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胥部落的晨雾还未散尽,青灰色的天幕下,黄河支流的水声潺潺,裹挟着洪荒大地特有的草木气息,漫过部落外围的木栅栏。伏羲刚结束了晨课——昨夜他在洛水畔静坐至天明,指尖残留着画卦时沾的湿泥,先天八卦的纹路在脑海中反复流转,却总在触及“天地运化”的深层脉络时,如雾中寻路般难再寸进。
他起身拍了拍麻布衣角的草屑,目光落在部落东侧的老槐树上。那树已有千年树龄,枝桠如虬龙探向天空,最粗壮的枝干上,不知何时落了只青羽仙鹤,正梳理着翼尖的羽毛,见伏羲看来,竟缓缓抬首,发出一声清越的唳鸣。
伏羲心中微动。自他投生人族,虽凭妖族大圣的残魂底子早早开智,却从未见这般有灵性的禽鸟主动亲近。他迈步上前,刚走至树下,仙鹤突然振翅而起,盘旋两圈后,朝着西北方向飞去,飞不多远便停下,回头望向他,似在引路。
“是何方指引?”伏羲眉头微蹙,却未犹豫。洪荒之中异象皆有缘由,他随手取了腰间的骨笛——那是部落长老赠的,能驱避寻常凶兽——便循着仙鹤的轨迹,一步步走出了部落的范围。
越往西北走,草木越是繁茂,脚下的泥土从黄河冲积的松软,渐渐变成了昆仑山脉延伸而来的岩石质地。仙鹤的飞行高度越来越低,最终落在一处隐蔽的山谷入口。谷口被藤蔓缠绕,若不细看,竟与周围的岩壁融为一体。伏羲走近时,藤蔓忽然自动向两侧分开,露出谷内的景象:谷底铺满青翠的苔藓,中央立着一块丈高的白玉石,石上悬浮着一卷泛着淡金色微光的竹简,竹简旁,站着一位身着玄色道袍的男子。
男子面如冠玉,发用木簪束起,周身萦绕着若有若无的鸿蒙清气,见伏羲进来,便拱手行礼:“玄空见过伏羲道友。”
“阁下是?”伏羲握紧了骨笛,眼中满是警惕。他能感知到对方身上的气息远超寻常修士,甚至比当年妖族天庭的大祭司还要醇厚,却无半分恶意。
“吾乃鸿蒙宗大长老,奉道尊龙宇之命,前来送一份机缘。”玄空声音温和,抬手示意那块白玉石上的竹简,“此乃《鸿蒙基础道诀》,专为道友所备。”
“道尊龙宇?鸿蒙宗?”伏羲心中掀起惊涛。他虽投生人族,却仍残留着部分妖族记忆,隐约听过“鸿蒙”二字,似与洪荒诞生之前的虚无之海有关。他看向那卷竹简,只见竹简上的文字并非洪荒通用的鸟兽文,而是一种更古老、更贴合天地法则的符号,目光触及的瞬间,脑海中原本模糊的八卦脉络,竟有了一丝清晰的迹象。
玄空似看穿了他的心思,缓缓道:“道友天生慧根,画先天八卦以窥天道,却因缺少本源道诀指引,难破瓶颈。此《鸿蒙基础道诀》,源自道尊于虚无之海悟道所得,虽为基础,却能引动修士体内的先天本源,助道友将八卦之理与自身修为相融,日后无论是治世,还是助人族大兴,皆能更得天地护佑。”
伏羲沉默片刻,忽然问道:“道尊为何要助我?”他深知洪荒之中“无利不起早”,自己如今只是人族部落的一个普通族人,即便有开智之能,也未必值得一位大能如此费心。
玄空微微一笑:“道尊观诸天运势,知人族乃未来洪荒之主,而道友乃人族三皇之首,身负启智人族、奠定文明之责。助道友,便是助人族,助洪荒安定。”他顿了顿,补充道,“此诀需暗中学练,不可轻易示人,一来免招人族内部妒忌,二来防其他势力觊觎——毕竟,并非所有人都愿见人族崛起。”
伏羲抬头望向谷外的天空,晨雾已散,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落在他的麻布衣衫上。他想起这些日子教部落族人辨方向、识草木时,族人眼中的期盼;想起昨夜洛水畔,八卦图中那片象征“人族”的乾卦,隐隐有金光闪动。他深吸一口气,对着玄空躬身行礼:“伏羲谢过道尊,谢过大长老。”
玄空见他应允,便抬手将竹简取下,递到伏羲手中。竹简入手温热,仿佛有生命般,轻轻贴合着他的掌心,一股温和的气流顺着掌心传入体内,瞬间游走四肢百骸,原本滞涩的经脉,竟变得通畅起来。
“此诀共分三卷,今日送的是第一卷,待道友练至大成,吾自会再来送第二卷。”玄空收回手,又从袖中取出一枚墨色玉佩,“此乃鸿蒙宗的护心玉,可隐匿道友修炼时的气息,也能在危急时刻护你周全。”
伏羲接过玉佩,贴身收好,再次行礼:“大恩不言谢,伏羲定不负道尊所托,不负人族。”
玄空点头,转身走向谷口:“道友且回吧,仙鹤会送你归部落。”说罢,他的身影渐渐融入谷口的藤蔓之中,消失不见,只留下那句温和的叮嘱:“修炼之事,循序渐进,切莫急于求成。”
伏羲握着竹简,站在谷底,直到仙鹤再次落在他肩头,才回过神来。他小心翼翼地将竹简卷好,藏在麻布衣衫的内侧,跟着仙鹤,一步步走出山谷。回程的路上,他忍不住将一丝心神沉入竹简,《鸿蒙基础道诀》的文字瞬间在脑海中展开,每一个符号都仿佛在讲述天地初开时的故事,与他手中的先天八卦相互呼应,形成一幅完整的“道”之图景。
他忽然明白,玄空所说的“机缘”,并非只是一部道诀,更是为人族打开了一扇通往文明的大门。而这扇门的背后,有龙宇道尊的守护,有鸿蒙宗的支撑,更有无数人族先辈期待的目光。
回到华胥部落时,已是正午。族人们正在准备午饭,见伏羲回来,纷纷打招呼。他笑着回应,目光扫过部落中嬉戏的孩童、忙碌的族人,心中的信念愈发坚定。他走到洛水畔,坐在昨夜静坐的那块石头上,将《鸿蒙基础道诀》的竹简铺在膝上,指尖轻轻拂过那些古老的符号,一缕鸿蒙清气从竹简中溢出,缓缓融入他的眉心。
阳光洒在洛水之上,波光粼粼,映照着伏羲专注的侧脸。远处的老槐树上,青羽仙鹤再次发出一声唳鸣,声音清越,仿佛在为这开启人族文明的时刻,奏响了第一缕乐章。而此刻的昆仑虚鸿蒙宗,玄空正站在起源殿外,向殿内的龙宇躬身禀报:“道尊,《鸿蒙基础道诀》已送至伏羲手中,他悟性极高,想来不出三月,便能练至第一卷大成。”
殿内传来龙宇沉稳的声音,带着一丝欣慰:“好。人族兴,则洪荒兴,伏羲这一步,走对了。”
玄空抬头望向殿内,隐约能看到龙宇端坐于王座之上,周身萦绕着虚无之海的本源气息,九爪金龙的虚影在他身后若隐若现。他知道,这只是道尊护佑洪荒的第一步,接下来,随着神农、黄帝的登场,随着三皇五帝的传承,人族将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出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而鸿蒙宗,将始终是他们最坚实的后盾。
洛水的风裹挟着水汽掠过,伏羲指尖的鸿蒙清气与竹简符号相融的瞬间,脑海中仿佛炸开了一道惊雷。原本零散的八卦纹路骤然连贯,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象如活过来般,围绕着《鸿蒙基础道诀》的开篇文字旋转,每一道卦象边缘都泛起淡淡的金光,与竹简中溢出的本源气息交织成网。
他下意识闭上眼,按照道诀开篇“引气入体,循先天脉络”的指引,尝试将那缕温和的气流纳入丹田。以往修炼妖族心法时,气息总带着几分刚猛,稍有不慎便会冲撞经脉,可这鸿蒙清气却截然不同——它如溪流般柔顺,顺着四肢百骸的先天窍穴游走,所过之处,滞涩的经脉竟如被温水浸泡般舒展开来,连带着前世妖族大圣残魂中残留的戾气,都在悄然消散。
“原来如此……”伏羲心中顿悟。他此前画八卦,只知依天地表象推演,却不知“卦”与“道”本为一体,若没有本源道诀承接,再好的推演也只是空中楼阁。此刻道诀与八卦相契,他才算真正触碰到“天人合一”的门槛,连看洛水的目光都变了——往日只觉河水东流,如今却能透过水波,看到水下泥沙的流转、鱼虾的游动,甚至能隐约感知到远处山脉中草木生长的细微动静。
不知过了多久,夕阳将洛水染成金红色,伏羲才缓缓收功。掌心的竹简已不再泛光,仿佛将第一卷的道诀之力尽数渡给了他,而他丹田内,那缕鸿蒙清气已凝聚成一颗米粒大小的光团,正缓缓旋转,散发着滋养肉身与神魂的暖意。
“伏羲!你在这儿啊!”远处传来族人的呼喊,是部落里负责狩猎的青壮年,“长老让你去议事,说西边山林里发现了新的兽群,想问问你该怎么安排人手。”
伏羲将竹简小心卷好,贴身藏进早已缝好的麻布内袋,又摸了摸胸口的护心玉——玉佩冰凉,正默默隐匿着他身上刚生出的道韵气息。他应了一声,起身拍了拍衣上的尘土,快步朝着部落中心的议事棚走去。
议事棚内,几位白发长老围坐在篝火旁,地上铺着用兽皮绘制的简易地图,标注着西边山林的位置。见伏羲进来,最年长的华胥长老抬手招他:“伏羲,你来得正好。这兽群数量不少,若是能捕获,部落过冬的肉食就够了,可山林里有凶兽踪迹,我们拿不准该不该去。”
伏羲俯身看向地图,目光扫过标注凶兽的位置,脑海中忽然浮现出《鸿蒙基础道诀》中“观气辨险”的法门。他下意识凝神,视线仿佛穿透了兽皮地图,隐约“看到”西边山林中,兽群气息温和,而凶兽的气息虽猛,却带着几分焦躁——像是受了什么惊扰,并非主动盘踞在此。
“长老,可去。”伏羲开口,声音比往日多了几分笃定,“凶兽并非本土盘踞,只是临时停留,且它气息不稳,想来是受了伤。我们只需分两队,一队引开凶兽,一队捕猎兽群,便可稳妥行事。”
长老们对视一眼,虽有些疑虑,却还是选择相信伏羲——以往部落遇到难决之事,只要听他的建议,总能化险为夷。当晚,部落便按照伏羲的安排,选出二十名精壮族人,分两队前往西边山林。
伏羲没有随行,而是独自回到洛水畔。夜色渐深,他再次取出竹简,借着月光研读。护心玉的隐匿之力越发明显,即便他运转道诀,周身气息也只在三尺范围内流转,连飞过的夜鸟都未曾察觉异常。他按照道诀第二部分“炼气化神”的法门,尝试将丹田内的光团炼化,让鸿蒙清气融入神魂。
就在清气触碰到神魂的刹那,一段模糊的记忆碎片突然涌现——那是前世在妖族天庭时,他曾见帝俊与东皇太一议事,殿外悬挂着一幅“洪荒气运图”,图中人族区域只是黯淡的一点,而如今,那点微光竟在他的感知中,正随着《鸿蒙基础道诀》的运转,缓缓变得明亮。
“道尊说,人族乃未来洪荒之主……”伏羲喃喃自语,指尖无意识地在地上画着八卦,“原来这道诀,不只是助我个人修行,更是在为整个人族的气运铺路。”
他正沉浸其中,肩头忽然落下一片羽毛——是白日引路的那只青羽仙鹤。仙鹤歪着头,用喙轻轻啄了啄他的衣袖,随后振翅飞向昆仑虚的方向。伏羲抬头望去,只见仙鹤的身影渐渐融入夜空,化作一颗微小的光点,最终消失在西北天际。
他知道,这是玄空在暗中关注。想来自己修炼道诀的进度、部落的动向,都已被玄空传回鸿蒙宗,传回龙宇道尊耳中。伏羲握紧竹简,心中生出一股从未有过的责任感——他不再只是重生的妖族大圣,更是人族启智的引路人,是道尊护佑洪荒的桥梁。
接下来的日子,伏羲一边按部就班修炼《鸿蒙基础道诀》,一边助部落发展。他教族人用八卦推演天气,避开暴雨暴雪;教族人识别可食用的草木种子,尝试在部落周围开垦土地;甚至根据道诀中“天地时序”的记载,初步划分出“晨、午、昏、夜”四个时段,让族人的作息更有规律。
短短一月,华胥部落便有了明显变化:粮仓里的兽肉和干果堆积如山,开垦的土地上冒出了嫩绿的芽尖,族人脸上的焦虑少了,笑容多了。其他部落听闻后,纷纷派人前来请教,伏羲也不藏私,将能公开的知识倾囊相授,只是对《鸿蒙基础道诀》绝口不提——他记得玄空的叮嘱,这道诀需暗中传承,不可轻易示人。
这日清晨,伏羲刚练完功,便见青羽仙鹤再次飞来。仙鹤落在他面前,喙中衔着一片泛着鸿蒙清气的树叶。伏羲接过树叶,指尖刚触碰到叶片,便听到玄空温和的声音在脑海中响起:“伏羲道友,道尊观你修行进度,已达第一卷大成之境。三日后,我会在昔日山谷,为你送来《鸿蒙基础道诀》第二卷。”
伏羲心中一喜,对着昆仑虚方向躬身行礼:“伏羲谢过道尊,谢过大长老。”
仙鹤唳鸣一声,振翅离去。伏羲望着仙鹤的背影,又看向部落中忙碌的族人,丹田内的鸿蒙清气仿佛感受到他的心境,旋转得越发轻快。他知道,这只是开始——随着道诀的深入,随着人族的逐渐兴盛,他将一步步完成道尊的托付,让先天八卦的智慧、鸿蒙道诀的底蕴,真正融入人族的血脉,为日后三皇五帝的传承、为人族大兴的盛世,打下最坚实的根基。
而此刻的鸿蒙宗藏经阁内,玄空正将伏羲的修行近况记录在竹简上。他身后,源初七子中的“时”子忍不住问道:“大长老,伏羲道友悟性如此之高,若他将道诀与八卦结合,未来是否能触及圣人之境?”
玄空放下笔,目光望向窗外的昆仑虚云海,笑道:“道尊早已言明,伏羲有‘人族圣师’之命,他的成就,不在个人修为高低,而在为人族开启文明之途。待三皇五帝传承圆满,你自会明白,这比任何境界都更有意义。”
源初七子闻言,纷纷颔首。藏经阁内,竹简翻动的沙沙声与窗外的风声交织,仿佛在为这片洪荒大地上,即将到来的人族盛世,提前谱写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