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刚漫过龟兹大寺的经堂窗棂,里面就已响起沙沙的落笔声。数十张案几沿墙排开,案上整齐堆放着中原宣纸、朱砂墨锭与龟兹本地的芦苇笔,中原与龟兹的僧侣们相对而坐,指尖轻握笔杆,目光专注地落在纸上——今日,是龟兹僧人正式抄录中原佛道典籍的日子,也是文化跨越语言与地域,以笔墨为桥的重要时刻。
“温师兄,这宣纸的吸墨性真好,比我们常用的桦树皮纸更易书写。”龟兹僧人达摩多罗握着毛笔,轻轻在纸上试写了一个“佛”字,墨色均匀,字迹饱满,忍不住赞叹道。他身旁的案上,摊开着温景然昨日送来的《金刚经》中原刻本,书页间还夹着温景然手写的注音与释义小笺。
温景然笑着递过一锭朱砂墨:“这是中原最好的徽墨,磨出来的墨汁浓而不滞,写在宣纸上能保存百年不褪色。你若是觉得芦苇笔不顺手,案下还有中原的狼毫笔,你可以试试。”
达摩多罗接过狼毫笔,蘸墨后再次书写,笔锋在纸上流转间,竟比芦苇笔多了几分灵动。他望着纸上的字迹,眼中满是惊喜:“中原的文房四宝果然名不虚传!用这样的笔墨抄经,不仅是传承教义,更是在享受一种艺术。”
经堂外,沈砚秋正指挥伙计们将一捆捆宣纸搬进库房。昨日听闻龟兹僧人要抄录典籍,她特意从商队储备中调出最优质的宣纸与墨锭,还让擅长书法的伙计提前写了几页“字帖”,供不熟悉中原笔法的龟兹僧人参考。
“沈掌东,这些宣纸够不够用?若是不够,我们商队还有储备。”顾长风提着药箱路过经堂,看到伙计们忙碌的身影,便走上前问道。他刚给寺里的老僧人诊完脉,诊脉时还特意叮嘱他们抄经时要注意坐姿,避免久坐伤腰。
沈砚秋擦了擦额头的汗,笑着说:“够了,这些宣纸至少能供他们抄录完《金刚经》与《道德经》。你来得正好,等会儿抄经开始后,你也来看看,若是他们抄经时觉得疲惫,你也好给他们写缓解疲经的建议。”
顾长风点头应下,目光望向经堂内——中原僧生们正耐心地教龟兹僧人握笔姿势,有的还在纸上勾勒笔画轮廓,墨香与檀香交织在空气中,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他忽然觉得,这抄经的场景,比任何讲经辩论都更能体现文化的融合——笔墨无言,却能跨越语言的隔阂,让不同地域的信仰,在同一张纸上相遇。
不多时,鸠摩罗什住持手持经卷走进经堂,宣布抄经正式开始。经堂内瞬间安静下来,只剩下笔尖落在纸上的沙沙声与偶尔的墨锭研磨声。温景然走到一位年轻的龟兹僧生身边,看到他正对着《道德经》中的“无为”二字皱眉,便轻声解释:“‘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刻意追求结果,就像你们在戈壁上放羊,顺应水草生长的规律,不勉强牛羊,这便是‘无为’的一种体现。”
年轻僧生恍然大悟,提笔在纸上写下“无为”二字,还在旁边用龟兹文标注了释义。温景然看着他认真的模样,心中满是欣慰——抄经不仅是文字的复制,更是教义的理解与传播,只有真正理解了文字背后的含义,才能让典籍的传承更有意义。
沈砚秋与顾长风在经堂内缓缓踱步,看着僧侣们专注的神情,偶尔为他们递上一张新的宣纸,或是提醒他们起身活动一下。走到经堂角落时,沈砚秋看到一位龟兹僧人正用中原笔法抄写《金刚经》,字迹虽略显生涩,却透着认真与虔诚。
“这位师兄,你抄的这页‘布施无相’,写得很有韵味。”沈砚秋轻声赞叹道。
僧人抬起头,脸上露出腼腆的笑容:“多谢沈掌东夸奖。我昨日练了一整夜中原笔法,就是想把经卷抄得更工整些,不辜负中原师兄们的信任。”
顾长风这时也走上前,指着僧人的坐姿说:“师兄,你抄经时腰部有些前倾,长期这样容易腰酸背痛。你可以试着调整坐姿,让背部靠在椅背上,每抄半个时辰就起身活动一下,这样既能缓解疲劳,也能让抄经更有效率。”
僧人连忙调整坐姿,尝试后笑着说:“果然舒服多了!多谢顾先生提醒,往后我会注意的。”
日头渐渐升高,经堂内的抄经仍在继续。案上的宣纸渐渐堆起厚厚一叠,每一张纸上都写满了工整的字迹,有的还在空白处标注着中原与龟兹文的释义对比。鸠摩罗什住持走到经堂中央,看着这些抄好的经卷,眼中满是感慨:“这些经卷,不仅是佛道教义的传承,更是中原与龟兹文化交流的见证。往后,我们要将这些抄本珍藏在大寺库房,还要再抄录多份,分发给龟兹的其他寺庙,让更多人了解中原的佛道理念。”
温景然点头:“住持说得对。我们还可以将抄本中的关键教义翻译成龟兹文,刻在石碑上,立在大寺门口,让路过的民众也能看到,这样才能让教义真正走进民众的生活。”
沈砚秋闻言,立刻说道:“若是需要石碑与刻工,我们商队可以帮忙联系。商队里有擅长石匠活的伙计,也能从附近的采石场运来石碑,保证不耽误你们的刻经计划。”
夕阳西下时,当日的抄经终于结束。僧侣们小心翼翼地将抄好的经卷整理成册,用红绳装订好,再盖上大寺的印章。温景然与达摩多罗一起,将第一册抄好的《金刚经》放在经堂的供桌上,对着经卷深深鞠躬——这册经卷,是他们共同的心血,也是中原与龟兹文化融合的第一份成果。
离开经堂时,暮色已染遍大寺。沈砚秋、顾长风与温景然并肩走在石板路上,望着远处渐渐沉下去的夕阳,心中都满是踏实。沈砚秋轻声说:“今日的抄经,让我明白文化交流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就像这些经卷,每一笔每一划,都在为中原与龟兹的友谊添砖加瓦。”
顾长风点头:“是啊,这些经卷不仅能传承教义,还能让后人看到,曾经有一群来自不同地域的人,为了文化的融合,共同付出过努力。这份意义,比经卷本身更珍贵。”
温景然握着手中的抄经样本,指尖感受到纸张的温度,心中满是坚定:“往后,我们还要抄录更多的典籍,让中原与龟兹的文化,通过笔墨永远流传下去。这趟西行,我们不仅是在护送经卷,更是在书写一段跨越地域的文化佳话。”
三人的身影渐渐远去,经堂内的墨香却依旧弥漫在空气中,与远处的驼铃声交织在一起,在龟兹城的暮色中,谱写出一曲无声却动人的文化交融之歌。