户无论预算多少,都能在这里找到符合他审美需求和生活场景的非遗好物。这要求我们的供应链管理达到前所未有的精细度,从标准化文创的批量生产,到高端定制的柔性供应,必须全部打通。”
技术负责人点了点头,表情严肃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着,这背后是极其复杂的商品管理系统和分级权限设计。
“第二,极致的沉浸式文化购物体验。”林砚将光点上移,落在交互层。“我们不能只卖东西,我们要讲故事,要传递价值。每一件商品,尤其是中高端产品,都必须配备我们正在完善的‘技艺溯源’系统。用户点击商品,不仅能看到高清图片和参数,更能通过视频、图文、甚至VR视角,看到这件作品从设计灵感到材料选择,再到关键工艺步骤的完整诞生过程。我们要让用户感觉不是在浏览商品目录,而是在参观一个永不落幕的线上非遗博览会。”
负责用户体验设计的总监眼睛发亮,这无疑是对他们团队创意和执行力的巨大挑战和机遇。
“第三,强大的社群属性与用户共创。”光点移向架构图的顶层,“商城不能是冷冰冰的交易平台。我们要将它与我们升级后的‘国民课堂’线上社群、以及即将建立的独立兴趣社群深度绑定。开设‘匠人直播间’,让传承人定期与用户交流;设立‘学员作品展售区’,为优秀学员提供展示和变现的舞台;甚至可以发起‘用户共创’项目,由用户投票选择希望复刻或创新的非遗品类,由我们的设计师和传承人共同实现。让用户从消费者,转变为参与者、共创者,甚至是传播者。”
运营负责人深吸一口气,这意味着运营模式需要从传统的电商流量运营,转向更复杂的社区生态运营。
“第四,无缝对接线下体验。”林砚最后强调,“线上商城与线下课堂、旗舰店必须是一体两面。用户在商城看到某件作品,可以查询附近线下课堂是否有相关体验课程或实物展示;在线下课堂完成的作品,可以一键上传到商城的个人空间进行展示或售卖;线上社群的活跃用户,可以获得线下活动的优先参与权。我们要打破线上与线下的壁垒,实现流量的自由循环和价值叠加。”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只有设备运行的微弱嗡鸣。每个人都感受到了这个“野望”的宏大与艰巨。这不仅仅是一个App的开发,这是一次对整个公司组织架构、业务流程、技术能力和文化理念的全面重塑和升级。
“我知道,这很难。”林砚的声音打破了沉默,“这需要我们打破部门墙,进行最深度的协同。产品技术团队,你们是骨架和血脉;运营和市场团队,你们是灵魂和面孔;供应链和品控团队,你们是根基和保障。任何一个环节的短板,都会影响整个生态的体验。”
她看向众人,目光中充满了信任与期待:“但我们没有退路。‘非遗商城’能否成功,直接决定了‘非遗新生’计划能否真正飞起来,决定了我们能否在国内市场建立起坚不可摧的护城河,更决定了‘非遗纪元’这个帝国,能否拥有一个强大而健康的数字心脏。”
她顿了顿,下达了最终的指令:“成立‘非遗商城’专项指挥部,我亲自担任总指挥。各部门抽调最精锐的力量,集中办公。我要在一个月内,看到详细的实施方案和产品原型;三个月内,完成第一期核心功能的上线。有没有问题?”
“没有!”短暂的沉寂后,会议室里响起了整齐而响亮的回应。挑战巨大,但前景同样无比诱人。打造一个前所未有的非遗数字生态,这对于在场的每一位参与者而言,本身就是一种难以抗拒的召唤。
巨幕上的概念图仿佛被注入了生命,开始熠熠生辉。“非遗商城”的野望,如同一点星火,即将在数字世界的荒野上,燃起一片属于东方技艺的燎原之火。
第171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