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块染布从清水中捞起,如同饱饮了天空与海洋的精华,沉甸甸地滴落着蓝色的水珠。学员们迫不及待地回到自己的座位,在助教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开始拆解束缚着未知的绳结。这一刻,工作室里弥漫着一种近乎神圣的期待感,连空气都仿佛凝滞了。
第一个拆开绳结的是那位年轻的女孩。随着棉绳一圈圈松脱,被紧紧束缚的布料缓缓舒展,蓝白交织的纹样如同被唤醒的生命,一点点显露真容——那是不规则的、带着手工独特呼吸感的“鱼子”纹,深浅不一的蓝色在湿润的布面上晕染出迷人的层次。
“哇——!”女孩抑制不住地低呼出声,双手捧着自己的作品,眼睛瞪得滚圆,仿佛不敢相信这奇妙的图案出自自己之手。她旁边的男友也拆开了自己的,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如冰裂纹般的肌理,两人兴奋地对比着,交换着惊喜的眼神。
如同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接二连三的惊叹声在工作室各个角落响起。
“我的天!这也太美了吧!”
“快看我的!像不像一幅山水画?”
“原来我手这么巧的吗?哈哈哈!”
……
每一块展开的布,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没有机器印刷的呆板,只有植物染料与手工力道碰撞后,自然天成的韵律和偶然性带来的惊喜。学员们举着自己的作品,互相展示、品评,脸上洋溢着创造者独有的满足和骄傲。有人立刻将还湿漉漉的布匹披在肩上,有人则小心翼翼地抚摸着上面的纹路,感受着布料之下,自己亲手赋予的“生命”。
李阿婆站在一旁,看着这满室流淌的蓝色和一张张兴奋的笑脸,她那双习惯了沉默与劳作的双手微微颤抖着,只是反复在围裙上擦拭。没有人再簇拥着她追问技巧,但每一个学员举起作品时看向她的、带着感激与钦佩的眼神,比任何语言都更有力量。
课程在热烈的作品分享和集体合影中圆满结束。学员们意犹未尽,带着自己的扎染作品和满满的成就感,陆续离开。工作室渐渐安静下来,只剩下满桌的工具和空气中愈发浓郁的蓝靛气息。
然而,线上的盛宴才刚刚开始。
赵小满几乎是第一时间就扑到了电脑前,手指在键盘上飞舞,眼神亮得惊人。她迅速在各个社交平台创建了话题标签 #和阿婆学扎染#、#非遗纪元初体验#。
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涟漪,用户的自发分享开始迅速汇聚。
小红书平台上,那位第一个完成拆解的年轻女孩发布了九宫格照片,从听课时的专注、捆扎时的笨拙,到最终成品的惊艳特写,配文:“329元买到的快乐!亲手解锁了千年非遗技能,这蓝白花纹美到窒息!李阿婆的手有魔法!【非遗纪元】牛逼!”
微博上,那对情侣晒出了两人各自的作品拼图,写道:“谁说传统不能很浪漫?这是我们送给彼此最特别的‘情侣衫’原料!体验感拉满,强烈安利!”
朋友圈里,更多人在分享着同一片蓝白,文案或长或短,无不洋溢着亲手创造美的兴奋和对课程品质的认可:“颠覆了对非遗的刻板印象”、“沉下心来做手工的感觉太治愈了”、“不是流水线产品,是真正有温度的作品”、“已经推荐给所有闺蜜!”……
赵小满不断刷新着页面,激动地向团队播报:
“小红书笔记破百赞了!”
“微博话题进同城热搜前十了!”
“好多人在评论区问下一场什么时候开!候补名单快破百了!”
周锐看着后台不断攀升的官网访问量和激增的“课程开放提醒”订阅用户,脸上露出了扎实的笑容。这些真实、鲜活、充满感染力的用户生成内容(UGc),其传播效果远超任何精心策划的广告。数据证明,他们的模式击中了目标用户的需求和情感共鸣点。
沈砚心也默默地看着赵小满筛选出的部分用户评价截图。那些对技艺本身的赞美,对李阿婆的尊崇,以及对课程文化深度的认可,让他一直紧绷的神经终于得以松弛。市场用最直接的方式,回报了他的坚守。
林砚的手机开始频繁响起,有之前接触过、持观望态度的媒体记者,询问是否能进行采访报道;有文创领域的投资人,旁敲侧击地打听项目进展;甚至还有两个其他城市的商业综合体运营方,直接询问课程引入合作的可能性。
成功的涟漪,正以超出他们预期的速度,向外扩散。
“栖心”工作室窗外,夕阳西下,将天空染成了温暖的橘红色,与室内尚未散去的蓝色余韵交织在一起。林砚站在窗边,看着网络上那一片属于“非遗纪元”的、生机勃勃的蓝白浪潮。
她知道,这不仅仅是三十位用户的好评。这是市场投下的一张巨大的信任票,是“非遗纪元”品牌在真实土壤中扎下的第一簇坚韧的根系。星星之火,已然点亮,并且,正以其独特的温度和光彩,吸引着更多追寻光的人。
第48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