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味斋”的喧嚣与欢腾,如同退潮的海水,渐渐消散在昆明的夜色里。团队成员们带着微醺的醉意和满心的激荡,相互道别,各自归家。周锐被几个意犹未尽的同事拉着去续摊,沈砚心则婉拒了后续活动,独自返回住处,他需要一些安静来消化这段时间的波澜起伏。赵小满跟着林砚回到了公司,处理一些庆功宴前未竟的琐事。
当最后一份文件归档,赵小满也带着倦意和兴奋离开后,整层办公楼彻底安静下来。林砚没有立刻走,她给自己泡了一杯清淡的桂花乌龙,端着温热的茶杯,缓缓踱步,来到了那间最大的会议室。
月光透过巨大的落地窗,如水银般倾泻在地板上,也照亮了悬挂在正中央的那张簇新的中国地图。云南和杭州的位置,那两颗红色图钉在月光下显得格外醒目,如同黑暗中燃烧的炭火,温暖而坚定。
她独自站在地图前,身影在月光下拉得很长。庆功宴上的欢声笑语犹在耳畔,酒杯碰撞的清脆声响,同事们脸上洋溢的骄傲与憧憬,都是真实而热烈的。但此刻,置身于这绝对的寂静与空旷之中,一种更深沉、更复杂的情绪,如同水底的暗流,缓缓涌上心头。
她的手轻轻拂过地图上杭州的区域,指尖仿佛能感受到西湖的烟波和张清远师傅手中丝线的冰凉。短短两个多月,从一个人地生疏的闯入者,到成功点燃江南的文化之火,其中的艰辛与险阻,唯有亲历者方能体会。周锐的雷厉风行,沈砚心的执着坚守,杭州团队在危机时刻爆发出的能量……这一幕幕,如同电影胶片般在她脑海中回放。
成功的喜悦是真实的,但随之而来的重量,也同样真实。
她的目光从杭州移开,掠过广袤的国土,落在那两个被蓝色圆圈标注的“S”级目标上——成都,西安。它们安静地待在那里,却仿佛蕴含着无穷的吸力与压力。她知道,下一次,不会再有“首次跨区域扩张”的新鲜感与宽容度,市场的期待会更高,潜在的竞争者会更警惕,内部的协调会更复杂。
而比外部挑战更让她隐忧的,是白天会议上那场关于资本路径的激烈争论。周锐与沈砚心的分歧,并未消失,只是被成功的喜悦和构建壁垒的紧迫任务暂时掩盖了。那是一条深层的裂痕,关乎公司的根本走向。资本如同一个能量巨大的加速器,能载着他们一飞冲天,也可能因为失控而车毁人亡。如何驾驭这股力量,如何平衡效率与品质,规模与内核,将是下一阶段对她领导力的终极考验。
她抿了一口微凉的茶,桂花的香气与乌龙的清苦在舌尖交织。这滋味,像极了此刻的心情——有成功的甘醇,也有前路未知的微涩。
墙上老式挂钟的秒针,发出规律而清晰的“滴答”声,在寂静的夜里被放大,一声声,敲打在心上。时间从不等人。市场的窗口期,竞争对手的脚步,团队成长的渴望,都在推着她,必须更快地做出决策,更稳地迈出下一步。
她将茶杯放在会议桌上,双手轻轻按在地图边缘,俯身,更近地凝视着这片辽阔的版图。地图上那些尚未被标记的城市,不再是抽象的名称,它们背后,是无数个等待被唤醒的“张清远”,是无数种璀璨而濒危的技艺,是无数颗渴望接触传统之美的现代心灵。
“帝国……”她低声自语,这个词曾经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如今却已有了初步的轮廓。但她也比任何时候都更清楚地知道,她要构建的,绝非一个冰冷的商业帝国,而是一个活态的、有温度的文化生命体。这个生命体需要商业的血液来存活,更需要文化的灵魂来定义。
任重,而道远。
月光偏移,在地图上投下新的光影。林砚直起身,最后看了一眼地图,眼神中的些许迷茫已被一种更为坚毅的光芒所取代。她拿起茶杯,转身,毫不犹豫地走向门口。
办公室的门在她身后轻轻合上,锁舌扣入锁孔的声音,清脆而果断,如同一个阶段的正式落幕,也像一声新征程开启的号角。
窗外,城市依旧灯火阑珊。而属于“非遗纪元”的更大舞台,幕布,正在缓缓拉开。
第75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