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箱内的笔记本纸张泛黄却坚韧,陈沐阳拂去表面薄霜,发现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19世纪南极探险队的遭遇。字迹在某一页戛然而止,只留下潦草的血字:“beware the white shadow”(当心白色阴影)。陈景行握紧手中的青铜匕首,警惕地扫视四周,远处的冰雾中,隐约有团苍白的影子在晃动。
“是雪盲症的幻觉,别盯着看!”陈沐阳想起在雪原学到的经验,迅速撕下兽皮条蒙住眼睛,仅留出两道细缝。他摸索着取出从海藻中提炼的紫色汁液,涂抹在蒙眼布上——这种天然色素能有效过滤强光。父子俩贴着冰山缓缓移动,身后突然传来冰层断裂的脆响,回头望去,三只浑身雪白的巨型海豹破冰而出,锋利的獠牙泛着寒光。
“用磷虾油!”陈沐阳急中生智,将储存的磷虾油泼向冰面。在极寒气温下,油脂瞬间凝结成滑腻的冰膜。海豹们收势不及,在冰面上打滑失控。陈景行趁机甩出藤蔓套索,缠住其中一只海豹的鳍状肢,两人合力将其拽向陷阱。然而,更多的海豹从四面八方涌来,陈沐阳抓起青铜匕首,在冰壁上划出刺耳声响——这种高频噪音竟让海豹们短暂迟疑。
险象环生的捕猎结束后,陈沐阳开始研究如何利用海豹皮。他想起在原始部落鞣制兽皮的方法,将海豹皮浸泡在融化的雪水中,加入苔藓和火山灰(从之前火山经历获得的知识),反复揉搓去除油脂。经过三天处理,坚韧防水的海豹皮衣诞生了,内衬填充着企鹅绒毛,保暖效果远超预期。
食物危机依旧紧迫。陈沐阳在冰原上发现了一种透明的冰虫,它们能在零下二十度的环境中生存。他小心翼翼地捕捉了几只,用青铜匕首剖开虫体,发现其体内富含蛋白质。“低温烹饪!”他想起在唐朝时制作冷盘的经验,将冰虫洗净后,用冰雪包裹,埋入地热洞口附近的浅坑。十二小时后取出,冰虫肉质变得紧实,搭配海藻酱食用,竟成了难得的美味。
为了获取稳定的水源,陈沐阳设计了一套复杂的蒸馏系统。他用海豹头骨和青铜片制作蒸馏器,将冰雪放入头骨加热,蒸汽通过弯曲的青铜管道冷凝成水。更巧妙的是,他在管道外层包裹海藻,利用海藻的吸水性过滤杂质。这套装置每天能产出两升纯净水,解决了燃眉之急。
然而,南极的极夜带来了新的挑战。连续数月不见阳光,让人体力和精神都濒临崩溃。陈沐阳想起在苗寨学习的草药知识,尝试从海藻中提取类似咖啡因的成分。他将海藻晒干磨粉,用雪水反复熬煮浓缩,制成提神的“海藻茶”。同时,父子俩在冰屋内用木炭绘制巨幅壁画,重现他们经历过的各个时代,以此对抗孤独与绝望。
一次外出勘探时,陈沐阳发现冰原下埋藏着黑色的矿物层。“是煤!”他兴奋地大喊。在战国时期积累的冶铁经验派上用场,他们用冰块制作坩埚,将海豹油和煤混合燃烧,温度足以融化陨铁。经过改良,他们打造出更锋利的冰镐和鱼叉,还制作了简易的望远镜——用打磨的冰晶和海豹骨头组装而成。
通过望远镜,陈沐阳观察到远处冰山上有企鹅大规模聚集。他推测那里可能有未被发现的食物源。父子俩制作了雪橇,用海豹皮包裹木板减少摩擦,在雪橇上安装了简易的方向舵。在前往冰山的途中,他们遭遇了罕见的冰龙卷风。陈景行凭借在雪原躲避雪崩的经验,指挥儿子将雪橇锚定在冰裂缝中,用兽皮帐篷包裹身体,成功逃过一劫。
抵达冰山后,他们惊喜地发现一处地热温泉,泉边生长着奇异的红色苔藓。陈沐阳通过试毒(在原始部落学到的经验,观察动物进食后的反应)确认苔藓无毒后,开始大规模采集。更意外的是,温泉中生活着一种会发光的盲鱼,它们对声音极为敏感。陈沐阳利用这一特性,用青铜片制作成铃铛,系在鱼叉上,每次晃动铃铛,盲鱼就会自动聚集。
随着生存技能的不断升级,父子俩在冰原上建立起了小型生态系统。他们用冰砖建造了储粮室、工具间和观测台,观测台上摆放着自制的星象仪。陈沐阳每天记录极光的变化,发现天空之泪与特定的极光形态存在某种频率共振。而当他将从金属箱中获得的星图与天空之泪结合时,冰原下突然传来一阵低沉的轰鸣,仿佛古老的机关正在苏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