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石潭营地的晨露还没被风吹干,阿图就蹲在石台前,手里攥着两根缠绕的藤条——一根是之前用惯的粗韧藤,另一根是从雷鸣峰带的树脂藤。地脉地图上“裂谷崖”的标记旁,控能族文字用灰纹标着“风卷岩松,崖断穴隐”,昨晚陈景行翻古籍时特意圈出:裂谷崖的西坡常年刮“穿堂风”,风力能吹得人站不稳,崖壁上的岩石多松动,稍不注意就会踩落;节点藏在崖壁中段的石穴里,石穴入口被松动岩块堵住,还可能有“落石机关”,凿岩时稍用力就会引发连锁落石。
“普通攀岩绳在强风里会晃得厉害,得做‘防风防滑攀岩绳’,既要韧,还得能牢牢卡在岩缝里。”陈沐阳拎起之前的攀岩绳,绳子在风里轻轻飘动,“得混合两种藤条,再加防滑结。”
族人们立刻分工:塔卡负责将粗韧藤和树脂藤浸泡在溪水里——粗韧藤泡软后更韧,树脂藤泡后会分泌黏性树脂,两种藤混编能增强摩擦力;雅兰则将泡好的藤条劈成细股,每三股粗韧藤配两股树脂藤,像编辫子一样紧密编织,编织时每隔一尺就拧出一个“螺旋防滑结”,结的直径比绳身粗一倍,能卡在岩缝里,减少滑动;奇伯则在每个防滑结的外侧,涂了层融化的树脂(从树脂藤上刮的,加了少量蜂蜡,干后硬如橡胶),既增强防滑性,又能防止藤条被岩尖磨断。
第一根攀岩绳编好,长约三丈,阿图握着绳子试了试——绳身紧实,防滑结的纹路硌手却不磨皮,她将绳子卡在营地旁的岩缝里,用力拉扯,绳子纹丝不动,甚至能吊起两人的重量,防风防滑的效果远超预期。“还得做‘岩钉’,固定绳子用。”陈沐阳找了块暗能蜥金属碎片,剪成半尺长的尖钉,钉身刻上螺旋纹(方便拧进岩缝),钉尾弯成圆环(能穿进攀岩绳),钉尖淬了火山灰(增强硬度,容易拧进岩石)。
岩钉做好,奇伯在钉身涂了层防蚀涂层,避免崖壁的湿气让金属生锈。阿图将岩钉拧进岩缝,只需要半圈就能牢牢固定,圆环穿进攀岩绳后,就算用力拽绳,岩钉也没松动。
强风下的“身体固定”更关键。普通护具挡不住风,雅兰做了“防风护腰”:用双层厚兽皮缝制,腰侧缝两个“岩钩环”(金属做的,能挂岩钉),后腰绑一根丈长的“安全绳”(细树脂藤编的,一端连护腰,一端连岩钉);护腰内侧缝一层软绒毛(冰原兽毛挑的,减少摩擦),外侧涂了层防风胶(树胶+蜂蜡,能减少风的阻力);护腰的腰带用弹性树脂藤做的,能勒紧腰部,防止风灌进护具里。
阿图系上护腰,将安全绳挂在岩钉上,就算故意在风里晃动,护腰也能牢牢固定身体,安全绳还能缓冲风力,不会被吹得失去平衡。
接下来应对“松动岩面探测”。普通探测杖探不到岩石内部的松动,陈沐阳做了“岩面稳固探测器”:找了根三尺长的细木杆(椴木,轻便且韧性好),杆身缠上树脂藤(防滑);杆的一端削成尖,尖部裹一层薄金属片(防岩尖磨损),金属片内侧贴了片“震动苔”(从绿林谷采的,遇到震动会变亮);杆身中间钻了个小孔,孔内装着发光石碎屑,碎屑与震动苔相连——一旦探测器戳到松动岩石,岩石的震动会让震动苔变亮,带动发光石碎屑发光,震动越剧烈,光越亮;杆身刻着“稳-松-危”三档刻度,每档对应一种光色,淡绿、浅黄、深红,能直观判断岩面稳固度。
探测器刚做好,阿图就对着营地旁的岩石试了试——戳向稳固的岩块,光色淡绿;戳向半松动的石块,光色浅黄;戳向即将坠落的碎石,光色深红,还能看到碎屑剧烈闪烁,预警精准得很。
凿开石穴入口的“落石防护”也不能少。奇伯做了“防落石盾”:用三尺见方的硬木板做盾面,外侧贴一层铁皮树皮(防落石砸裂),内侧贴两层树脂藤编织的网(缓冲落石冲击力);盾的两侧钻小孔,穿进粗藤做把手,能双手持盾;盾的顶部弯成弧形,能挡住从上方落下的碎石,避免砸到头部;盾面还涂了层防风胶,减少风对盾的阻力,持盾时不会太费力。
所有装备准备妥当,日头刚爬过树梢,队伍就背着工具朝裂谷崖出发。走了约莫一个时辰,远处的风啸声越来越响,一片断裂的崖壁出现在眼前——裂谷崖到了!西坡的崖壁呈青黑色,岩缝里嵌着不少松动的石块,风从裂谷间穿过,卷起沙尘,打在岩石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站在崖底,能感觉到风裹着沙粒吹在脸上,生疼。
“先探测崖壁稳固度,再固定攀岩绳!”阿图举着岩面稳固探测器,率先走到崖底。她将探测器戳向崖壁下方的岩块,光色淡绿——稳固!陈沐阳立刻将岩钉拧进这块岩缝,穿进攀岩绳,用力拽了拽,绳子没动;奇伯则在旁边加拧了一根岩钉,两根岩钉形成“双保险”,防止强风将绳子吹松。
阿图系好防风护腰,将安全绳挂在岩钉上,握着攀岩绳开始往上爬——防滑结牢牢卡在岩缝里,就算风把身体吹得晃动,安全绳也能及时稳住,护腰勒紧腰部,没有风灌进来,爬得比预想中稳。爬到崖壁中段时,探测器突然亮成浅黄——前方岩块松动!她立刻停下,用探测器仔细扫描,发现一块半尺大的石块嵌在岩缝里,轻轻一碰就会晃动,若不清理,后续攀爬时肯定会坠落。
“用‘岩块清理钩’弄下来!”陈沐阳从背包里掏出之前做的金属钩(长两尺,钩尖带倒刺),递上崖壁。阿图接过钩子,小心地勾住石块的边缘,轻轻一拉——石块“哗啦”一声坠落,砸在崖底的沙地上,没引发其他落石,悬着的心终于放下。
午后时分,阿图终于爬到崖壁中段的石穴旁。石穴入口被三块半丈大的岩块堵住,岩块间的缝隙里嵌着不少碎石,探测器显示岩块半松动,直接凿开肯定会引发落石。“用防落石盾挡住,再慢慢凿!”奇伯在崖底大喊,将防落石盾递了上去。阿图持盾挡在身前,举着之前的火山岩凿(涂了防蚀涂层),对着岩块间的缝隙轻轻一凿——“当”的一声,碎石掉落,被盾牌挡住,没往下滚;她顺着缝隙继续凿,每凿一下就用清理钩将碎石勾出,避免堆积在盾前。
凿了约莫半个时辰,终于凿开一个能容人侧身进入的洞口。阿图收起盾牌,举着之前改造的防风照明棒(在照明棒外侧缠了圈树脂藤,减少风的影响),钻进石穴——穴内比想象中宽敞,一丈见方的空间里,没有风,只有中央的石台上立着一根泛着淡蓝光的石柱,正是地脉节点的核心;石柱周围的石面上,没有机关,只有少量干燥的岩屑,显然是之前落石带来的。
她掏出细径注能针,调整好角度调节器,将针尖对准石柱顶端的注入点——针身顺利插进细缝,缓慢挤压皮囊,淡绿色的生命晶石汁液流进节点。石柱的蓝光渐渐变亮,穴壁上的暗纹也跟着显现,映出一道新的控能符号:是一个圆形的坑洞,旁边刻着“陨星坑·中心”,与地脉地图上第十六个节点“陨星坑”的标记完全一致。
夕阳落下前,阿图爬出石穴,顺着攀岩绳慢慢下到崖底。风还在裂谷间呼啸,崖壁上的岩钉和攀岩绳依旧稳固,没被风吹松。她摊开地图,在陨星坑的标记旁画了个小圈,铜钥贴在符号上,钥身的淡绿光与符号的蓝光交织,说明需要铜钥解锁那里的节点。
“古籍说陨星坑‘坑底藏冰,寒气蚀骨’,得提前做防冻工具。”阿图收起地图,对着族人说。众人收拾好攀岩绳和岩钉,扛着工具朝营地走去。裂谷崖的风还在吹,却没了之前的威慑力,崖壁中段的石穴蓝光隐约闪烁,像在守护刚校准的节点。没人说话,每个人都在琢磨陨星坑的防冻装备——毕竟坑底的寒气,比冰晶谷的低温更难应对,稍有不慎就会冻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