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虚巅,常年云雾如絮,缭绕在青黑色的岩石间,偶有仙鹤振翅穿云,鸣声清越,惊起崖边垂落的冰棱碎屑,簌簌落在下方深不见底的云海中。伏羲立于山门前,玄色衣袍被山风拂动,衣袂间绣着的八卦纹路在朦胧天光下若隐若现。他望着眼前那座似与山体浑然一体的石门,门上无纹无饰,却透着一股“道在自然”的浑朴之气,心中知晓,这便是鸿蒙宗的山门了。
“来者可是太昊伏羲?”石门左侧的岩壁后,传来一道苍老却中气十足的声音,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话音落时,一位身着素白麻衣的老者缓步走出。老者须发皆白,却面色红润,双目如古井般深邃,手中握着一根通体光滑的桃木杖,杖头未雕任何花纹,只缠着几圈干枯的藤蔓。
伏羲微微颔首,拱手行礼:“正是伏羲。久闻鸿蒙宗窥天地之理、知古今之变,今日特来昆仑虚,为我人族未来,向宗门求问大道。”
老者闻言,嘴角勾起一抹浅淡的笑意,侧身让开道路:“大道无形,却藏于万物。伏羲氏为人族画八卦、定嫁娶、教渔猎,功德早已刻入天地,宗门长老们已在‘鸿蒙殿’等候。随我来吧。”
跟着老者拾级而上,石阶由昆仑玉髓铺就,每一步踏下,都能感受到一股温润的气息从脚底蔓延至四肢百骸,驱散了山巅的寒意。沿途不见草木,却在石阶缝隙中偶尔瞥见几株通体透明的“悟道草”,草叶上凝结着细小的露珠,露珠中竟似有星河轮转。伏羲心中暗叹,鸿蒙宗果然不凡,连寻常草木都染着道韵。
行至半山腰,眼前骤然开阔。一座圆形大殿悬浮在云海之上,殿身由不知名的浅色玉石砌成,殿顶没有瓦片,而是覆盖着一层薄薄的光晕,光晕随云海流动而缓缓变幻,时而如晨曦初现,时而如繁星点点。老者指着大殿道:“那便是鸿蒙殿,殿内三位长老,分别司掌‘过去’‘现在’‘未来’三境,今日你要问人族未来,需得三位长老共同解惑。”
踏入鸿蒙殿,殿内并无烛火,却亮如白昼,光线源自殿中央那尊三足圆鼎。鼎身刻满了细密的纹路,仔细看去,竟是天地初开时的山川河流、鸟兽鱼虫,甚至能看到远古时期人族先祖茹毛饮血、与猛兽搏斗的场景。鼎旁坐着三位老者,衣着与引路老者无异,只是神色间多了几分肃穆。
左侧首位长老率先开口,声音带着岁月的厚重:“伏羲氏,你可知人族为何能在万族林立的洪荒中立足?”
伏羲沉吟片刻,答道:“人族无猛兽之爪牙、无飞禽之羽翼、无鳞族之水性,却能存活至今,靠的是‘合群’与‘求变’。先祖们聚居而居,互相扶持,又不断摸索新的生存之法,从钻木取火到结绳记事,再到今日的农耕渔牧,皆是‘变’的成果。”
中间的长老轻轻点头,手指在鼎身一点,鼎上纹路骤然变化,浮现出人族部落的景象:有的部落因洪水侵袭而迁徙,有的部落因粮食匮乏而争斗,有的部落则在首领的带领下开垦新的土地。“你说得不错,但‘变’有顺逆,‘合’有真假。如今人族部落渐多,小则数百人,大则数千人,部落间虽有互助,却也因领地、资源起了纷争,甚至有部落为争夺水源,不惜残杀同族。这,便是人族当下的‘劫’。”
右侧司掌“未来”的长老目光落在伏羲身上,语气平缓却带着分量:“你画八卦,以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对应天、地、雷、风、水、火、山、泽,欲以天地之理引导人族,这份心,天地可鉴。但你要问的未来,并非一条定数之路,而是无数‘选择’铺就的岔路。今日我等与你论道,不是为你指一条唯一的路,而是让你看清每条路的‘因’与‘果’。”
伏羲闻言,心中一凛,俯身行礼:“还请长老详解。”
司掌“过去”的长老起身,走到殿壁前,抬手一挥,壁上浮现出一幅幅画面。最开始,是天地初开,万物懵懂,人族先祖刚刚学会直立行走,手持石块与野兽搏斗;接着,是先祖们发现火的妙用,围坐在火堆旁,分享食物、传递经验;再后来,部落出现,有了简单的分工,女子采集,男子狩猎,老人传授经验,孩童学习生存技能。
“这是人族的‘根’。”长老的声音在殿内回荡,“人族的过去,是在‘生存’二字上挣扎出来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无数先祖的牺牲。你看,那位先祖为了保护部落的孩子,与熊搏斗而死;那位先祖为了寻找可食用的植物,误食毒草而亡;那位先祖为了探索河流的走向,被洪水卷走……正是这些牺牲,让人族积累了生存的智慧,也让‘守护’与‘传承’成了人族的天性。”
伏羲凝视着壁上的画面,眼眶微热。他曾在部落中听过无数先祖的传说,今日亲眼所见,更能体会到那份沉甸甸的重量。“长老所言极是,人族能有今日,皆是先祖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只是如今,人族虽已不必时刻面对猛兽的威胁,却陷入了同族相争的困境,这难道是先祖们不愿看到的吗?”
司掌“现在”的长老接过话头,手指在鼎上又一点,鼎身纹路再次变化,这次浮现的是不同部落的景象:东边的“炎族”擅长农耕,田地连片,谷穗饱满,族人们脸上带着丰收的喜悦,但族中老者却在忧心忡忡,因为西边的“风族”近日频频在两族边界活动,似有抢夺粮食之意;南边的“河族”依河而居,渔获丰富,却因河水泛滥,每年都有族人伤亡,族中巫师日夜祈祷,却始终无法阻止洪水;北边的“山族”擅长狩猎,族人身强体壮,却因山林中的猎物日渐减少,不得不冒险深入更危险的深山。
“人族当下的困境,源于‘资源’与‘认知’。”长老缓缓道,“随着人族人口增多,有限的资源无法满足所有部落的需求,便有了纷争;而各部落之间缺乏交流,彼此认知有限,只知守护自己的领地,却不知‘互助’方能共赢。炎族有多余的粮食,却因害怕风族抢夺而不愿分享;河族知晓治水之法,却因与山族素有嫌隙,不愿传授;山族有捕猎的技巧,却不知如何将技巧转化为更稳定的生存方式。如此一来,人族虽强,却如一盘散沙,难成大事。”
伏羲眉头紧锁,他心中早已意识到这个问题。此前,他曾尝试让附近的几个小部落联合起来,共同应对洪水与猛兽,却因部落首领各有私心,最终不了了之。“那依长老之见,人族当如何打破这一困境?难道真的要一直这样内耗下去吗?”
司掌“未来”的长老终于起身,他走到殿中央,望着伏羲道:“未来并非注定,而是取决于人族当下的选择。我且为你展示两条可能的路,你且看看。”
说罢,长老抬手在空气中一分为二,左侧浮现出一幅景象:人族部落间的纷争愈演愈烈,小的冲突变成大规模的战争,部落首领为了胜利,不惜引入猛兽、利用洪水,最终导致山河破碎,田地荒芜,人口锐减。幸存的人族不得不再次回到茹毛饮血的时代,在废墟中艰难求生,曾经积累的智慧与技能,大多遗失在战火中。
右侧则浮现出另一幅景象:有一位人族首领站出来,联合各部落的智者,建立起“人族联盟”,制定共同的规则,炎族将农耕技术传授给其他部落,河族带领众人治水,山族分享狩猎技巧,各部落互通有无,资源共享。随着时间推移,人族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还开始探索更广阔的天地,有人观察星象,有人研究草药,有人改进工具,人族的文明如同星火燎原,逐渐照亮了洪荒大地。
伏羲凝视着两侧的景象,心中震撼不已。左侧的景象让他不寒而栗,那是他最不愿看到的未来;右侧的景象则让他心生向往,那正是他一直追求的目标。“长老,为何会有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未来?难道仅仅是因为‘联合’与‘纷争’的区别吗?”
“不止如此。”司掌“未来”的长老道,“关键在于‘道’的选择。人族若选择‘私’,则会陷入纷争,最终走向毁灭;若选择‘公’,则能团结一心,走向繁荣。但这‘公’并非易事,需要有人愿意牺牲个人利益,需要各部落放下偏见,需要智者不断探索,为族人指引方向。而你,伏羲氏,便是那个可能成为‘指引者’的人。”
伏羲心中一震,他从未想过自己会承担如此重任。“我……我不过是一个普通的部落首领,画八卦也只是为了让人族更好地理解天地变化,如何能成为人族的指引者?”
司掌“过去”的长老笑着摇头:“你错了。所谓指引者,并非要拥有超凡的力量,而是要拥有‘心怀天下’的格局与‘知行合一’的决心。你画八卦,是为了让人族知天地之理;你教渔猎,是为了让人族有生存之能;你定嫁娶,是为了让人族有传承之序。这些举动,早已超越了一个普通部落首领的职责,你心中装的,是整个人族的未来。”
司掌“现在”的长老补充道:“如今人族虽有纷争,但也并非毫无希望。各部落中,已有不少智者意识到联合的重要性,只是缺少一个能凝聚人心的领袖。你若能挺身而出,将八卦之理与人族的生存之道结合,向各部落传递‘互助共赢’的理念,或许能改变人族当下的困境。”
伏羲沉默良久,目光从殿壁上的先祖画像,移到鼎身的人族景象,再到眼前三位长老的面容。他心中的迷茫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坚定的信念。“长老们的话,伏羲谨记在心。我虽不敢保证一定能带领人族走向繁荣,但我愿尽我所能,为族人寻找一条光明之路。只是,这条路上必定充满荆棘,我该如何应对?”
司掌“未来”的长老微微一笑:“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你只需记住三点:其一,‘以理服人’,用八卦之理向各部落解释天地运行、万物依存的道理,让他们明白联合的重要性;其二,‘以行带人’,亲自带领族人治水、农耕、狩猎,用实际行动证明联合的好处;其三,‘以仁待人’,无论面对哪个部落,都要心怀善意,不轻易动武,即使有冲突,也要以化解矛盾为首要目标。”
三位长老说完,殿中央的三足鼎突然发出一道柔和的光芒,光芒笼罩住伏羲,他只觉得一股暖流涌入体内,脑海中对八卦的理解愈发深刻,甚至能隐约看到人族未来的一些片段:有族人在田埂上劳作,有孩童在学堂中学习,有智者在观察星象,有医者在救治病人……这些片段虽模糊,却充满了生机与希望。
“今日论道已毕,你且下山去吧。”引路老者再次出现,对着伏羲拱手道,“鸿蒙宗虽窥天地之理,却不干预万物运行,人族的未来,终究要靠人族自己去创造。望你不忘初心,不负先祖,不负天地。”
伏羲深深一揖,向三位长老与引路老者行礼:“多谢各位长老解惑,伏羲告辞。他日若人族能走向繁荣,定当再来昆仑虚,向宗门致谢。”
走出鸿蒙殿,山风依旧吹拂,却不再让人觉得寒冷。伏羲望着山下的云海,心中充满了力量。他知道,前路必定艰难,但只要心中装着人族的未来,只要坚持“理”“行”“仁”三字,就一定能走出一条属于人族的光明大道。
他转身下山,玄色衣袍在风中猎猎作响,八卦纹路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远处的天际,一轮红日缓缓升起,照亮了昆仑虚的山峰,也照亮了人族未来的希望。伏羲的身影渐渐消失在山道间,但他的名字,以及他为族人追寻大道的故事,却将永远刻在人族的历史中,成为后世子孙敬仰的传说。
下山途中,伏羲路过一处山谷,看到几只幼鹿在溪边饮水,母鹿警惕地望着四周,一旦有风吹草动,便立刻将幼鹿护在身后。这一幕让伏羲心中一动:万物皆有守护之心,人族亦然。只要能让各部落意识到,所有人族都是“同族”,都需要彼此守护,那么联合之事,便有了根基。
回到自己的部落,伏羲没有立刻召集族人,而是先将在昆仑虚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整理成文字,刻在龟甲上。他将八卦与农耕、治水、狩猎的技巧结合,写出了《八卦农经》《八卦水法》《八卦猎要》,希望能通过这些实用的知识,让族人先感受到八卦之理的益处。
几日后,伏羲召集部落中的长老与智者,向他们讲述了在昆仑虚的经历,以及自己对人族未来的看法。长老们起初还有些犹豫,但当他们看到《八卦农经》中记载的增产之法,看到《八卦水法》中提出的治水方案,心中的疑虑渐渐打消。一位白发长老握着伏羲的手道:“首领,你所谋之事,关乎人族万代,我等愿助你一臂之力!”
得到族内的支持后,伏羲开始派人前往周边的部落,邀请各部落首领前来参加“人族议事会”。起初,有些部落首领心存戒备,不愿前来;有些则抱着观望的态度,姗姗来迟。但当伏羲向他们展示了八卦的妙用,以及联合带来的好处——炎族的粮食、河族的治水术、山族的狩猎技巧——各部落首领终于心动。
第一次“人族议事会”在伏羲部落的广场上召开,来自十几个部落的首领围坐在一起,讨论人族的未来。会上,虽有分歧,虽有争论,但在伏羲的引导下,各首领最终达成共识:建立“人族联盟”,推选伏羲为联盟首领,共同制定规则,互助共赢。
此后,伏羲带领人族联盟开始了一系列的行动:组织各部落共同治水,疏通河道,修筑堤坝,让洪水不再危害族人;推广农耕技术,教导各部落开垦田地,种植谷物,解决了粮食短缺的问题;建立“学堂”,让各部落的孩童学习八卦之理、生存技能,培养未来的智者;设立“医者堂”,收集草药,传授医术,减少族人因疾病而伤亡的情况。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族联盟的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部落加入进来。曾经的纷争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族人间的互助与友爱。有人说,伏羲是天神派来拯救人族的;有人说,伏羲是先祖显灵,指引人族走向繁荣。但伏羲自己知道,他不过是一个心怀人族的普通人,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
多年后,伏羲再次来到昆仑虚。此时的昆仑虚,依旧云雾缭绕,但山脚下却多了许多人族的足迹——那是各族智者前来拜访鸿蒙宗,寻求大道的踪迹。伏羲站在鸿蒙殿外,望着殿顶的光晕,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人族的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只要一代又一代的人族坚守“理”“行”“仁”,就一定能在洪荒中站稳脚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文明。
鸿蒙殿内,三位长老望着殿外伏羲的身影,相视一笑。司掌“未来”的长老轻声道:“人族的路,终究要靠他们自己走。伏羲氏只是点燃了一把火,接下来,就看后人能否让这把火燎原了。”
司掌“过去”的长老点头道:“从茹毛饮血到文明初现,人族已经迈出了最艰难的一步。只要他们不忘本、不内耗,未来可期。”
司掌“现在”的长老望着鼎身中人族繁荣的景象,缓缓道:“天地之道,在于平衡;人族之道,在于团结。伏羲氏悟透了这一点,也践行了这一点。相信人族的未来,定会如这昆仑日出一般,越来越光明。”
山风拂过,鸿蒙殿的光晕轻轻摇曳,仿佛在回应三位长老的话语。而殿外的伏羲,正转身下山,他的身后,是越来越繁荣的人族部落,是越来越璀璨的人族文明,是无数先祖用生命守护的、属于人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